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能够理解和传授语言符号,而且要有足够的西方文化底蕴,能够让学生掌握英美文化的精髓,通过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掌握“会说的语言”而不是“哑巴语言”。所以,作为跨文化教育载体的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要求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跨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呢?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众多的学者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跨文化交际学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弄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只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受到束缚,从而影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社会学家D.R. Tucher和W.E. Lambet对教语言而不教文化的现象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令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其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们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其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的中学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语言学中的“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文化差异的现实要求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
不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会遇到障碍。
如,用“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请问您一个月赚多少钱?)”来表示对西方人的关心,会被视为侵犯别人的隐私而引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但当外国人在称赞你时,若你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过奖。)”或者“Where? 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会令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或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在强调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中,不相信自己才能的人是奇怪和不可思议的。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在学生学习、使用外语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涵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不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对方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要也是必要的是要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打好基础,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基于新文化的创造,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中西文化的差异,运用西方先进的文化服务我们的社会,开辟认识真理的广阔道路。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跨文化交际要求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跨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呢?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众多的学者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跨文化交际学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弄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只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受到束缚,从而影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社会学家D.R. Tucher和W.E. Lambet对教语言而不教文化的现象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令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其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们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其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的中学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语言学中的“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文化差异的现实要求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
不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会遇到障碍。
如,用“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请问您一个月赚多少钱?)”来表示对西方人的关心,会被视为侵犯别人的隐私而引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但当外国人在称赞你时,若你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过奖。)”或者“Where? 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会令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或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在强调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中,不相信自己才能的人是奇怪和不可思议的。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在学生学习、使用外语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涵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不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对方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要也是必要的是要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打好基础,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基于新文化的创造,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中西文化的差异,运用西方先进的文化服务我们的社会,开辟认识真理的广阔道路。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