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不能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孱弱,与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可是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一支骑兵部队呢?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为何供养马匹的能力,尚不及游牧民族?
  答案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令饲养牲畜变得昂贵。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手工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必然带来许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密度的提高,使未经改良的天然牧场变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种植牧草的牧场上生存。牧草的缺乏与昂贵就严重限制了牲畜的数量。如果北宋强行增加牧草的种植面积,必然以国民的饥饿和工商业萎缩(粮食的昂贵增加了手工业者的生活与经营成本)为代价。
  在历史上,游牧民族汉化以后,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迅速衰落,很多人觉得是“子曰”“诗云”的功绩,这些人认为,所谓的汉化,就是学习汉族的文化,是汉族的文化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其实,消灭游牧民族的,从根本上讲是汉族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侵蝕当然也发挥作用,但居于次要地位。
  蒙元不肯汉化,表面上看是不肯接受汉族的文化,实际上,他们是将大片本该用于农耕以养活更多人口的土地,用作了养马的牧场。虽然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保住了,但短短几十年,粮食短缺的问题全面爆发,他们只能撤回草原了。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能更深入了解世界,新闻翻译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归化策略为指导,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为切入点,对新闻翻译中的一些难点进行案例分析,指出新闻翻译中应该采取的方法,如增词法、拆译法、逆译法、语态转换等,以及对于译者的要求,并以此来呈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处理差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闻翻译;归化策略;英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气势磅礴的横扫“四旧”革命风暴,连日来席卷了全国各城市。  在英雄城市南昌,“黃庆仁药栈”的革命职工在红卫兵的鼓舞下起来闹革命,拿起铁锤砸掉了挂了140多年的“黄庆仁栈”四个字,换上了和对面“兴无”商店相呼应的“灭资药店”新招牌。“阳明路商店”的革命职工,砸碎了为封建大官僚、大地主王阳明招魂立碑的店名,换上了表示保卫毛泽东思想的“红卫商场”的新招牌。当红卫兵们把沿用资本家招牌的“东南商店”改为“东
荷兰,这个拥有1600万人口的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就接受了麻将的传入。2004年,一个全国性的麻将组织成立,取名“荷兰麻将联盟”。这为荷兰人成功组织第一届欧洲麻将锦标赛提供了必要条件。现在,每年都会有大约10场比赛在荷兰和比利时举行。全欧洲性的组织“欧洲麻将协会”也应运而生。  丹麦麻将协会现在拥有40多名经常聚会的活跃会员,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职业是电脑工程师、生物学家、数学研究者等等
很多人疑惑: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其实,只需雅言即可大体应对交流。  雅言,俗称官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普通话,算是当时士这个阶层的基础教育。随着私学推广,先秦时代上过公学或私学的人基本都会雅言。剩下的百姓不会雅言也没关系,因为中原地区百姓说的方言,本身跟雅言可能就比较接近。如《史记·秦本纪》里有一个故事说,秦穆公曾经接见过一个戎王派来的名叫由余的使者。由余的祖上是晋国人,所以他会说晋言。一
任人唯贤是中国共产党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干部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执行的组织纪律。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该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在古代,儒家认为只有完成了以下八道人生工序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成功,这八道工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平天下”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平定天下,用赫赫武功荡平狼烟,靠威武之师扫平敌寇……总之,“平”总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是误解。  “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那用什么方法呢?儒家给出的方式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这是《礼记·乐记》
《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很形象地说明了贪小便宜的害处。古代兵家讲究欲取先予,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先给对方一点甜头。使之放松警惕,然后再找机会夺取。  春秋时期,晋国旁边有个小国叫仇繇。晋国大夫智伯瑶想攻打它,然而道路险阻,战车无法通行。他就铸造了一口铜钟送给仇繇国君主。这口钟非常大,要用两辆车并在一起才装得下。仇繇国必须修筑一条大路,大钟方可抵
“食言”一词,本来就源自说话不算数,它是由“食言而肥”一语演变过来的。  据《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孟武伯,此人一向言而无信,鲁哀公本来就对他不满,再加之此人与群臣相处时,说话处处带刺,鲁哀公就更看不起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请群臣赴宴,孟武伯当然也要参加。鲁哀公有个宠臣叫郭重,因为长得肥胖常常受到孟武伯的侮辱。这次也不例外,孟武伯借给鲁哀公敬酒的机会,又讥讽郭重道:“
大好春光又到了,处处都是一番新气象,最近在报上读到一首“春耕谣”,就更有这种感觉。这首民谣式的短诗才九行,不足四十字:  春风吹,池水皱,  嫩绿爬上柳梢头。  折枝柳,做柳箫,  吹得遍地冒青草。  牛吃饱,拉犁跑,  泥浪滚滚似海潮。  这首诗采用了过去流传于小孩口中那种团团转般的童谣的形式,从“春风”引到“柳梢”,从“柳枝”引到“青草”,最后从“青草”引到“泥浪”,出色地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
“新时期”一词,大致是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党史界,对于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历史时期的概括。延续多年,在官方和书面语言中至今还在用。  最早出现这个词,大概是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1977年8月12日作的,1977年8月18日全会通过后发表的。在这个报告中,华国锋说:  “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结束,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