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的“朋友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造诣极为全面,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文征明的社交圈入手,分析他的诗书画风格形成历程,探讨他曾经交往过的师友对他诗书画风格的影响,总结文征明的社交圈与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关联。
  关键词:文征明;社交;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2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之一,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与其他三位不同,文征明的出身优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他的成才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文征明的幼年,天赋不高,祝允明和唐寅在幼年就以“聪慧绝伦”而出名,而文征明“先生生而外稚,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1]父亲文林科举出身,更看中后天的教育,所以在文征明年龄稍大后就多处拜访名师。就在文征明被所有人不看好的时候,唯独文林器重他,这对年少的文征明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在多年勤奋苦学后,文征明终于克服了先天的愚笨,成为一代才子。可见,文林重视教育问题,影响着文征明的为人处世,文征明的艺术风格也实受家学渊源的影响。
  一、诗作风格的影响
  吴宽,字厚博,苏州府长洲人。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皆第一,历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官职。文征明的父亲与吴宽是同年进士,交情深厚。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吴宽丁忧回到长洲。于是文林令时年9岁的文征明拜在吴宽的门下。吴宽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古文心法悉数传给了文征明,并在公卿之间称颂。在吴宽的带领下,文征明结交大批文人雅士,这对其扩大眼界和生活交际圈也提供了不少便利。
  吴宽虽为吴中人,却属于茶陵派。诗文主张宗法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诗。在吴宽的《后同声集序》中曾写道“尝观古诗莫胜于唐,其间如元白、韩孟、皮陆,生同其时,各相为偶。”可见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等中晚唐诗人都深受吴宽的欣赏崇拜。文征明学习于吴宽,必然会受到吴宽崇尚中晚唐诗风的影响。文征明不仅在诗文方面继承了吴宽的文风,在行为处世方面,也深得吴宽教诲。在文征明的一生中,处世交往,清操自守。
  都穆,字元敬,吴县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今世,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加太仆寺少卿,致仕归。生平著作《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南濠诗话》等。文征明与都穆同为吴中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文征明跟随父亲文林自京城返回吴中,因此有机会与都穆结交,此时文征明年仅16岁,开始跟随都穆学诗。“余友都元敬实授之法”,都穆尽心尽力教授文征明作诗的技巧,“余每一篇成,辄就君是正”,文征明亦常向都穆请教如何作诗。
  都穆对于诗的取向和当时诗坛崇尚的唐诗、元诗有别,他尊崇宋诗,将元诗与宋诗相比,将元诗比作“石”,将宋诗比作“山”,认为元诗比不上宋诗,只是“太山之卷石”,少年文征明学诗都穆,诗歌带有鲜明的宋诗风格。文征明与都穆都曾研究古文辞,其子文嘉《先君行略》记载:“(文征明)稍长,读书作文即见端绪,尤好为古文词。时南峰杨公循吉、枝山祝公允明俱以古文呜,然年俱长公十余岁,公与之上下其议论,二公虽性行不同,亦皆折辈行与交,深相契合。……南濠都公穆,博雅好古。六如唐君寅,天才俊逸。公与二人者,共耽古学,游从甚密。且言于温州,使荐之当路。”[2]从中可看出文征明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古文辞,并且与杨循吉、祝允明、都穆、唐寅共同探讨演习,研习古文辞的风气在当时的吴中形成,吴中文人也掀起了一场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针对科举制度影响下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因此提倡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取学广泛。都穆诗的主要精神为“真”,文征明对都穆诗歌的“性真”的特点多有赞美。都穆对文征明诗歌的潇洒也十分喜爱,二人的深情厚谊在诗文创作和书画收藏中不断深化。
  总之,文征明的人生道路离不开其父亲文林的引导,在年龄稍大后,文征明得以受到吴宽、都穆等文学前辈的教诲,也来自于文林的举荐,他们引领文征明走向宗宋诗、中晚唐诗的道路。
  二、绘画风格的影响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善于诗画,他出身于知书达理的家庭,家族世代大都学识渊博。沈周对于书画的喜好缘于家族传统,他的伯父和父亲都因善于诗文书画而备受家乡人民的推崇喜爱。沈周的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有更多时间精力寄情于山水自然,博览群书,只求精神上的自由放松和心灵上的无所拘束,他精于收藏鉴赏,对一切政治时事漠不关心,因而交友颇广。
  根据现在的研究證明,文征明正式拜沈周为师的时间在弘治八年(1495年),此时文征明已经是26岁的青年人了,因为其与文征明的父亲文林是朋友关系,后来沈周便成为了为文征明奠定绘画基础的老师。文征明追随沈周学画一直延续到沈周1509年去世,时间长达15年。沈周的绘画技巧、审美追求和思想内涵对文征明的影响颇深。
  文征明早期追随沈周,而后着力于研究赵孟頫、王蒙和吴镇的书法和绘画,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并自成一格,最后形成两种山水绘画风貌——粗文和细文。粗笔山水是利用苍劲的笔墨将石头表现得酣畅淋漓,并带有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略简单的笔触中显示层次韵味,这种笔法源自沈周、吴镇,并兼取了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归去来兮辞》;而细笔山水本来是属于本色画,取法于赵孟頫和王蒙,其布景层次丰富,绘画景象繁杂,颜色上则多用青绿重彩,画面的颜色虽然看起来鲜艳瑰丽但却又不失淡雅,装饰性很强。
  总之,在绘画方面,文征明堪称山水画苍润秀雅风格之宗,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未被沈周雄浑豪放的张扬画风所笼罩,反而更青睐秀丽温润的雅致山水,这与他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在文征明自幼接受的教育中,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主张绘画应“温厚平和”,推崇精美、含蓄、秀润的绘画风格,不同于南朝文人的超脱,没有唐代文人的豪放,没有南宋画风的热情,更没有元人的苦闷,他的构图平稳,画风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文氏风格。
  三、书法风格的形成
  相传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在十九岁那年,文征明经历了人生第一个重大打击。在参加苏州乡试时,他考中了长洲县生员,但是因为试卷“卷面差”,写的字太难看,被考官置为三等,考试失利。之后便拜父亲文林的朋友——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为书法老师。李应祯的书法遵循古帖,学识渊博,为人刚强正直。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大胆创新。李应祯看了文征明的苏体字,对他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作为一个书法家,没有人不想有所创新,没有人不想在点画间留下自己的才情意愿,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文征明矜持的性情决定了他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的书风。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征明的行书书写生动,秀丽活泼又有力度,小楷的书写极见功底,节奏平和,法度森严,形态稳重端庄。在书法的成就上,他不仅在行书和小楷上造诣颇深,在篆书、隶书、草书的书写上也取得一定成就,这是他临写古帖,反复琢磨的结果。
  文征明的书法取法众多,各体兼能,且皆有所成,他不受当时馆阁风的影响,从宋元上溯晋唐,并大胆创新,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成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主吴中书风数十年。综观文字,他似乎都是在谨守法度、不愈规矩上用意。
  也许与文征明自幼愚钝,于是更加勤奋好学,付出的努力远超过他人,并且将其影响到家庭中,其子文嘉所做《明日歌》知道今日仍广为传颂,成为劝学惜时的名篇。终其一生临池不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征明为御史严杰母亲书写墓志,尚未写完便执笔而逝,作为书法家,可谓最完美的谢幕。
  参考文献:
  [1][明]王世贞:弁州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文征明:甫田集三十六卷本[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73册[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柯律格: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2012.
  [4]蔡清德:文征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J].艺术百家,2000.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张玉(199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卷首语: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   ——《匆匆那年》  你是春天里遗落的一朵丁香,在消逝的青春中温柔坚强的悄悄绽放。明媚的春日,你走
摘 要: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塑造了一个美国垮掉派的嬉皮士形象阿新。阿新拥有华人的样貌,在美国生长,受美国的教育和观念影响,是一个有着自由和反叛精神的华裔美国人。本文试图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研究阿新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用二元对立和杂糅的理论探讨阿新的中美双重文化身份,从而探寻主人公阿新的中美文化身份建构之旅。  关键词:孙行者;双重文化;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刘雪青,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
摘 要:汉语词汇从上古的单音词为主过渡到如今的复音词为主并非一时半刻即可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对于复音词的研究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社会角度探讨了复音词出现的原因,概括了复音词的概念,并对儒学经典之一——《大戴礼记》中的单纯复音词做了统计研究。  关键词:复音单纯词;大戴礼记;连绵词;叠字  作者简介:李宁(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
摘 要:路遥历经十三年的时间创作了《平凡的世界》,享誉中外文坛。作品以社会中的小人物透视大的时代背景,是一部全景式呈现当代中国城乡生活的文学作品,用很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社会中普通民众的形象,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巨变有效的融合,诠释着平凡人在生活的艰辛与曲折,深刻诠释了人性之美。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人性之美  作者简介:赵程(1996.10-),男,天津市人;指导老师:刘博勇
摘 要:老酒的小说《代价》围绕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当下城市发展的现状,以其尖锐的文风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获得第十三届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提名奖。老酒以平阳为视角,为读者展现了经济发展中无法逃避的两难抉择和“GDP主义”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代价和灾难。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要理性看待振興经济、发展城市的步伐,真正告别“唯GDP”。  关键词:城市发展;经济;代价  作者简介:徐语晨,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
摘 要:众多观众可能都持有一直种观点,认为著名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夜宴》其实就是一个中文版的《哈姆雷特》。而事实上,《哈姆雷特》是英国的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巨作之一。《夜宴》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莎士比亚的作品有所相似。本文通过对这两部有着很多相似性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和两者之间的主题旋律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解他们彼此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找出因文化差异而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
陈一丹像“光明顶”上一展神功的张无忌,新人般谦逊客气,其实绝学在身,内力早已贯通奇经八脉,不用奇技淫巧迷乱人眼,一套武当长拳,四座惊奇。六大派眼神交汇——年轻人,你什么来头?  陈一丹确实来头不小。2008年,他与马化腾等人一同创立腾讯,是腾讯前CAO,为人低调、稳妥务实,知其名者,或许听过他“腾讯奶爸”的名号。除了帮马化腾管理腾讯大后方,早在2006年,他便组织推动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成立。 
作者简介:欧阳晗萌(1987-),女,汉族,重庆人,研究实习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宣传统战部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人类学片因其“直接形象性”而被称作是最权威的“直接电影”,对于人类学片来说,最有价值的当属它的文献功能。为了能够提供给后人研究,人类学片在拍摄时,要求把外部的一切干预尽量降
摘 要:鲁迅先生和村上春树先生都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以Q命名的不幸者,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却都是制度的牺牲者,同时也是作者对制度和社会的一种控诉。  关键词:鲁迅;村上春树;制度;国民性批判  作者简介:史倩(1991.8-),女,甘肃卓尼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前言: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  《大幻影》描写了让雷诺阿心里那个复杂的战争年代。一方面,人类亲手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战火纷飞使得每个人的命运充满了无常,文明屈从于暴力,知识变成无用的嘲讽,压抑的环境使得人的本能潜滋暗长。而另一方面,监狱生活也不乏一些温暖的细节,闪耀着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然而,这矛盾的时代里,不论残酷还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