一大波机器人正在来袭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波机器人正在来袭,假如你同意《纽约客》说的“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话。
  只要你在发微博时同时“圈”一下微软的聊天机器人“小冰”和新浪的聊天机器人“wbot”,或者随便圈一下其他类似的聊天机器人,小黄鸡、小Q、小i之类,机器人们就会在你的微博下面“盖楼”,把话题扯向无限跑题,制造一种讨论红火的虚假繁荣。
  在英语世界,世界杯期间小冰的“姐姐”cortana和苹果的siri展开世界杯预测大战,cortana预测对了八强和四强,siri的预测则遭到耻笑。被笑的原因不是siri预测错误,而是它根本不知“预测”为何物,因为随便你问谁“巴西和哥伦比亚谁会赢”,都不会得到siri回答的“巴西历史上夺冠比较多”这种答案好么?
  聊天机器人并不是新鲜玩意,15年前互联网聊天室火爆时红火过一阵子,那时的回答基本来自网页的“语料库”。10年前聊天软件火爆时又红火过一阵子,增加了来自人和机器人的聊天。这次又再度火爆,一是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资料,二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分支“深度学习”技术出现了突破。
  所谓深度学习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自由阅读课”,可以简要理解为给机器一个规则,让它自己去找书学习。跟很多别的科技一样,这个想法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产生,但是之前的网速和计算速度都很慢,不具商业价值,另外还会有所谓“导数消亡”的问题,会导致学完还不如不学……直到2006年多伦多大学教授Geoffrey Hinton发明了新算法,硬件和网络条件也今非昔比,深度学习才又再度走红。
  这带来的改变也显而易见。比如你问小冰“马化腾和刘强东谁更帅”,她会回答“怎么那么没有眼力价儿,当然是刘强东”。不仅如此,前些日子一个叫尤金·古斯塔曼的聊天机器人,冒充成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通过了号称“机器人智能分水岭”的图灵测试,在5分钟的聊天里让30%以上的人类测试者以为它是个“人”,这引来一片惊呼,很多人据此认为图灵的预言即将成为现实,即机器人即将具备智能。
  很多人为机器人学会骂人忧心忡忡,还有人担忧“天网”将统治地球。这显然担心太早了。事实上观察尤金的聊天,它通过测试仍然很侥幸,大部分是靠让人相信他是个脑残的非英语国家小男孩而涉险过关。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未达到可以称为智能的程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全球目前真正投入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只有Google、百度、Facebook、IBM和微软这5家,其中做得最好的百度,也不过只能模拟2-3岁的小孩。
  即便是对人工智能想象最疯狂的人,《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维尔,也认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还要在30年之后。他在这本书里写过“我们会经历一个经常能听到有人说某台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时代”。他前几天评论尤金通过测试的事情时指出了它并不难被识别,因为它还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重复自己的话,二是给出聊天机器人典型的“无前提推论型回复”。
  辨别这一点可能有点难,但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当两个聊天机器人被放在一块,它们聊天的总趋势是无限趋向于吵架。比较典型的是1973年麻省理工的机器人eliza和斯坦福的parry聊了20分钟时的对话内容:
  “你可真唠叨。”
  “我唠叨你很爽吗?”
其他文献
没有了咖啡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考虑到世界上每天都有16亿杯咖啡被灌下肚,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英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最近出台的一份报告,却表明这是极有可能的,特别是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也许60年之内就会消失。  当然,我们每天所消耗的咖啡豆,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还不至于像野生的那样岌岌可危。但在植物学家们看来,野生品种的濒危,会让
刚刚从西藏回港,恰巧就看到名作家林燕妮女士的《明报》专栏连谈两天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颇感欣喜,因为仓央嘉措虽然近年在内地大红,却一直没有进入香港公众的视野,林女士一谈可能引起不少人对这位传奇的高僧诗人感兴趣。而我去西藏也正因为仓央嘉措,这两年我三入西藏,写成了一本《寻找仓央嘉措》,内有我重新翻译的仓央嘉措情歌/道歌,亦有我论仓央嘉措诗的论文,甚至还有我据此创作的小说和诗,以及寻访游记。  林燕妮
广东汕头,这个依海而居的南国小城,到处弥漫着悠闲的气氛,阳光懒洋洋,迎面吹来的风也懒洋洋,潮宏基的总部就藏匿在这座小城里。  “潮宏基很多人都认识的,是当地少数的几家上市公司。”在汕头大学上过四年本科的杨佳,在一个讲座沙龙上见过廖创宾。这位潮宏基的掌门人,身材精瘦,说话时,眼神里透出坚定而有力的目光。  潮宏基经过16年的发展,覆盖全国13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500多家品牌专营店的销售网络,专店数
最近看到一个论断:贪吃的人不容易出轨。美国的一所大学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测试后得出结论:能控制食欲的人更容易接受约会或是给对方电话,而沉溺美食的人要坚贞得多。这个结果似乎跟饱暖思淫欲的思路相悖,不过想想也还合乎情理—爱吃的人血液都在胃里运动,没空流到别的地方;爱吃的人往往身材走形,不适合滚床单且容易压塌床,令美妙之事变成高危之事;真正的老饕一般都是跟同性一起混餐桌的,专注于吃,而凡是热衷所谓烛光晚
牛郎织女这两颗星,先秦时就有了,不过这一对情侣的悲剧故事,成形却是在汉代。古本《淮南子》里面有一条记录:“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应劭《风俗通》则给出了更多细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淮南子》是西汉时书,《风俗通》是东汉时书。不过这些记录只提及了织女渡河。一直到了《古诗十九首》,故事脉络才清晰起来。  民间故事在传播进化时,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
三十四岁的张嘉佳鬓角一片花白。和他聊天的时候,造型师正往他脸上一层一层地涂化妆品,他将代替宁财神作为点评嘉宾,到江苏卫视录制《非诚勿扰》。  “头发白得太夸张,还是稍微染一染吧?”“不需要”,张嘉佳对这簇白发似乎并不介意,但最后还是听从了造型师的建议。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2012年一下就白成这样,真的蛮奇怪的。我本来是长头发,因为那段时间(婚变),哗啦白了,有人说,卧槽你cosplay杨过
“枪毙我吧,老子没错!老子没杀人放火,老子只打过日本人,枪毙我吧!”一到天阴湿冷,偏房里就传来老人的一阵阵干号,家人被驱赶出屋,只好躲在角落里饮泣。  王春芳的女儿紧张地扒着门缝探视,老人那副一张卧弓般拱起的脊背,抵着房里任何能找到的硬物刮蹭,躺也不是、坐也不是,折腾上个把小时,才终因脱力而歪倒在床,陷入谵妄状态。  在老人的背襟里戳起的那道诡异弧度,隐约在皮下透出青灰色,那是七十二年前钉入脊椎的
政府要修建道路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建得越宽越好。但也有例外。有一条路,政府打算把它弄得越窄越好。这条路就是环境公益诉讼之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二审。在提交讨论的修正案草案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条规定的积极涵义是在法律上肯定了环保公益诉讼
“我已经‘ 叛国’ 了。”36岁的郑廷同一字一顿,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身材微胖的他,身家不菲,是三个美国小公民的父亲。  21年前,年仅15岁的郑廷同汇入当年福建沿海的偷渡潮,从“蛇头之母”郑翠萍的家乡亭江镇启程,漂洋过海追寻“美国梦”。  最近几年,已经是美国公民的郑廷同,每年要从美国繁忙的生意中抽出时间,回到当初的乡村“放空”一阵。  人往高处走。像郑廷同一样,数以万计精明的亭江移民,这些年在
坐了十七年大狱后,尽管已经刑满释放,但自始至终,田伟冬都不承认自己参与了1995年3月20日和8月12日的两起命案。  面对记者,他保持缄默:“我和你说的,与我跟其他人说的都一样。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也知道佘祥林、赵作海。我经常看新闻。”田伟冬说,自己在等待法院给他一个定论。  今年1月11日,田伟冬从浙江第六监狱出狱前,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找到他,告知公安机关发现了新的犯罪嫌疑人,疑似田伟冬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