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生三赢局面

来源 :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许多学校正积极地寻求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校、企、生三赢局面。
  关键词:工学结合 实现 三赢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职学校都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基本的考虑。核心的问题就是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关键的问题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特别是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职业教育的试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更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更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所以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培养“量体裁衣”式的后备劳动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生三赢。
  
  一、对企业的好处
  
  (一)企业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将员工交给学校来培养,企业可以不必再花更多的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可以通过学校三年有目的、有计划的工学结合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一批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熟练劳动者。
  (二)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培养员工,企业可以不要为此而额外增加一分开支,得到很好的劳动力资源。
  (三)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培养员工,可以减少员工的流动性,至少使员工在企业的工作意愿年限增加2—3年。
  (四)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培养员工,可以借助于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支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五)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培养员工,不仅对教育进行了支持,而且扩大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针对(六)选派优秀的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完成企业技术工人的更新换代。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对员工的好处
  
  (一)有利于员工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技术知识是与生产的社会属性无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制度知识是关于协调分工的知识,要求参与分工的全体人员都掌握的知识,属公共知识。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可交流的知识和感悟的知识,后者主要通过实践获得。从上面知识的内涵来看,职业教育的有些知识、技能必须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获取。学校职业教育虽能在操作素质、操作技能等方面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见,员工在企业进行实训对学员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员工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非物化的制度知识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员工能快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了解各个服务环节的质量要求,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常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是帮助员工完成学业的需要。员工们既能够一边工作,又能够一边学习,既不要交一分钱,又能获得一学历证书,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三、对学校的好处
  
  (一)有利于降低中职业学校教育的办学成本。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单纯依靠政府或职业学校是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必须依靠企业等社会资源。依靠企业开展实训实习还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一是降低了全社会的办学成本;二是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
  (二)利于中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通过工学结合,有助于本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以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
  (三)中职学校可以借此积累经验,不断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与结合,提高学校对社会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通过校企的紧密联合,使中职学校了解企业的生产前沿技术信息,借此推进学校专业建设,为打造骨干专业和重点专业夯实基础。
  (五)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工学结合把中职学校的一般教育与培训与企业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职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中职教学注入活力,彰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整体办学水平与特色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先浪.关于广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陈小军,张善智,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电力教育; 2007(1)
  [4]张金磊.工学结合解读——学习的视角 [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