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岁孩子的成长秘密(上)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耶 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孩子们40多年,研究1~14岁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得出的最终成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
  1岁半~2岁半时,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个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岁的孩子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只是因为他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很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3岁的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孩子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4岁的孩子喜爱所有新鲜的事物,乐于接触不认识的人。他们发现大人虽然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塌下来。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脏话。
  4岁半的孩子开始学习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渐渐明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岁的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孩子,讨妈妈的欢心。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感兴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他之所以不再惹麻烦,最重要的是他具备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
  6岁,是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他会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写反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同时又尝试要自己站起来,他心理上希望不用依赖任何人。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的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父母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做起事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情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他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从这时候开始,孩子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如果条件允许,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的眼睛和大脑的配合发育到了一定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7岁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并开始出现道德感的萌芽。
  8岁的孩子性格外向而开朗。他充满活力,喜欢迎接挑战。另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因为他正在建立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8岁是孩子在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充满了探索与冒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地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问:有个家长对我说,表扬和鼓励,虽然都是说好话,但教育孩子的效果大不同。我就纳闷了:这两个词的词意不是差不多吗?那教育效果又会有什么差别呢?  阮彬  答: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花10年时间,对20所学校的400名青少年做了“表扬与鼓励”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简单的拼图测验,所有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6岁的儿子淘淘身上有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凡事总爱推卸责任,遇到问题,从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迁怒、怪罪于他人。  那天吃饭,我给他盛了一碗粥,他边吃边看电视,结果粥洒了。我刚说了他一句,他马上狡辩道:“谁让你给我盛这么满呢?”  听听,这都什么话?我说:“宝贝,这明明是你边吃边看电视分了神造成的,你要专心吃饭,饭会洒吗?”他不说话了。  还有一次,他穿着轮滑鞋在广场上玩,拐弯的时候把
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就带着他四处旅行,尤其在15年前,东方人还不时兴带孩子旅行的时代,我们就带着孩子出国旅行。时至今日,带孩子出去旅行竟然渐为显学,而且有些家长还到了有点走火入魔的程度。  有读者问我:“要为孩子打造什么样的旅程,才可以达到最大的效益?孩子才有最大的收获?”  当然,会提出这样问题的家长们,所指的不仅是孩子的收获,还有家长自己所花费的旅费。我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忍不住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