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把学生的感知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针对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改变小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必须从小抓起,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观察力 审美情趣
作文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运用,所以基础知识必不可少。作文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述,说白了,有想法才能做出文章来,“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小学生作文同样也应该是小学生幼小心灵对人对事的一种思想表达。
“作文太难了,没内容可写,胡乱写点交上算了。”“买本作文选抄上得了。”这是小学生写作文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结果出现字不达数.题不达意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具体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社会阅历浅,理解事物能力低。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范文的作用放在第一位。
范文艺术性高,体裁丰富,语言文字规范。指导学生跟着范文学起点标准,针对学生初次接触作文课,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对照范文出习作,对题目仅做小幅度改动,试探学生的模仿能力。当然不是原封照搬,要对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给予积极的评价。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同桌》这一习作时,写前指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例写,以突出同桌的性格。这样人物丰富,性格突出。同时加入部分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在事例方面进行提示。所提示的是多数学生所经历过的、且印象较深的事例。这样易于成文,帮助学生构思。通过回顾范文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分类,哪些写景、哪些写人物心理、哪些叙事,使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立即能想到一篇范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立意问题不会出太大的偏差。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感官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活动,是人们获取新的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要求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当然既包括好人好事,又包括丑恶现象。留心观察自然界,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留心观察生活本身。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首先请几个同学讲一讲自己妈妈的外貌特征,同学大多说的不太好。我又让他们讲一讲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动人事,有些同学一下子讲不上来,也许是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提示说:每天起早为你做早饭、送你上学、辅导你功课的是谁?我讲的这些虽不是典型事例,但多数同学经历过,易于打开思路。我进一步指导说:写妈妈不一定写她本身,可写她与邻居、单位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我让学生这两天注意观察,两天后交习作,结果的确不错。另外,我指导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准确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是锻炼学生观察力的一次好机会。我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革命烈士纪念碑,对座落、碑座、碑身、碑文、周围环境一一提示,有的同学还会拿笔记了下来。所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非常重要,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动植物的特点、与人交往或观看的精彩节目等都可以在日记中表达出来。只有多观察才会有想法,否则“憋”出来的文章是不会精彩的。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
知识越丰富,写出的文章越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对新学到的词语、成语、谚语等,要求学生不但会读,写明白它的含义,还要会用。分析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所起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对新学的词语进行分类,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该词语在作文时用于写什么?怎样用?并推行词语笔记制度,让学生将词语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作文时备查。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词语如何使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记得更牢。其次,我还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特别是星期天和假期,我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作为参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读物,这样印象会更深。另外我还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可以检验他们的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语文审美的对象是课文,文章中大多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中去,让学生与作者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基础,这样学生与作者才会产生共鸣。只有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升华。课文作者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程振响、陈萍等编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观察力 审美情趣
作文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运用,所以基础知识必不可少。作文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述,说白了,有想法才能做出文章来,“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小学生作文同样也应该是小学生幼小心灵对人对事的一种思想表达。
“作文太难了,没内容可写,胡乱写点交上算了。”“买本作文选抄上得了。”这是小学生写作文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结果出现字不达数.题不达意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具体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社会阅历浅,理解事物能力低。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范文的作用放在第一位。
范文艺术性高,体裁丰富,语言文字规范。指导学生跟着范文学起点标准,针对学生初次接触作文课,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对照范文出习作,对题目仅做小幅度改动,试探学生的模仿能力。当然不是原封照搬,要对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给予积极的评价。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同桌》这一习作时,写前指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例写,以突出同桌的性格。这样人物丰富,性格突出。同时加入部分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在事例方面进行提示。所提示的是多数学生所经历过的、且印象较深的事例。这样易于成文,帮助学生构思。通过回顾范文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分类,哪些写景、哪些写人物心理、哪些叙事,使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立即能想到一篇范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立意问题不会出太大的偏差。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感官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活动,是人们获取新的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要求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当然既包括好人好事,又包括丑恶现象。留心观察自然界,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留心观察生活本身。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首先请几个同学讲一讲自己妈妈的外貌特征,同学大多说的不太好。我又让他们讲一讲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动人事,有些同学一下子讲不上来,也许是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提示说:每天起早为你做早饭、送你上学、辅导你功课的是谁?我讲的这些虽不是典型事例,但多数同学经历过,易于打开思路。我进一步指导说:写妈妈不一定写她本身,可写她与邻居、单位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我让学生这两天注意观察,两天后交习作,结果的确不错。另外,我指导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准确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是锻炼学生观察力的一次好机会。我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革命烈士纪念碑,对座落、碑座、碑身、碑文、周围环境一一提示,有的同学还会拿笔记了下来。所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非常重要,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动植物的特点、与人交往或观看的精彩节目等都可以在日记中表达出来。只有多观察才会有想法,否则“憋”出来的文章是不会精彩的。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
知识越丰富,写出的文章越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对新学到的词语、成语、谚语等,要求学生不但会读,写明白它的含义,还要会用。分析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所起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对新学的词语进行分类,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该词语在作文时用于写什么?怎样用?并推行词语笔记制度,让学生将词语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作文时备查。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词语如何使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记得更牢。其次,我还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特别是星期天和假期,我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作为参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读物,这样印象会更深。另外我还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可以检验他们的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语文审美的对象是课文,文章中大多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中去,让学生与作者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基础,这样学生与作者才会产生共鸣。只有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升华。课文作者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程振响、陈萍等编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