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日益深入而广泛的改革,各行各业改革的推进,使生活中的人心理在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只有承受起考验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要有这种适应社会竞争能力,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包括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健康既包括机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可从国家教委“八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东北地区18所小学对随机选取万余名中小学生心理的检查表明,有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表现异常,他们有厌学、单相思、出走、困惑等心理障碍。另外,从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全国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25岁以下青少年的犯罪率占总犯罪率的40%。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的发生,令人惊奇的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的出现等等,又一次给社会敲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警钟。针对如今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如不及时加以引导,给予及时清除,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全社会的人们,每位家长,每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成为21世纪适应社会竞争并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如今已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身心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成为未来合格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不妨从以下方面抓起,将会有极大的作用。
一、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校为单位,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发动工作,重视“心育”科研经费的投入,添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教育软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设立咨询室,以广播、板报、校报、校刊的形式做好宣传,组建“心育”课题专项研究组,订阅有关报刊作为信息资料,做好研究信息的搜集,同时请有关研究人员举办讲座,让学生有理性感知,结合研究课题举办各类以“心育”为主题的班队集体活动,形成校园的“心育”环境。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优化学校“心育”环境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走入学生心中。
二、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上好该课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对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一定解除实际生活中心理障碍的能力,为自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引导以活动课为主。讲座、谈话、讨论相结合,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注重指导学生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较普遍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充实自信,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生活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进行。只要教育者与学生心理和情绪多加以观察、分析,热情主动地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指导,那么教育成效一定不错,学生心理问题构成的障碍就会减少。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教师要定时帮助学生增加营养(为家长提出增加营养的要求)、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如: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为之奋斗。二是教师要科学地遵循趣味性、可读性、发展性和程序性等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如: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意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困难中的懒惰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封闭心理。
四、开展好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可建立学生专门的健康心理档案、并运用现代技术作心理测试。通常可以设立咨询信箱,问卷、讨论等形式做好分类分析,在“心理板报专栏”给予解答,有的还需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可按性别进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认真、热情、耐心、科学、保密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暴露,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疏导、矫治,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五、注重各学科教学渗透。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之一。学校要特别强调所有科任教师在各自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注重师生间感情交流,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帮助,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六、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植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航标,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是一个人能长期、有计划着眼于未来行动的动力,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心理,那么才能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去奋斗。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小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集中精力为自己所憧憬的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要教育学生要自信、自尊、自主、自强,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让理想变成现实。凡学生自己做到、做好的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动手做,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的自信心的得到培养。自尊心人人都有,学生也不例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民主、平等待人,善查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自尊心的表露。教师要求学生要严而有情,管而有理;当众批评学生切忌主观、偏向。要强化学生独立探索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经历生活磨炼去克服娇气软弱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立自强。面对社会所遇到的各种竞争,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以他人的帮助为辅,自我的努力为主,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生活中的失败不气馁、沮丧,对成功不骄傲。
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家庭和学校配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必须要作好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工作,集体如下:
1、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心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要积极参与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
2、举办有家长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印发给学生家长有关心理辅导的材料,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邀请举办有家长参与的班队活动,让孩子懂得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3、进行家访,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配合。采用家访的方式与家长共同研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了便于联系工作的展开,应及时分析和研讨学生心理,找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可设立家庭和学校的联系记录本,以便家庭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思想表现,并及时加以调节纠正。通过这些活动,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让学生心理更健康。
21世纪切实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这对当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多作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发展,心灵得到放松,就能有效地改善师生之间及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去适应以后竞争的社会的挑战。
一、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校为单位,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发动工作,重视“心育”科研经费的投入,添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教育软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设立咨询室,以广播、板报、校报、校刊的形式做好宣传,组建“心育”课题专项研究组,订阅有关报刊作为信息资料,做好研究信息的搜集,同时请有关研究人员举办讲座,让学生有理性感知,结合研究课题举办各类以“心育”为主题的班队集体活动,形成校园的“心育”环境。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优化学校“心育”环境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走入学生心中。
二、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上好该课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对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一定解除实际生活中心理障碍的能力,为自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引导以活动课为主。讲座、谈话、讨论相结合,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注重指导学生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较普遍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充实自信,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生活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进行。只要教育者与学生心理和情绪多加以观察、分析,热情主动地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指导,那么教育成效一定不错,学生心理问题构成的障碍就会减少。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教师要定时帮助学生增加营养(为家长提出增加营养的要求)、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如: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为之奋斗。二是教师要科学地遵循趣味性、可读性、发展性和程序性等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如: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意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困难中的懒惰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封闭心理。
四、开展好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可建立学生专门的健康心理档案、并运用现代技术作心理测试。通常可以设立咨询信箱,问卷、讨论等形式做好分类分析,在“心理板报专栏”给予解答,有的还需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可按性别进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认真、热情、耐心、科学、保密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暴露,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疏导、矫治,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五、注重各学科教学渗透。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之一。学校要特别强调所有科任教师在各自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注重师生间感情交流,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帮助,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六、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植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航标,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是一个人能长期、有计划着眼于未来行动的动力,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心理,那么才能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去奋斗。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小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集中精力为自己所憧憬的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要教育学生要自信、自尊、自主、自强,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让理想变成现实。凡学生自己做到、做好的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动手做,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的自信心的得到培养。自尊心人人都有,学生也不例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民主、平等待人,善查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自尊心的表露。教师要求学生要严而有情,管而有理;当众批评学生切忌主观、偏向。要强化学生独立探索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经历生活磨炼去克服娇气软弱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立自强。面对社会所遇到的各种竞争,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以他人的帮助为辅,自我的努力为主,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生活中的失败不气馁、沮丧,对成功不骄傲。
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家庭和学校配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必须要作好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工作,集体如下:
1、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心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要积极参与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
2、举办有家长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印发给学生家长有关心理辅导的材料,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邀请举办有家长参与的班队活动,让孩子懂得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3、进行家访,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配合。采用家访的方式与家长共同研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了便于联系工作的展开,应及时分析和研讨学生心理,找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可设立家庭和学校的联系记录本,以便家庭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思想表现,并及时加以调节纠正。通过这些活动,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让学生心理更健康。
21世纪切实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这对当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多作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发展,心灵得到放松,就能有效地改善师生之间及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学生乐学、会学的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去适应以后竞争的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