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对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一、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经常性的工作,以往评价中以偏概全、管中窥豹是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把握整体性的原则,将某门课程、某一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衡量。把握这一原则需做到:一是要正确选取评价点。一般不便于也不可能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都进行评价,而应有重点的选择其中某几堂课作为评价指标点。指标点的选择应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便于反映课程全貌。二是要长期跟踪。大学教育中课程时间有长有短,对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应建立评价档案,科学研究确立每个评价点所占的权重。对跨学期、跨学年的教学内容,当需给出本学期、本学年教师教学质量数值时,应从已评价课堂教学内容中进行综合评估。三是要全方位横纵对比。既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就存在了一个横纵对比的问题。既要对本课程上一年度与本年度的情况进行对比,又要对其他相邻课程及其他教师进行类比,从总体发展和总体建设的角度来看评价其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难评价,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因为课堂教学很多东西无法做定量的分析,而定性分析又易受到主观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评价时要把握灵活性。要做到灵活性,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端正指导思想。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一项简单的工作,走程式,套套路,而就将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院校领导要重视这一工作,为教学评价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并积极参与到其组织筹划中来,加强对其指导检查。二是充分研究课堂特点。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锻造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涉及内容广泛,既有前沿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运用课程;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运用技能;既有人文素质培养,又有专业能力训练。这些课特点各异,应针对其各自的特点,最少分类找出其评价的合理方式。制定出评价的标准体系。三是灵活组织实施。具体组织实施是一切评价的最终落脚点。根据所分析研究的各类课程的课堂特点,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听查课,又可以查教案;既可以查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问学生现实反映;既可以看课堂组织形式,也可以看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三、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要拿来用的,因此,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其基本的要求。一是标准要可行。评价体系中的内容最终都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一个个可比的数字,这就是评价的标准。这个指标和数字如何去确定,需做大量的工作。要从课程的不同特点出发,抓住其重点内容和环节;要充分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做法;要借鉴利用其他课程的有用成果;要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建议;要采用数字建模的先进方法。二是实施步骤要可行。在有些院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着看似很美好,落实却很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其实施的条件和落实中的困难要求。确保实施步骤的切实可行,要善于抓住评价的重点,不搞一刀切,全面开花;要针对落实中的重难点,研究对策措施;要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有力條件;要搞好监督指导,促进制度的落实。
四、可比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不是对某一课程、某一教师的单方面的评价,而应是站在全校的角度,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估。其中的某一课程、某一教师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其具体课程、具体一堂课、具体一名教师的评价中,要考虑到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就要求在评价体系建设中,要有可比性。一是整体可比。即将全校所有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课程之间的评价体系要按同一原则、同一标准、同一指导来组织实施,不能重此轻彼,不能人为的搞差别化。对其中的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的权重比要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下进行区分,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应起来。二是前后可比。一般来讲院校建设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其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有其延续性,一般不应完全推倒重来。因此,其前后的体系建设应有可比性,改进与发展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前后的对比,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利于领导层掌握情况。三是横向可比。现代教育体系强调开放式办学,闭门造车将永远落后于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充分与其他同类院校,同类课程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制定的评价体系应可以其他院校进行类比,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充分吸收人家的有用经验,充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为主体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是评价的最主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应树立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学这一方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学为主体原则的运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制定学的标准。对一些操作性和技能性的课程比较好办,可通过操作考核直接检验学生学到了多少。而对一些理论性的、基础性的课程,不能像以往那样一考了之。对这一类的课程要针对课程特点,研究一套有效的评价标准。既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检验其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映;既可以以座谈的形式,面对面的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又可运用网上平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查学为主体思想树立情况。大学教育自主性比较强,很多教师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自主,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不足,上完课走人,考完拉倒的现象。因此,在评价中,通过查看教案、听课等形式,看教师教学设计中有没有采取良好的课堂互动,有没有课后学习辅导,有没有答疑解惑等,来检查教师学为主体思想树得牢不牢。
参考文献:
[1]谢维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10).
[2]黄晓玲.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J]. 科技创业月刊,2012 ,(10).
[3]郑珠、魏钧、刘凯.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8).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一、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经常性的工作,以往评价中以偏概全、管中窥豹是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把握整体性的原则,将某门课程、某一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衡量。把握这一原则需做到:一是要正确选取评价点。一般不便于也不可能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都进行评价,而应有重点的选择其中某几堂课作为评价指标点。指标点的选择应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便于反映课程全貌。二是要长期跟踪。大学教育中课程时间有长有短,对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应建立评价档案,科学研究确立每个评价点所占的权重。对跨学期、跨学年的教学内容,当需给出本学期、本学年教师教学质量数值时,应从已评价课堂教学内容中进行综合评估。三是要全方位横纵对比。既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就存在了一个横纵对比的问题。既要对本课程上一年度与本年度的情况进行对比,又要对其他相邻课程及其他教师进行类比,从总体发展和总体建设的角度来看评价其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难评价,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因为课堂教学很多东西无法做定量的分析,而定性分析又易受到主观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评价时要把握灵活性。要做到灵活性,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端正指导思想。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一项简单的工作,走程式,套套路,而就将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院校领导要重视这一工作,为教学评价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并积极参与到其组织筹划中来,加强对其指导检查。二是充分研究课堂特点。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锻造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涉及内容广泛,既有前沿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运用课程;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运用技能;既有人文素质培养,又有专业能力训练。这些课特点各异,应针对其各自的特点,最少分类找出其评价的合理方式。制定出评价的标准体系。三是灵活组织实施。具体组织实施是一切评价的最终落脚点。根据所分析研究的各类课程的课堂特点,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听查课,又可以查教案;既可以查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问学生现实反映;既可以看课堂组织形式,也可以看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三、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要拿来用的,因此,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其基本的要求。一是标准要可行。评价体系中的内容最终都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一个个可比的数字,这就是评价的标准。这个指标和数字如何去确定,需做大量的工作。要从课程的不同特点出发,抓住其重点内容和环节;要充分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做法;要借鉴利用其他课程的有用成果;要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建议;要采用数字建模的先进方法。二是实施步骤要可行。在有些院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着看似很美好,落实却很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其实施的条件和落实中的困难要求。确保实施步骤的切实可行,要善于抓住评价的重点,不搞一刀切,全面开花;要针对落实中的重难点,研究对策措施;要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有力條件;要搞好监督指导,促进制度的落实。
四、可比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不是对某一课程、某一教师的单方面的评价,而应是站在全校的角度,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估。其中的某一课程、某一教师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其具体课程、具体一堂课、具体一名教师的评价中,要考虑到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就要求在评价体系建设中,要有可比性。一是整体可比。即将全校所有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课程之间的评价体系要按同一原则、同一标准、同一指导来组织实施,不能重此轻彼,不能人为的搞差别化。对其中的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的权重比要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下进行区分,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应起来。二是前后可比。一般来讲院校建设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其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有其延续性,一般不应完全推倒重来。因此,其前后的体系建设应有可比性,改进与发展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前后的对比,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利于领导层掌握情况。三是横向可比。现代教育体系强调开放式办学,闭门造车将永远落后于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充分与其他同类院校,同类课程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制定的评价体系应可以其他院校进行类比,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充分吸收人家的有用经验,充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为主体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是评价的最主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应树立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学这一方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学为主体原则的运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制定学的标准。对一些操作性和技能性的课程比较好办,可通过操作考核直接检验学生学到了多少。而对一些理论性的、基础性的课程,不能像以往那样一考了之。对这一类的课程要针对课程特点,研究一套有效的评价标准。既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检验其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映;既可以以座谈的形式,面对面的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又可运用网上平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查学为主体思想树立情况。大学教育自主性比较强,很多教师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自主,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不足,上完课走人,考完拉倒的现象。因此,在评价中,通过查看教案、听课等形式,看教师教学设计中有没有采取良好的课堂互动,有没有课后学习辅导,有没有答疑解惑等,来检查教师学为主体思想树得牢不牢。
参考文献:
[1]谢维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10).
[2]黄晓玲.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J]. 科技创业月刊,2012 ,(10).
[3]郑珠、魏钧、刘凯.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