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靠天吃饭”是整个道路运输行业无可回避的问题,天气的好坏,已经成为各种道路运输企业老总的面色晴雨表。虽然作为企业只能更多地期望“天空作美”,但天有不测风云,坏天气仍会不期而至,扰乱井然有序的运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现代交通运输追求快速、高效、安全、准时,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受天气因素制约。因此,交通运输是一个对天气影响高度敏感的行业,雨、雪、雾、沙尘暴、高温、低温等天气都对交通运输有一定影响。恶劣天气不但危害道路交通的安全,还影响运输物品的品质,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至六。近几年,中国公路运输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在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这使得气象对公路运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都是天气惹的祸
2004年年底一场大雪横扫了北方地区。对农民来说,这场雪是久旱逢甘露,瑞雪兆丰年,但对于公路运输企业来说,大雪给公路运输制造了不少麻烦。
由于北方大雪突然而至,京大高速公路被迫从2004年12月21日早上6点关闭,一直到2004年12月23日早上10点雪停之后才恢复通行。以往,这个收费站白天通过的运输车辆在1500辆以上,晚上也要超过700辆。而现在白天实际就是四、五百辆,晚上更少了,几乎没有。既然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了,为什么通过的运输车辆这么少呢?在高速公路的停车带,本刊记者遇到两辆运输车,车主告诉记者,他是刚下雪的时候从山上装的车,怕困在山上,他费了好大劲才从山上下来。由于坡陡路滑,下山时的车速只能是每小时45公里。尽管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但路上还有一些薄雪,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专门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30公里。几乎每辆运输车上都绑了防滑链,在经过这些斜坡的时候,每辆车都是紧踩刹车,不时有刺耳的刹车声传来。公路交通如此不通畅,使得运输公司的领导们也对此无可奈何。
在2004年年底,山东除胶东半岛以外,大部分地区降下大雾。连续几天的大雾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很大影响。据了解,号称“中华第一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在大雾天气中不得不取消了部分长途车,日发送旅客由平常的2万多人骤降至1万人左右。货运企业大多货物积压,车辆放空。一位道路运输协会有关人员介绍说,雾、雨、雪、冰等恶劣天气对运输企业影响最大,原来走高速只需几个小时,走辅路就需要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有的货场本地的货发不出,外地的货进不来,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油耗增大,安全事故增多。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来统计这场大雾给济南市运输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能够及时预测,合理安排运输计划,损失至少可以降低一些。
天气的恶劣不仅仅延误了运输时间,而且也带来了触目惊心、频繁不断的车毁人亡的事故。
坏天气的副作用
“靠天吃饭”是整个道路运输行业无可回避的问题,天气的好坏,已经成为各种道路运输企业老总的面色晴雨表。虽然作为企业只能更多地期望“天空作美”,但天有不测风云,坏天气仍会不期而至,扰乱井然有序的运输。“风雨过后”便给运输行业留下了一堆又一堆的难题?
一位因天气状况而滞留的旅客对运输企业在因天气状况不好而无法出车时所采取的快速反应表示不满,他认为,天气状况延误客车发班,他能够理解,可为什么仅仅用广播通知后就草草了事?他误以为,运输公司是在有意欺骗旅客。不能够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理应急事件,是运输公司缺乏诚信,不能开诚布公地对待旅客。为此,希望运输公司能够加强信息沟通,不要叫原本受伤的心再受一次伤害。
客运车辆班次延误了,不仅仅是耽误旅客的宝贵时间,甚至能够造成旅客的经济损失。作为运输公司就应该对这些“上帝”所受的损失给予必要的赔偿;由于天气的原因,致使货运公司的货车不能够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到达,作为合同方当事人能够理解货运公司的困难,可是因货物延时到达造成的当事人的损失由谁来承担呢?当事人只能无奈地按照合同来要求货运方进行赔偿。
虽然谁也不能够阻止天气的变化,但运输企业面对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只能自己独自去承担。可长期以往又有哪个运输企业可以心甘情愿“掏腰包”为谁也无法抵抗的天气买单呢?因为天气延误了时间,并非运输公司的过错,为何要运输公司来承担损失呢?
重视“气象经济”少吃亏
气象经济,是指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气象专家指出,气象经济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就可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作为“靠天吃饭”的运输企业大多应该知道经济学界有个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即在气象方面投资1元,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这个被反复验证的定律,使“气象经济”在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产值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热门产业。有了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建筑企业就可知道什么时候浇灌混凝土不至于碰上下大雨,空调销售商能根据气候变化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保险公司可以在灾害到来前提醒保户注意防范,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而运输企业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应用这条著名的经济定律呢?
气候因素对运输业影响可谓至深,可是真正去运用“气象经济”为自己赢得利益的中國企业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运输企业对“气象经济”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但更为严重的是运输企业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念中。人们总习惯性地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是个不变的定式。他们宁愿拿出十万或者上百万去作广告也不愿意投资几千元、万把元购买专项气象服务,将新鲜的事务拒之于千里之外。殊不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如今地球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叫人无所适从。天气的突变,给人类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不及时加以调整,也会给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当“头一棒”。
据了解,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拥有比较发达的“气象经济”,气象公司研制出了形形色色的气象指数,如啤酒指数、空调指数、乘车指数,可以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我国各地气象台近几年适应社会需求,也针对建桥、修路、运输等野外施工企业提供专项服务。目前气象部门也具备准确预报能力,只是接受专项服务的却只有高速公路、电力系统等“大客户”,运输公司、运输个体户、物流场站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对此认识还不到位。不愿花这个“冤枉钱”。现在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已经可以准确地对具体路段、具体时段的天气变化情况、能见度等作出准确预测。企业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提前安排运输计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实,最简单的做法是,运输业主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形式,订购、点播气象短信,问清楚出发地、目的地及途经地区的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运输计划,避免经济损失。
作为运输企业其实就是商家,对商家而言,利益是其追逐的目标。商家应该具备敏锐的“嗅觉”和灵敏的变化才能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运输企业利用这些气象信息,可以及时调整班次计划,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降低经济损失,打好每一场与天斗的战争。
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编辑/欧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