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的成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东盟内外共23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虚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分析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显示,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间贸易流量的解释有效,CAFTA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从东盟各国的进口贸易,反之,对中国想东盟的出口则没有显著地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生了较强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不明显。
  关键词:CAFTA;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77-0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在WTO全球贸易自由化目标的倡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签署的FTA的数目不断攀升,亚洲自由贸易区也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2001年11月,中国—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双方一致同意将在今后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就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达成共识。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其宗旨是:促进地区内的经济、贸易与投资合作,逐步对商品与服务贸易实施自由化,建立自由、透明的投资制度以及加强彼此间的经济一体化。2011年1月1日,CAFTA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 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伴随着CAFTA的成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在近几年内快速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近年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30%。2004年,中国与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额为1 058.7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5.3%;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1 545.6亿美元,增长44.8%;对东盟出口1 382.2亿美元,增长30.1%。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如何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全面实质性运作阶段后,对中国的贸易流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尽管贸易总额迅速扩大,CAFTA的成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加以研究。
  一、文献综述
  对于CAFTA的组建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Benjamin A.Roberts(2004)用1996—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地理距离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CAFTA的组建有助于区内贸易的整体增长,有较强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对区内不发达国家经济促进作用不明显。Lee和Park(2005)运用引力模型分析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而且贸易转移效应相对较小,并且有助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而CAFTA所产生的效应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相类似,但要小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效应。
  从国内研究来看,张帆(2002)认为建立CAFTA所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大,因为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产品结构相似,贸易地区结构相同,对区域外的进出口都有较大的依赖性,成立自由贸易区后不会造成太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但对于贸易创造效应的获得却有很大的潜力。张烨(20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产品结构既有一定竞争性,但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从中国与东盟进出口产品结构看,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增强区内整体经济实力,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双边贸易环境,中国既可以为东盟各国提供广阔的商品消费市场,又可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既可以从区内先进国家吸纳资金与技术,又可向不发达地区提供支持与帮助。
  史智宇(2004)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结成自由贸易区后,贸易转移效应将会使中国对粮食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需求转向区内成员国,从而可能会减少从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增加自美国等工业化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任珊(2006)亦认为CAFTA的建立使中国从美、日进口的商品转往东盟的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太大。
  单文婷、杨捷(2006)运用基本引力模型得到如下两个结论:一是评价各国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与印尼、老挝、泰国这三国贸易还存在不足,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空间;二是预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增长率,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将继续维持当前的良好势头。
  二、数据与模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组建之后,对中国的贸易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将采用引力模型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计量分析,比较其对中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对两者之间的差异给以合理的解析。
  由于相关数据的缺失,本文选取东盟九国(除缅甸外)和除东盟国家外中国的十四个主要贸易伙伴在2007—2010年间与中国的贸易量作为样本。这十四个国家选取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与十四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和出口贸易量两个方面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且在2007—2010年其在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地位变化不大,这样既能反映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整体情况,又使各年度回歸结果可比性;第二,因为这些样本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都较高,排除了对中国大量出口资源型产品的国家,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长很快,CAFTA的组建并不会影响到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如将这些国家数据引入回归分析,会影响回归结果相关系数和虚拟变量CAFTA的置信度。   此外,在模型中,各样本国GDP的数据均采用以购买力评价(PPP)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与i国之间的距离采用两国主要港口之间的运输距离加以表示,中国则选择上海港为其主要港口;同时仅将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文莱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而其他成员国的虚拟变量取值为0,因为CAFTA对这些新成员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其降税进程相对较慢,而且降税幅度也相对较小,因此,在CAFTA组建之初将这四国的虚拟变量取值为0,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
  该模型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数据库以及中国航运在线。
  三、结果与分析
  但与进口不同的是,虚拟变量CAFTA的系数 α4的符号为负,且对两国出口贸易量的影响不显著。可见,CAFTA的成立未对中国向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地理位置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基于比较优势,都会选择以资源票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了相似的出口结构,进而双方出口结构表现为竞争大于互补。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出口产品结构类似。其中,排名相差不超过三位的产品多达十类,约占所列的60%。同时,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市场均以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为主,出口市场的重叠,也成为双方出口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中国与东盟应该在自由贸易区内全面合作,采取政府磋商与引导的方式,促进双方出口产品的差异化、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服务出口等,减少竞争,增加互补,以求长远的和谐的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伟雄.CAFTA的贸易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海云.CAFTA对中國外贸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单文婷,杨捷.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6,(6) .
  [5] 王剑,徐康宁.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
  [6] 王勤.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充争及其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2004,(3).
  [7] 张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5) .
  [8] 吴艳,蒋旭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9] Benjamin A.Roberts.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4):335-353.
  [10] Holst,David Roland,Weiss,John.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J].The World Economy,2004,(27).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其他文献
摘要: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市也深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煎熬。其实,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可以密切配合,协调共赢地摆脱彼此的困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顺利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都面临着各种阻
期刊
摘要:文化与城市水乳交融,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是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应充分发挥城市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的重要作用,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景观;文化品牌;滇南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51-02  城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本身
期刊
摘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浙江省滨海7城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对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模型預测结果与实际数据比较接近,进而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滨海7城市2012—2016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最后,提出浙江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GM(1,1)模型;入境旅游;滨海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游憩活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公园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在免费开放后,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出行方式、游憩频率、时间选择、游憩活动类型等行为特征,基于使用者角度探析城市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公园游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免费开放;玄武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旅游业是一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阜新地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阜新地区应进一步整合宗教文化资源,发挥本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之路。  关键词:阜新;旅游;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
期刊
摘要:运用定常数市场占有率法(CMS)解析中国对OECD服装出口增长中世界增长因素、产品、市场结构与竞争力因素的贡献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世界增长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产品和市场结构因素贡献很小,在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现实下,中国必须优化出口结构,跳出传统低价竞争模式,转变增长方式。CMS法分析还揭示了MFA消亡和金融危机是全球服装贸易重大转折点,发达国家也能够从贸易自由化机制
期刊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其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针对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讨论了职业院校通过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培养的毕业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升级;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城市以文化论输赢。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是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县域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对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探究当前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43-0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使用门禁系统,对图书馆实现有序管理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图书馆特殊性、人流量大、管理模式、藏书量多等问题。在介绍了门禁系统的种类、工作流程以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着重分析了门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人为问题和技术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对策和技术性对策,从而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门禁系统;维护  中图分类号:C9
期刊
摘要: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纷纷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通过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大肆向殖民地国家宣扬和扩散,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民生新闻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在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之下,民生新闻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倾向,在此背景之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无疑将对民生新闻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