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物质偏好及社会文化底蕴的不同,中法茶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法两国茶品喜好、茶具喜好及茶会举办形式的差异分析,总结出中法茶文化分别以和敬与归真作为主要意识形态。
关键词:中法茶文化;意识形态;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的国家。在漫长的利用茶的历史中,人们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茶文化自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最终形成不仅具有一般表象,更能表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思想碰撞的独特文化。其中茶文化意识形态,以对茶相关具象事物的理解、认知为基础,演化为对茶的感官思想,受社会存在影响,在茶文化精神层面上,可以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倾向及思维认知。
随着茶及相关产物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及海上茶叶之路向世界的传播,茶以独特的魅力与世界人民结下不解之缘,茶文化同时传播到世界各国。继印度、土耳其、日本等国,茶于17世纪,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引入欧洲,自此开启了中国茶叶及其衍生出的茶文化在欧洲的发展史。
其中,法国接触茶叶较早,1636年茶经荷兰首先传入了巴黎。起初茶叶以治疗痛风的药物形式出现,并在贵族阶层被广泛接受。但由于价格昂贵,最终没能成为国民性饮料扎根于法国。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增加,这种古老的饮料重新进入法国并逐渐流行起来。现在法国已成为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茶叶消费量连年递增。而在茶叶消费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国茶文化,其文化意识形态由于物质偏好及社会文化底蕴的差异,与中国茶文化意识形态有明显差异。
1中法茶品喜好差异分析
中国利用茶已有4、5千年历史,自采食鲜叶、茶以入药、茶做羹食发展至茶为饮品。由于中国四大茶区种植面积广阔,栽培条件优越,种质资源丰富,茶叶种类很多,划分依据各有不同,分类标准并不统一,但总体分为初制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其中初制茶类分类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他按茶类制法与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将初制茶叶分为六大类,并沿用至今。
六大茶类中栽培面积最广、花色品种最丰富、饮用人数最多的当属绿茶。绿茶作为我国最大出口茶类,广销海外,为各国人民接受喜爱。日常饮茶过程中,由于加工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多酚类物质,使得绿茶风味鲜、香、醇、爽,同时茶汤清澈绿明,以玻璃器皿冲泡,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品质特征为红叶红汤。鲜叶中多酚类物质发生酶促反应,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使得红茶香气、滋味成分较绿茶更为复杂,最终形成红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红茶按种类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与红碎茶三种,品质特征皆有不同。其中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品质特优。但由于价格昂贵,世界茶叶市场上销售更多的则是工夫红茶与红碎茶。其中销往欧洲的红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印度和中国三大产区,分别为工夫红茶中的祁门红茶及红碎茶中的大吉岭红茶与乌沃红茶。
在法国,人们最常饮用的便是红茶。相较于绿茶的清鲜,红茶更为醇厚并且茶性温和,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即可清饮,也可调饮。浪漫的法国人在饮用红茶时,会加入不同的辅料。比如可用作冰饮的柠檬与蜂蜜,用作热饮的牛奶与肉桂,甚至是朗姆酒,都可以与红茶融合地恰到好处,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而随着中法两国茶文化交流的加深,更多茶叶种类为法国人所接受。继2004年首届中法茶文化交流会江西婺源绿茶与庐山云雾大放异彩后,2009年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白鹭原茶艺表演团”进行的潮汕工夫茶艺表演“将进茶”,又将乌龙茶这一特有茶类带入法国普通民众视野。
乌龙茶为中国特有茶类,主产于我国华南地区。发酵度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故品质特征兼具绿茶的清鮮及红茶的醇厚,以香气复杂多变著称。近年来乌龙茶出口量增长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可见其独特的风味正逐渐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喜爱。
笔者曾在茶文化对外交流课程中,针对50名法国留学生开展简单调查。选取绿茶、红茶及乌龙茶三大类茶各四种茶品,共计12种茶花色品种,简单调查每种茶花色品种的偏好人数。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绿茶类中,法国留学生喜好较多的为洞庭(山)碧螺春及安吉白茶;红茶类中则较为偏好祁门红茶与斯里兰卡红碎茶;乌龙茶中则是对安溪铁观音情有独钟。笔者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由于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及加工过程差异,四种绿茶花色品种品质表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白茶因高氨基酸低多酚类物质的品种特征,品质最为清鲜,适宜初接触绿茶的人群。洞庭(山)碧螺春因特殊的茶果间作方式及优异的群体种特性,具有独特的花香果味,接受度最高。
由于欧洲主要消费茶类为红茶,故在选择偏好茶叶时,留学生有经验可依循。斯里兰卡红碎茶品质优异,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香气馥郁。偏好祁门红茶的人数紧随其后,则是因为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特有祁门香,滋味醇爽,较易接受。
相较于肉桂、水仙与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具有特殊兰花香,汤色透澈黄明,滋味醇和中不失鲜爽,接受度较高。
将三大茶类中的偏好茶品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香气表现是影响留学生偏好的重要因素。在对陌生茶类进行偏好选择时,他们会依循经验,选择香气表现最好的茶,滋味则倾向于清爽。
2中法茶具喜好差异分析
茶具作为茶叶的载体,伴随着茶叶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茶食同源时,茶具与食器互相通用;茶为药饮时,茶具多为粗陶制成,无特殊形制;盛唐饮茶风行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专辟一章,列举28件所用茶具,同时专为皇室所用的鎏金银茶具应时而生;宋朝斗茶盛行时,唐时所用“青则益茶”的越窑瓷逐渐减少,建窑黑釉碗、兔毫盏因更适合观赏汤花一时风头无两;至明清二代景瓷宜陶则走上了舞台。 茶具分类依据较多,根据用途可分为主泡与辅泡器具;根据材质可分为玻璃器具、瓷器、陶器、竹木器具、金银器具等;根据外形特征又可分为碗、盏、壶、杯等。一般采用材质分类的依据较多。
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玻璃杯,瓷质盖碗及紫砂壶,皆为主泡器具。中国传统礼仪讲究客来敬茶,绿茶为最常见茶类,又因玻璃杯具有透明、散热性好、便于观赏的特点,能够最好展示绿茶品质特征,使用最为广泛。瓷质盖碗多用于茶室中,造型优美,寓意深刻,蕴含天地人合一思想。材质胎薄有釉,聚香效果好,且便于出汤,适宜各种茶类的冲泡。紫砂壶则因其聚热效果好,壶身表面无釉,具有一定吸附性,更适合嫩度较低香气高扬的茶类冲泡。由紫砂壶冲泡的茶汤,滋味更为醇厚,水中藏香。同时由于壶身表面的吸附性,在品茶之余,如何养好一把紫砂壶也成为了流行。
相较于中国茶具的多样性,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欧洲,已成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则更受到法国消费者的青睐。他们偏爱具有传统法国贵族气息的瓷壶,造型优雅高贵,极具有设计性。在使用瓷壶时,他们会根据口感来控制茶叶在壶中的浸泡时间,但由于会佐以辅料的原因,通常茶叶浸泡时间都会较长,仅饮用一次。如果需要再喝一道茶,會在壶中添上新茶,继续冲泡。同时在饮茶时,他们会选择相对较大的茶杯,慢慢品尝。
3中法茶会差异分析
茶会于中国古已有之,是一种以茶及茶点接待宾客的集会。最早从饮酒宴席及适茶宴席演变而来,至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由官方、文人或僧侣组织而成的茶会,其中由皇家组织的新茶品鉴会——“清明宴”最为豪华。宋代文人时常在茶会进行“斗茶”,以较茶与茶技孰优孰劣。明清以来,茶会更为普及,参与人群更多。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形式,例如无我茶会、雅集茶会。其中无我茶会源自台湾,参加的茶人皆席地而坐,无分尊卑,共享佳茗。而雅集原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现在多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推行,如古琴雅集或品香雅集。参加雅集时,需穿得体茶服,化淡妆,尚雅而不落俗套。雅集茶会通常注重茶品的特征,给予茶人交流的空间与可能。
法国则通常以下午茶形式饮茶,这与他们的作息习惯有关。人们参加下午茶会时,或是刚从工作中抽离享受茶歇,或是以聚会形式享受茶品与茶点。这两种下午茶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所注重的都是茶为饮品的直接功能,以饮茶为切入点,享受生活。
4和敬与归真——中法茶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分析
综上所述,中法两国在感知物质偏好上出现的差异,对茶饮的认知差异,直接导致了茶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总结为和敬与归真两词。
和敬:和,可通合,有许多意义,一说状态平和,心态和美;一说是和诚相结,天人合一。敬,则是茶敬客,客敬茶。将两个字结合起来,则是中国茶文化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中国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讲究敬天地敬自然所赐予的生长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茶这一字,本意人在草木中,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茶文化无形中将茶与自然联系地更加紧密。在饮茶时,超越世间的束缚,感受自然所馈赠的佳茗。
归真:法国的茶文化中,体现着一种个性化却返璞归真的价值观。在举办下午茶会时,可以是工作之余的简单休息,也可以是以家庭为单位举办的小型聚会,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在茶会中配以美味的茶点,以此配合醇厚的茶汤。他们在饮茶时所思所想不像中国人那么复杂,茶即是茶,是佐餐的饮料,是休憩时光的最佳陪伴,与生活息息相关,享受茶却并不刻意强调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回归茶的本源。
参考文献:
[1]角山荣,玉美,云翔.茶入欧洲之经纬[J].农业考古,1992,(04):257-262.
[2]黄华涛.法国茶风,茶文化周与茶展[J].茶叶,2004,(04):239.
[3]江西茶艺再次轰动法国[J].农业考古,2004,(04):8-9.
[4]第二届“巴黎中国茶文化周”在巴黎13区举行[J].农业考古,2009,(02):279-283.
作者简介:
郝姗(1987.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南京;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专业:茶学;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茶学。
关键词:中法茶文化;意识形态;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的国家。在漫长的利用茶的历史中,人们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茶文化自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最终形成不仅具有一般表象,更能表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思想碰撞的独特文化。其中茶文化意识形态,以对茶相关具象事物的理解、认知为基础,演化为对茶的感官思想,受社会存在影响,在茶文化精神层面上,可以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倾向及思维认知。
随着茶及相关产物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及海上茶叶之路向世界的传播,茶以独特的魅力与世界人民结下不解之缘,茶文化同时传播到世界各国。继印度、土耳其、日本等国,茶于17世纪,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引入欧洲,自此开启了中国茶叶及其衍生出的茶文化在欧洲的发展史。
其中,法国接触茶叶较早,1636年茶经荷兰首先传入了巴黎。起初茶叶以治疗痛风的药物形式出现,并在贵族阶层被广泛接受。但由于价格昂贵,最终没能成为国民性饮料扎根于法国。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增加,这种古老的饮料重新进入法国并逐渐流行起来。现在法国已成为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茶叶消费量连年递增。而在茶叶消费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国茶文化,其文化意识形态由于物质偏好及社会文化底蕴的差异,与中国茶文化意识形态有明显差异。
1中法茶品喜好差异分析
中国利用茶已有4、5千年历史,自采食鲜叶、茶以入药、茶做羹食发展至茶为饮品。由于中国四大茶区种植面积广阔,栽培条件优越,种质资源丰富,茶叶种类很多,划分依据各有不同,分类标准并不统一,但总体分为初制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其中初制茶类分类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他按茶类制法与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将初制茶叶分为六大类,并沿用至今。
六大茶类中栽培面积最广、花色品种最丰富、饮用人数最多的当属绿茶。绿茶作为我国最大出口茶类,广销海外,为各国人民接受喜爱。日常饮茶过程中,由于加工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多酚类物质,使得绿茶风味鲜、香、醇、爽,同时茶汤清澈绿明,以玻璃器皿冲泡,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品质特征为红叶红汤。鲜叶中多酚类物质发生酶促反应,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使得红茶香气、滋味成分较绿茶更为复杂,最终形成红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红茶按种类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与红碎茶三种,品质特征皆有不同。其中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品质特优。但由于价格昂贵,世界茶叶市场上销售更多的则是工夫红茶与红碎茶。其中销往欧洲的红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印度和中国三大产区,分别为工夫红茶中的祁门红茶及红碎茶中的大吉岭红茶与乌沃红茶。
在法国,人们最常饮用的便是红茶。相较于绿茶的清鲜,红茶更为醇厚并且茶性温和,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即可清饮,也可调饮。浪漫的法国人在饮用红茶时,会加入不同的辅料。比如可用作冰饮的柠檬与蜂蜜,用作热饮的牛奶与肉桂,甚至是朗姆酒,都可以与红茶融合地恰到好处,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而随着中法两国茶文化交流的加深,更多茶叶种类为法国人所接受。继2004年首届中法茶文化交流会江西婺源绿茶与庐山云雾大放异彩后,2009年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白鹭原茶艺表演团”进行的潮汕工夫茶艺表演“将进茶”,又将乌龙茶这一特有茶类带入法国普通民众视野。
乌龙茶为中国特有茶类,主产于我国华南地区。发酵度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故品质特征兼具绿茶的清鮮及红茶的醇厚,以香气复杂多变著称。近年来乌龙茶出口量增长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可见其独特的风味正逐渐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喜爱。
笔者曾在茶文化对外交流课程中,针对50名法国留学生开展简单调查。选取绿茶、红茶及乌龙茶三大类茶各四种茶品,共计12种茶花色品种,简单调查每种茶花色品种的偏好人数。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绿茶类中,法国留学生喜好较多的为洞庭(山)碧螺春及安吉白茶;红茶类中则较为偏好祁门红茶与斯里兰卡红碎茶;乌龙茶中则是对安溪铁观音情有独钟。笔者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由于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及加工过程差异,四种绿茶花色品种品质表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白茶因高氨基酸低多酚类物质的品种特征,品质最为清鲜,适宜初接触绿茶的人群。洞庭(山)碧螺春因特殊的茶果间作方式及优异的群体种特性,具有独特的花香果味,接受度最高。
由于欧洲主要消费茶类为红茶,故在选择偏好茶叶时,留学生有经验可依循。斯里兰卡红碎茶品质优异,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香气馥郁。偏好祁门红茶的人数紧随其后,则是因为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特有祁门香,滋味醇爽,较易接受。
相较于肉桂、水仙与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具有特殊兰花香,汤色透澈黄明,滋味醇和中不失鲜爽,接受度较高。
将三大茶类中的偏好茶品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香气表现是影响留学生偏好的重要因素。在对陌生茶类进行偏好选择时,他们会依循经验,选择香气表现最好的茶,滋味则倾向于清爽。
2中法茶具喜好差异分析
茶具作为茶叶的载体,伴随着茶叶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茶食同源时,茶具与食器互相通用;茶为药饮时,茶具多为粗陶制成,无特殊形制;盛唐饮茶风行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专辟一章,列举28件所用茶具,同时专为皇室所用的鎏金银茶具应时而生;宋朝斗茶盛行时,唐时所用“青则益茶”的越窑瓷逐渐减少,建窑黑釉碗、兔毫盏因更适合观赏汤花一时风头无两;至明清二代景瓷宜陶则走上了舞台。 茶具分类依据较多,根据用途可分为主泡与辅泡器具;根据材质可分为玻璃器具、瓷器、陶器、竹木器具、金银器具等;根据外形特征又可分为碗、盏、壶、杯等。一般采用材质分类的依据较多。
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玻璃杯,瓷质盖碗及紫砂壶,皆为主泡器具。中国传统礼仪讲究客来敬茶,绿茶为最常见茶类,又因玻璃杯具有透明、散热性好、便于观赏的特点,能够最好展示绿茶品质特征,使用最为广泛。瓷质盖碗多用于茶室中,造型优美,寓意深刻,蕴含天地人合一思想。材质胎薄有釉,聚香效果好,且便于出汤,适宜各种茶类的冲泡。紫砂壶则因其聚热效果好,壶身表面无釉,具有一定吸附性,更适合嫩度较低香气高扬的茶类冲泡。由紫砂壶冲泡的茶汤,滋味更为醇厚,水中藏香。同时由于壶身表面的吸附性,在品茶之余,如何养好一把紫砂壶也成为了流行。
相较于中国茶具的多样性,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欧洲,已成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则更受到法国消费者的青睐。他们偏爱具有传统法国贵族气息的瓷壶,造型优雅高贵,极具有设计性。在使用瓷壶时,他们会根据口感来控制茶叶在壶中的浸泡时间,但由于会佐以辅料的原因,通常茶叶浸泡时间都会较长,仅饮用一次。如果需要再喝一道茶,會在壶中添上新茶,继续冲泡。同时在饮茶时,他们会选择相对较大的茶杯,慢慢品尝。
3中法茶会差异分析
茶会于中国古已有之,是一种以茶及茶点接待宾客的集会。最早从饮酒宴席及适茶宴席演变而来,至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由官方、文人或僧侣组织而成的茶会,其中由皇家组织的新茶品鉴会——“清明宴”最为豪华。宋代文人时常在茶会进行“斗茶”,以较茶与茶技孰优孰劣。明清以来,茶会更为普及,参与人群更多。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形式,例如无我茶会、雅集茶会。其中无我茶会源自台湾,参加的茶人皆席地而坐,无分尊卑,共享佳茗。而雅集原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现在多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推行,如古琴雅集或品香雅集。参加雅集时,需穿得体茶服,化淡妆,尚雅而不落俗套。雅集茶会通常注重茶品的特征,给予茶人交流的空间与可能。
法国则通常以下午茶形式饮茶,这与他们的作息习惯有关。人们参加下午茶会时,或是刚从工作中抽离享受茶歇,或是以聚会形式享受茶品与茶点。这两种下午茶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所注重的都是茶为饮品的直接功能,以饮茶为切入点,享受生活。
4和敬与归真——中法茶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分析
综上所述,中法两国在感知物质偏好上出现的差异,对茶饮的认知差异,直接导致了茶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总结为和敬与归真两词。
和敬:和,可通合,有许多意义,一说状态平和,心态和美;一说是和诚相结,天人合一。敬,则是茶敬客,客敬茶。将两个字结合起来,则是中国茶文化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中国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讲究敬天地敬自然所赐予的生长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茶这一字,本意人在草木中,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茶文化无形中将茶与自然联系地更加紧密。在饮茶时,超越世间的束缚,感受自然所馈赠的佳茗。
归真:法国的茶文化中,体现着一种个性化却返璞归真的价值观。在举办下午茶会时,可以是工作之余的简单休息,也可以是以家庭为单位举办的小型聚会,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在茶会中配以美味的茶点,以此配合醇厚的茶汤。他们在饮茶时所思所想不像中国人那么复杂,茶即是茶,是佐餐的饮料,是休憩时光的最佳陪伴,与生活息息相关,享受茶却并不刻意强调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回归茶的本源。
参考文献:
[1]角山荣,玉美,云翔.茶入欧洲之经纬[J].农业考古,1992,(04):257-262.
[2]黄华涛.法国茶风,茶文化周与茶展[J].茶叶,2004,(04):239.
[3]江西茶艺再次轰动法国[J].农业考古,2004,(04):8-9.
[4]第二届“巴黎中国茶文化周”在巴黎13区举行[J].农业考古,2009,(02):279-283.
作者简介:
郝姗(1987.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南京;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专业:茶学;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