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轮教研活动,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国标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试教的效果与当时的预设有相当一段距离。仔细推敲发现,是由于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于是,我们立即对一些细节进行改造,结果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改造的有关情况列举如下:
细节改造一:教材的呈现
[教学环节]平行四边形的引入
[原教法]根据教材的编写,依次从伸缩门图、楼梯栏杆图、篱笆图引入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
这些图片用多媒体演示,共分两步。第一步,同屏出示各个图片;第二步,同时将各个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闪烁、分离。
[观察与反思]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平行四边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但是,从图的排列顺序来看,第一幅伸缩门图,由于画面呈现网格状,学生对所要感知对象的选择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开放性也比较加强,可以将单个网格感知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选择若干个网格组合成平行四边形。而第二幅楼梯栏杆图,感知对象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学生能从中很快选择出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第三幅篱笆图,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来看,只利于观察平行四边形,对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似乎不起作用。另外,上述多媒体演示中,动态化尚可,层次性不够。同时在学生视野范围内呈现多幅图片,不利于学生对每一幅图片的有序有效观察。
[教法改造]将图片顺序改换成:楼梯栏杆图、伸缩门图,将篱笆图改成学生身边熟悉的伸缩衣架图。见下图:
多媒体演示时分三大步六小步出示。即逐幅出示每一张图片,每一幅图片呈现时,都先出示实物图,同时在该图片下方出示该实物图片的名称,再闪烁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并将该平行四边形分离开来。同时将伸缩门图、伸缩衣架图这两幅图做成热区交互,每一个热区都可链接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动画录像,以便教学最后环节学习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时重复使用该教学资源。
[点评]将伸缩门图与楼梯栏杆图的顺序对调,有利于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平行四边形的观察,让学生的观察活动循序渐进。将篱笆图调整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物品——伸缩衣架图,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积累,更容易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产生一种亲近感,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性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最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作好资源准备。多媒体演示时,将图片逐幅出示,逐层抽象,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集中,思考时间更充分,感知活动更精细,表象建立更清晰,将物体图片与名称同时出现,使学生的感知触角直接指向对有关物体形状的观察,避免学生因为物体命名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论。最后两个热区的设计既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教学结构前后呼应。
细节改造二:活动指导
[教学环节]做平行四边形
[原教法]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提供了4根小棒(2根长的同样长,2根短的同样长)钉子板、橡皮筋、方格纸、直尺等材料,不加详细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做平行四边形。
[观察与反思]上述环节中,教师拟采用活动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这些学习方式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策略指导。比如,和谁合作(形式上坐在一起不等于合作)、活动什么、怎么活动、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合作行为在教师指导下产生,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有实效。但在上述小组形式的操作活动中,因为活动前教师未作任何指导,笔者发现每个小组内都有学生很快发现了用小棒可以做平行四边形,而对其他操作材料有的无动于衷,有的无从下手。又由于小棒材料只有一份,于是其余学生都看着操作小棒的同学摆平行四边形。这一活动本是这节课的核心操作活动,学生要借助这些操作活动及其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完成对平行四边形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可惜的是,该活动因教师忽视了对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的小组式、活动式学习变成了放羊式,从而也使本节课的核心学习环节变成了无效或低效的学习环节。
[教法改造]首先将4根小棒调整成6根(最长的2根同样长,中等的2根同样长,最短的2根同样长,长度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相同,颜色相同);其次,在操作前,增加一个环节,即教师逐一展示小棒、钉子板、橡皮筋、方格纸等操作材料,引导学生逐一思考:用这些材料,你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最后要求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合作,小组内坐在一条边上的两人可以选择同一份材料合作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材料分发时,如有矛盾请小组长协调。
[点评]增加小棒的根数,就增加了小棒操作活动的选择性,不同颜色的处理,能帮助学生较直观地建立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表象,这些都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思考;增加操作材料的展示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操作欲望,更诱发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既尊重个性选择,又注意整体协调,避免了学习资源的浪费和多数学生做看客。
细节改造三:交流展示
[教学环节]展示所做的平行四边形
[原教法]随意指名学生上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得东倒西歪,虽然比较多地展示了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教师很少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观察与反思]概念的形成需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例证。既要有肯定的例证,也要有否定的例证;肯定例证中既要有标准的例证,也要有变式的例证。而且这些例证还要注意安排好呈现的分量和次序。就分量来说,考虑到小学生实际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弱,以及认识事物时“先入为主”的特点,一般应以肯定例证为主;就展示的顺序来说,一般先展示肯定例证,后展示否定例证;肯定例证中,应先展示标准例证,后展示变式例证;先展示强刺激的例证,后展示弱刺激的例证。同时概念教学还要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利用语言的加工功能,使表象的建立更清晰、更明确、更精细。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讲究顺序的展示是不科学的,展示得东倒西歪,也不美观,而且没有将展示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掌握。
[教法改造]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切实进行巡视、辅导,了解学生操作情况,选择好展示的作品,并梳理好展示的顺序:用小棒做的平行四边形一用钉子板围成的平行四边形一在方格纸中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有做得不正确的,就放在最后展示。每一次展示都要求学生说说做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怎样验证自己所做的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展示顺序的安排,符合概念教学的规律,展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 达、操作检验等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抽象概括,又给课堂生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细节改造四:教师示范
[教学环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
[原教法]为了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先在黑板上随手用直尺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用检验,凭视觉就能判断这并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与反思]这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失误细节。经过交谈,笔者了解到,教者之所以突发奇想,随手跟着感觉作图,是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学生不需要学习用严谨规范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能借助方格纸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再者,在本环节中作平行四边形,目的也不是给学生示范作图,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高和底。也就是说,在教者看来,这一作图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于是对这一环节作了比较随意的处理。事实上,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远不仅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同时,笔者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大量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一些似乎无意识参加的潜意识学习活动,教师的一些随意细节,可能自己还没在意,但也许早已被学生通过潜意识学习敏锐地捕捉到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严谨的语言、工整的板书、规范的作图、科学的演示等细节,都要精心设计,这也是数学课堂的最低要求,数学课堂教师无小节。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良的作图示范,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图形不规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高的本质属性(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且长度都相等)的准确把握。
[教法改造]根据规范作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画两组平行线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通过先画一组平行线,再截取一组相等对边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
[点评]按这些方法画平行四边形,既突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理念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须经由若干具体的教学行为,而这些具体的教学行为能否真正体现教者的理念,起决定作用的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具体单位——教学细节。对教师而言,要高度关注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这样才能扎实推进学校新课程的实施。
(作者单位: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伟
细节改造一:教材的呈现
[教学环节]平行四边形的引入
[原教法]根据教材的编写,依次从伸缩门图、楼梯栏杆图、篱笆图引入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
这些图片用多媒体演示,共分两步。第一步,同屏出示各个图片;第二步,同时将各个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闪烁、分离。
[观察与反思]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平行四边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但是,从图的排列顺序来看,第一幅伸缩门图,由于画面呈现网格状,学生对所要感知对象的选择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开放性也比较加强,可以将单个网格感知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选择若干个网格组合成平行四边形。而第二幅楼梯栏杆图,感知对象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学生能从中很快选择出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第三幅篱笆图,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来看,只利于观察平行四边形,对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似乎不起作用。另外,上述多媒体演示中,动态化尚可,层次性不够。同时在学生视野范围内呈现多幅图片,不利于学生对每一幅图片的有序有效观察。
[教法改造]将图片顺序改换成:楼梯栏杆图、伸缩门图,将篱笆图改成学生身边熟悉的伸缩衣架图。见下图:

多媒体演示时分三大步六小步出示。即逐幅出示每一张图片,每一幅图片呈现时,都先出示实物图,同时在该图片下方出示该实物图片的名称,再闪烁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并将该平行四边形分离开来。同时将伸缩门图、伸缩衣架图这两幅图做成热区交互,每一个热区都可链接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动画录像,以便教学最后环节学习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时重复使用该教学资源。
[点评]将伸缩门图与楼梯栏杆图的顺序对调,有利于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平行四边形的观察,让学生的观察活动循序渐进。将篱笆图调整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物品——伸缩衣架图,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积累,更容易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产生一种亲近感,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性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最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作好资源准备。多媒体演示时,将图片逐幅出示,逐层抽象,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集中,思考时间更充分,感知活动更精细,表象建立更清晰,将物体图片与名称同时出现,使学生的感知触角直接指向对有关物体形状的观察,避免学生因为物体命名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论。最后两个热区的设计既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教学结构前后呼应。
细节改造二:活动指导
[教学环节]做平行四边形
[原教法]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提供了4根小棒(2根长的同样长,2根短的同样长)钉子板、橡皮筋、方格纸、直尺等材料,不加详细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做平行四边形。
[观察与反思]上述环节中,教师拟采用活动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这些学习方式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策略指导。比如,和谁合作(形式上坐在一起不等于合作)、活动什么、怎么活动、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合作行为在教师指导下产生,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有实效。但在上述小组形式的操作活动中,因为活动前教师未作任何指导,笔者发现每个小组内都有学生很快发现了用小棒可以做平行四边形,而对其他操作材料有的无动于衷,有的无从下手。又由于小棒材料只有一份,于是其余学生都看着操作小棒的同学摆平行四边形。这一活动本是这节课的核心操作活动,学生要借助这些操作活动及其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完成对平行四边形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可惜的是,该活动因教师忽视了对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的小组式、活动式学习变成了放羊式,从而也使本节课的核心学习环节变成了无效或低效的学习环节。
[教法改造]首先将4根小棒调整成6根(最长的2根同样长,中等的2根同样长,最短的2根同样长,长度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相同,颜色相同);其次,在操作前,增加一个环节,即教师逐一展示小棒、钉子板、橡皮筋、方格纸等操作材料,引导学生逐一思考:用这些材料,你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最后要求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合作,小组内坐在一条边上的两人可以选择同一份材料合作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材料分发时,如有矛盾请小组长协调。
[点评]增加小棒的根数,就增加了小棒操作活动的选择性,不同颜色的处理,能帮助学生较直观地建立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表象,这些都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思考;增加操作材料的展示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操作欲望,更诱发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既尊重个性选择,又注意整体协调,避免了学习资源的浪费和多数学生做看客。
细节改造三:交流展示
[教学环节]展示所做的平行四边形
[原教法]随意指名学生上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得东倒西歪,虽然比较多地展示了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教师很少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观察与反思]概念的形成需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例证。既要有肯定的例证,也要有否定的例证;肯定例证中既要有标准的例证,也要有变式的例证。而且这些例证还要注意安排好呈现的分量和次序。就分量来说,考虑到小学生实际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弱,以及认识事物时“先入为主”的特点,一般应以肯定例证为主;就展示的顺序来说,一般先展示肯定例证,后展示否定例证;肯定例证中,应先展示标准例证,后展示变式例证;先展示强刺激的例证,后展示弱刺激的例证。同时概念教学还要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利用语言的加工功能,使表象的建立更清晰、更明确、更精细。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讲究顺序的展示是不科学的,展示得东倒西歪,也不美观,而且没有将展示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掌握。
[教法改造]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切实进行巡视、辅导,了解学生操作情况,选择好展示的作品,并梳理好展示的顺序:用小棒做的平行四边形一用钉子板围成的平行四边形一在方格纸中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有做得不正确的,就放在最后展示。每一次展示都要求学生说说做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怎样验证自己所做的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展示顺序的安排,符合概念教学的规律,展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 达、操作检验等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抽象概括,又给课堂生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细节改造四:教师示范
[教学环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
[原教法]为了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先在黑板上随手用直尺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用检验,凭视觉就能判断这并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与反思]这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失误细节。经过交谈,笔者了解到,教者之所以突发奇想,随手跟着感觉作图,是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学生不需要学习用严谨规范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能借助方格纸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再者,在本环节中作平行四边形,目的也不是给学生示范作图,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高和底。也就是说,在教者看来,这一作图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于是对这一环节作了比较随意的处理。事实上,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远不仅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同时,笔者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大量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一些似乎无意识参加的潜意识学习活动,教师的一些随意细节,可能自己还没在意,但也许早已被学生通过潜意识学习敏锐地捕捉到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严谨的语言、工整的板书、规范的作图、科学的演示等细节,都要精心设计,这也是数学课堂的最低要求,数学课堂教师无小节。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良的作图示范,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图形不规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高的本质属性(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且长度都相等)的准确把握。
[教法改造]根据规范作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画两组平行线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通过先画一组平行线,再截取一组相等对边的方法作平行四边形。
[点评]按这些方法画平行四边形,既突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理念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须经由若干具体的教学行为,而这些具体的教学行为能否真正体现教者的理念,起决定作用的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具体单位——教学细节。对教师而言,要高度关注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这样才能扎实推进学校新课程的实施。
(作者单位: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