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好提问的艺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提问艺术 技巧
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好提问的艺术,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问题要准确
所谓准,就是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性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地理教师在备课中,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所问题目,使提出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例如,讲授《经济地理》“新能源”一节时,开篇就可设问:“什么是新能源?哪些是新能源?”这样讲课一开始就可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多是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二、提问方式要灵活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和教育对象不同,提问的方式必然就不同。
1.牵引式。即以大领小,从小到大。由一个大问题,分解引出许多小问题,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讲授“洋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时,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可先总问“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大洋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一总的问题下再提出“赤道洋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陆地阻挡后,是怎样流动的?”“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以后是怎样流动的?”等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这样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小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明晰教材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逻辑式。这是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层层设问。问题与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例如,讲授“天气与气候”一切,锋面与天气时,可这样设计问题:(1)锋面两侧温度与温度差别怎样?(2)锋面附近常伴有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为什么?(3)根据什么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和静止锋?这样,设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3.寻疑式。这是根据教学需要,有意寻疑设问。课堂提问的实质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寻求答案。例如,讲授“工业生产和布局的趋向”,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时,可设问:“为什么工业分布又由集中趋向分散”,可为什么发达国家建立基础工业,仍以集中为主?这样寻疑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认真思考更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
4.变换式。即改变问题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发人深思。通常,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列有体现主要内容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水平,对其加工,变换方式,做出新颖巧妙的发问。例如,讲授“工业概述”一节的工业类别时,若向学生提问:“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概念而毫无启发作用。如换一个角度提问“下列工业:自行车、化学药品、化学工业、家用电器、机械、电子计算机业,哪些是重工业,哪些是轻工业,二者有什么区别?”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提问,学生不能只背现成结论,而需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回答。实践证明,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其角度选择就在于提问能否给学生提供引起思维活动的契机。
三、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善于引导,就是在提问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就失去提问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问有导,而且善于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出现:会答、答不出、答的不完全等等各种情况。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区别对待。首先,在学生答的不全时,教师不可急于说出答案,或另换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十分有益。其次,在学生领会错或回答偏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领会题意,并对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要使学生的思路沿着预定目的展开,少走弯路。最后,在学生惯于照背课本或看书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看书,要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四、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本身,要求教师的态度谦虚诚挚。由于学生情况千差万别,针对问题给出的答案也就各不相同。无论学生回答的状况如何,教师都应耐心的、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以公正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对学习较差和不善言谈的学生,更应保护其积极性。坚持正确引导,多肯定优点,有分寸地指出不足,鼓励其不断进步。绝不应在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简单生硬的做法,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口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l,(5).
[4]范建欣.改革教法引导创新.人民教育,2002,(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提问艺术 技巧
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好提问的艺术,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问题要准确
所谓准,就是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性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地理教师在备课中,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所问题目,使提出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例如,讲授《经济地理》“新能源”一节时,开篇就可设问:“什么是新能源?哪些是新能源?”这样讲课一开始就可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多是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二、提问方式要灵活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和教育对象不同,提问的方式必然就不同。
1.牵引式。即以大领小,从小到大。由一个大问题,分解引出许多小问题,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讲授“洋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时,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可先总问“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大洋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一总的问题下再提出“赤道洋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陆地阻挡后,是怎样流动的?”“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以后是怎样流动的?”等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这样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小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明晰教材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逻辑式。这是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层层设问。问题与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例如,讲授“天气与气候”一切,锋面与天气时,可这样设计问题:(1)锋面两侧温度与温度差别怎样?(2)锋面附近常伴有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为什么?(3)根据什么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和静止锋?这样,设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3.寻疑式。这是根据教学需要,有意寻疑设问。课堂提问的实质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寻求答案。例如,讲授“工业生产和布局的趋向”,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时,可设问:“为什么工业分布又由集中趋向分散”,可为什么发达国家建立基础工业,仍以集中为主?这样寻疑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认真思考更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
4.变换式。即改变问题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发人深思。通常,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列有体现主要内容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水平,对其加工,变换方式,做出新颖巧妙的发问。例如,讲授“工业概述”一节的工业类别时,若向学生提问:“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概念而毫无启发作用。如换一个角度提问“下列工业:自行车、化学药品、化学工业、家用电器、机械、电子计算机业,哪些是重工业,哪些是轻工业,二者有什么区别?”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提问,学生不能只背现成结论,而需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回答。实践证明,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其角度选择就在于提问能否给学生提供引起思维活动的契机。
三、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善于引导,就是在提问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就失去提问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问有导,而且善于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出现:会答、答不出、答的不完全等等各种情况。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区别对待。首先,在学生答的不全时,教师不可急于说出答案,或另换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十分有益。其次,在学生领会错或回答偏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领会题意,并对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要使学生的思路沿着预定目的展开,少走弯路。最后,在学生惯于照背课本或看书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看书,要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四、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本身,要求教师的态度谦虚诚挚。由于学生情况千差万别,针对问题给出的答案也就各不相同。无论学生回答的状况如何,教师都应耐心的、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以公正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对学习较差和不善言谈的学生,更应保护其积极性。坚持正确引导,多肯定优点,有分寸地指出不足,鼓励其不断进步。绝不应在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简单生硬的做法,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口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l,(5).
[4]范建欣.改革教法引导创新.人民教育,2002,(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