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规定从那天开始,老师每天早晨到校后,必须在教学楼前集中学习做儿童广播体操。
我们正随着音乐伸臂、弯腰、踢腿,忽然,楼上传来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抬头一看,脑袋“轰”一下炸开了,自己班的孩子不好好“呆”在教室早读,竟然都跑到阳台上看起热闹来了。我连忙向孩子们打手势,暗示他们快进教室——别在阳台上探出这么多小脑袋,影响多不好。这时,其他老师也都开始议论纷纷:
“这些孩子纪律观念真不强,真是想干嘛就干嘛!现在可是早读课时间呀!”
“现在的孩子一点规矩都没有了,这个班的风气真是差。”“早读课不上,竟然跑出来看老师做操!”
没过两分钟,导护老师已经跑上阳台去制止这帮“好事”的孩子了。
我顿觉面红耳赤,老师们的议论虽然不是针对我,可我毕竟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现在孩子出了纪律问题,这一切可都是我班主任的责任呀,而且全校也只有我们一个班的孩子出来看热闹。我真是越想越气,惭愧自己治班无能,内心也憋了一肚子的怒火,准备上去好好地“整治”一下这些惹“事”小家伙,同时也好好地“整顿”一下班风。
早操结束后,我快速地奔向教室,发现闹事的孩子们都已端着书在一板一眼地读了,显得格外认真,好像是为了弥补刚下犯下的“错误”。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察言观色”了。看着他们一个个悔改的样子,我也心软了……
下课时,我无意中听到两位学生正在聊早操的事。
“老师们做操真认真。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认认真真做好每节操。”
“是呀,是呀,老师的举手投足都那么有力,非常精神。”
“没想到老师们也要天天做操,我以后还要更认真地做。”
我灵机一动,平时,孩子们做操总是无精打采的,懒懒散散,训斥了几次总不见成效,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呢?
随即,我在班上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一位同学就自己早晨的所见、所感写一份“心灵独白”。
第二天晨会课上,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心灵独白”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
小王说:“昨天我们违反了早读课纪律,跑出去看老师做操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乖乖地呆在教室里读书。”
小翠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我们看到老师也在楼下做操,只是好奇罢了,所以忍不住想去一饱眼福,所以一时间就把纪律给抛之脑后了,希望老师原谅我们。”
最令我震惊的是小雨的自白:“平时,我最讨厌做操了,一板一眼,沉闷透了,所以我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可昨天老师们的做操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了集体的荣誉,再难受的操,我也会认真地去做。”
同学们的发言还在继续,说话一个比一个深刻。听了他们的诉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应该反省的不是那群天真、单纯的孩子,而是我们——为人师表的老师。
孩子因为好奇而看老师做操,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却要受到我们的制止,孩子习以为常的看热闹要被我们妄加叱责,甚至视为闹事,孩子的一切孩子式行为要被我们无休止地扼杀……
长久以来,我们标攮着自己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经常告诫自己要“蹲下来”看学生,高喊“用孩子的思维看世界,让孩子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真”。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用成人的思维约束儿童的思维。
尼尔·波兹曼在《消逝的童年》一书中曾断言童年的消逝不可挡。童年的消逝表现为好奇心的消失。好奇心使儿童沉浸在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它是教育中最珍贵和最微妙的领域,儿童与好奇心的消失相伴的是价值标准的失衡。
儿童过早地被成人世界所包围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被逐出儿童乐园的时候,他们成了“成人化的儿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懂得“讨大人喜欢”,这样的孩子有多虚伪,这样的儿童行为有多可怕!
后来,我领着那群可爱的孩子,来到了老师做操的地点,痛痛快快地看一回老师们做操。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排队、做操,勿须我多说,体育委员一声令下,同学们的胸膛挺起来了,一招一式都显得那么精神,效果出奇地好。
(作者单位: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我们正随着音乐伸臂、弯腰、踢腿,忽然,楼上传来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抬头一看,脑袋“轰”一下炸开了,自己班的孩子不好好“呆”在教室早读,竟然都跑到阳台上看起热闹来了。我连忙向孩子们打手势,暗示他们快进教室——别在阳台上探出这么多小脑袋,影响多不好。这时,其他老师也都开始议论纷纷:
“这些孩子纪律观念真不强,真是想干嘛就干嘛!现在可是早读课时间呀!”
“现在的孩子一点规矩都没有了,这个班的风气真是差。”“早读课不上,竟然跑出来看老师做操!”
没过两分钟,导护老师已经跑上阳台去制止这帮“好事”的孩子了。
我顿觉面红耳赤,老师们的议论虽然不是针对我,可我毕竟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现在孩子出了纪律问题,这一切可都是我班主任的责任呀,而且全校也只有我们一个班的孩子出来看热闹。我真是越想越气,惭愧自己治班无能,内心也憋了一肚子的怒火,准备上去好好地“整治”一下这些惹“事”小家伙,同时也好好地“整顿”一下班风。
早操结束后,我快速地奔向教室,发现闹事的孩子们都已端着书在一板一眼地读了,显得格外认真,好像是为了弥补刚下犯下的“错误”。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察言观色”了。看着他们一个个悔改的样子,我也心软了……
下课时,我无意中听到两位学生正在聊早操的事。
“老师们做操真认真。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认认真真做好每节操。”
“是呀,是呀,老师的举手投足都那么有力,非常精神。”
“没想到老师们也要天天做操,我以后还要更认真地做。”
我灵机一动,平时,孩子们做操总是无精打采的,懒懒散散,训斥了几次总不见成效,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呢?
随即,我在班上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一位同学就自己早晨的所见、所感写一份“心灵独白”。
第二天晨会课上,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心灵独白”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
小王说:“昨天我们违反了早读课纪律,跑出去看老师做操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乖乖地呆在教室里读书。”
小翠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我们看到老师也在楼下做操,只是好奇罢了,所以忍不住想去一饱眼福,所以一时间就把纪律给抛之脑后了,希望老师原谅我们。”
最令我震惊的是小雨的自白:“平时,我最讨厌做操了,一板一眼,沉闷透了,所以我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可昨天老师们的做操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了集体的荣誉,再难受的操,我也会认真地去做。”
同学们的发言还在继续,说话一个比一个深刻。听了他们的诉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应该反省的不是那群天真、单纯的孩子,而是我们——为人师表的老师。
孩子因为好奇而看老师做操,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却要受到我们的制止,孩子习以为常的看热闹要被我们妄加叱责,甚至视为闹事,孩子的一切孩子式行为要被我们无休止地扼杀……
长久以来,我们标攮着自己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经常告诫自己要“蹲下来”看学生,高喊“用孩子的思维看世界,让孩子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真”。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用成人的思维约束儿童的思维。
尼尔·波兹曼在《消逝的童年》一书中曾断言童年的消逝不可挡。童年的消逝表现为好奇心的消失。好奇心使儿童沉浸在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它是教育中最珍贵和最微妙的领域,儿童与好奇心的消失相伴的是价值标准的失衡。
儿童过早地被成人世界所包围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被逐出儿童乐园的时候,他们成了“成人化的儿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懂得“讨大人喜欢”,这样的孩子有多虚伪,这样的儿童行为有多可怕!
后来,我领着那群可爱的孩子,来到了老师做操的地点,痛痛快快地看一回老师们做操。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排队、做操,勿须我多说,体育委员一声令下,同学们的胸膛挺起来了,一招一式都显得那么精神,效果出奇地好。
(作者单位: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