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语文
  
  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正如王荣生所指出的,“学生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有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1]也迫使我们像王丽那样追问:语文丢失了什么?笔者以为,语文和语文教学丢失的固然很多,但对语文本身的缺失应该是语文教学有效性值得质疑的本质原因。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度和效率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检讨,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返璞归真,回归本体。
  
  非语文现象之一:“泛语文”
  
  所谓“泛语文”,一方面是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语文教学似乎承担了几乎所有学科教育的使命,就像1904年前的学科前语文教学一样;另一方面是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把文本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从而“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泛语文”现象,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首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浪漫情怀或不切实际有关,他们往往把整个教育目的当成语文教学目的,使语文教学承担整个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点在现代语文教学早期已见端倪。穆济波先生在《初中国文教学问题》一文里说:“本科唯一的目的,在养成有思想,有作为,有修养,在中等教育范围之内,有充分使用各国语文技能的新中国少年。”[2]为此他详细规定国文教学各方面的目的:“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各人应有的责任;在国家教育上,须使明了国民资格之修养,职业的联合,及今日国际的侵略与压迫的危险,起谋自卫;在民族教育上,须使明了民族之特有精神,及现世界的堕落现象与其补救的方法;注意社会现象的观察,奖掖青年能力可能范围以内的救济;注意青年团体的团结,及共同生活应有的智识与修养”[3]于是,语文教学内容变成了其他教育内容,失去了自己的学科本位。
  其次,也和语文教学工作者未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内容有关。很多语文教师往往把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当成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导致语文教学的内容泛化,混淆了语文教学的对象和范围。而这样下来,许许多多的所谓的语文课实际上就变成了地理课、思想课、历史课或其他课,惟独离语文课很远。
  有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从园林图片切入,要同学门阅读课文后体验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进而介绍中国其他的园林和世界著名园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来的园林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课如果是一堂园林课,那肯定非常成功,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看,则几乎没有语文味,因为本文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怎样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合适的说明方法、顺序来清楚地介绍复杂的事物,即实现“如何说使人明”。
  非语文现象之二:“伪语文”
  所谓“伪语文”,是指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充斥着很多看似语文其实和语文相关度很小或近乎无关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伪语文知识比比皆是。
  首先它存在于文学常识中。比如,有位老师这样介绍《江南的冬景》的作者郁达夫:“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4年开始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8年12月至新加坡,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这样的介绍既不能在人文方面给学生熏陶,也不能在语言方面给学生滋养,既不能面向学生的应试,又不能面向学生的发展,就应该属于“伪语文”。
  “句子排序或段落衔接”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语文考核经常考核的内容之一。如果有些段落或句子之间有着严格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样的训练自然有价值,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这样的训练和测试却似是而非,很难真正提高和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大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训练、测评就带有“伪语文”的成分。
  如王丽所指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2006年第1卷第4题:“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很多学生看了很长时间,最后仍然无法决定,因为它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很难做出选择[4]。高考尚且如此,而平常的训练中更容易遇到没有严密性很难抉择的题目。这样,浪费学生的时间却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自然应归于“伪语文”的范畴。
  课前预习被看成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类似于西方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但中西方对这一环节的理解并不相同。西方往往采用的是与所学内容相同或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先行感受,而中国的语文课前预习则着重所学课文的字词,段落标号,课后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这样的预习既不符合日常的阅读的常理,甚至对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全无帮助,也应该被看成是伪语文教学环节。
  
  非语文现象之三:“反语文”
  
  在建国后的语文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同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过分强调思想性,将语文课当做了政治课。忽视语言教育的‘左’的倾向,文革时期达到了顶点,它造成了整整一代人‘语言上的残废’或‘语言上的先天不足’,言不成句,语病百出。过分强调文学性,把语文课当成了文学分析课,大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篇章结构,将中小学的语文课和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置于同一个平面上。滔滔不绝一课堂,到头来,学生在语言上却毫无收获或收获甚微。忽视文学性或审美教育,是错误的;但是过于突出文学性,使它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和限度,其危害性更大……将中小学生获得语言教育的权利给剥夺了,使学生得不到‘语言上应有的营养’”[5]。
  而在文革结束后出于对政治性和文学性的反拨,在八十年代开始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方面的研究,语文的工具性又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准化”、“序列化”、“系统化”、“单元化”成了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高频用词,甚至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理科化”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强调“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强练习”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本来应该起到关怀人生、滋养性灵、激发想象、提升品位的作用,在这样的扭曲和异化中,逐渐演变成了枯燥无味、令人望而生厌、压抑和摧残人性的知识之学、技能之学。正如杨东平所指出的,“应试教育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目标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6],这样一来,语文和语文教学走向了它的反面,称为反语文和反语文教学。
  实际上,当我们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抄写字词文章只是为了考试尽量“不失分”的时候,当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按照一定的套路或模式进行训练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按照一定的知识系统进行分解或肢解时,我们其实也在培养着学生对于语文、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认知方式。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师已经被训练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教参、标准答案去打磨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学生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高分,不惜诅咒亲人以编造情节或者无一例外采取“崇高 光明”的主题时,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把读万卷书理解成孜孜不倦地读各种“优秀教案”、各种“优秀”作文选、各种“优秀”的模拟题库时,我们不能不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成为“非人”“异化”的教育,而语文教学中不见了人性、人道、人本,这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
  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面向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最后提升人的生命,教育和学习应该内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而不是外化和异化,成为一种压制、摧残和迫害。
  总之,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现当代语文教学中大量的“非语文现象”的存在,却不能不说是容易忽视却又是主要的原因。对它的关注和解决,就成为现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最为迫切的课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追求确定性较高的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2]穆济波.初中国文教学问题.中等教育,第一卷第四期,1922年.
  [3]同上.
  [4]王丽.语文丢失了什么.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2日.
  [5]史荣光.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6]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44页.
其他文献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就特别强调“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图形计算器是一种现代手持技术,它具有数据
摘 要:本文结合史诗的创作背景,以北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的观点对史诗中表达的命运意识进行了阐释,联系史诗文本中对生命的认识,剖析其命运的悲剧意识,以及对此种意识的消解。  关键词:文化融合 命运 悲剧 抗争精神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其肇始于公元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逐人渐定居英格兰时期,也就是古英语时期。当时的英国人民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口传故事,代代吟咏,辈辈相承。《贝奥武夫》
摘要: 本文讲述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概述,叙述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点,分析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困难和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具体模式,以解决工学结合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矛盾。  关键词: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具体模式 教学管理    一、引言    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百年而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
摘要: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精心预设学情,铺垫生成基础;把握语文教学的“度”,创设生成空间;捕捉错误资源,引领智慧生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生成基础 生成空间 智慧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
摘 要: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也日趋多元化。本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背景、依据、培养目标和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西部高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适应中国对外开放
摘要: 本文在分析传统英语口语教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多媒体环境下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1. 前言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与其它非英语国家的教学成果相比,我国学生的口语水平堪忧。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使用英语交流的重要性,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本文作者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出发,结合多年从事高职英语教育工作的实践,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的指导作用。并且提出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英语应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多年来几经修订,具有理论观点新、知识点多、可读性材料容量大的特点,且每周只安排两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科学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准确把握教材,科学构思教案    改革课堂教学,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材设计教案。认真备课是教学工作之首。因此,在备课中必
美术欣赏课是拓展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为主题,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对美术教学是颇有补益的。那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下面谈谈本人实践中的体会。    一、巧用语言艺术,感受美的意境    通过语言艺术,能让学生更快进入美的意境,这十分重要,这能激起学生想学习美术,爱好美术的欲望。首先,语言要形象生动,虽然在上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但语言仍
摘 要:日语中,自动词大量使用在「N を V」结构中,并且由于「ヲ格」助词的使用,很多时候能够传达出说话者的某种感情色彩和情绪。本文拟对「N を V (自动词)」结构的用法作一个归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它格助词对比,对句子中由于「ヲ格」助词的使用而带上的某种感情色彩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N を V (自动词)」 移动自动词 感情色彩 情绪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