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智的化身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是一篇公认的“浅文”。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文章,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点时,往往有美丽、善良、勇敢、智慧一说,这都不难掌握。由“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自然感受到九色鹿的漂亮;看到调达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时,它“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可见九色鹿在救人面前,并没有考虑自身安危,尽显英雄本色;在调达千恩万谢,发誓一辈子为九色鹿做牛做马时,九色鹿只是让他不要说出自己的住处,助人为本,为人之善,在九色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课文中的最精彩处,倒是九色鹿面对浩浩荡荡的军队,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内心气愤万千,但能冷静地与国王说理,尽显大气风范。
  文中是这样描述九色鹿的: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如果仅仅是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是远远不够的。短短数语,竟然能说服国王,收回成命,严惩调达,自然是因为九色鹿的言语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里,我们值得与学生一起去关注“表达”,解开九色鹿言语智慧的密码。
  一、心中有人
  九色鹿身处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常人可能是义愤填膺,可能是怒发冲冠,可能是声色俱厉,因为被自己救过的人陷害,是可忍孰不可忍。九色鹿亦是“非常气愤”,然而,他清楚地知道,在他的面前是国王,自己当然不能与国王据理力争。他清醒与冷静地说:“陛下,您知道吗?”一个“陛下”,指出自己说话的对象,一个“您”,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的尊重。这让国王感受到九色鹿的虔诚与修养,对九色鹿的第一印象当然非常好了。
  另外,在指责调达的不耻行为时,用了感叹句式,抒发了心中强烈的不满,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对国王的话语中,采用了反问的句式,“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加重了语气,让国王更好地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起到一种警醒的作用。
  二、言之有序
  与人言语,主要是让对方听清自己所要讲述的意思。这段话里,九色鹿先是和国王亲切地打了一声招呼,继而言“您知道吗?”让国王关注自己的言语。陈述往事,用很简洁的语言叙述了整个事件。试想,如果叙述事情很详尽,国王有耐心听吗?不可能。因为当时国王一心只为抓住九色鹿,怎么有心听它叙述细致的情节?语言不能冗长,但又必须说清事件,这就要求语言必须凝练精确,需要极强的概括能力。
  而后,用“竟然”痛斥调达,表达内心的愤懑。“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为古代基本的道德范畴。“见利忘义”,实乃最大的道德背叛。实是对调达最大的控诉。
  再以商议和提醒的语气,站在为国王着想的角度,善意地告知国王,不可与此人为伍,同流合污,从而遭世人唾弃。整段话可谓条理分明,让听的人清楚明白,易于接受。
  三、善用“比”法
  为了强化表达的意思,让人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九色鹿的两句话中,都巧妙运用了“比”的手法。一是九色鹿的奋不顾身与调达的见利忘义的比。调达身处危难,命悬一线,是九色鹿不顾个人安危,将调达救上岸来,这一比,凸显了九色鹿的高尚品质;二是调达的前后不同行为的对比。获救时,信誓旦旦,做牛做马,肝脑涂地。利益面前早已将誓言抛之脑后,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一比,让众人对调达不满、痛恨,使他孤立无援;三是把至高无上的国王与灵魂肮脏的调达对比。“您”,一国之君,“敬事而信”,率先垂范是本,令众人信服是根。而调达是小人,是灵魂肮脏的小人,怎可與之一起残害无辜?一旦如此,何人信服?又如何治理国家?这一比,令国王顿时醒悟,甚至有不寒而栗之感:差点毁在这个小人身上,我当严惩此人。
  由此观之,九色鹿不但美丽善良,更有深邃的言语智慧。通过研讨,相信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九色鹿这一形象的深刻认识,还有对言语的思考——怎样“说”话。当如此,也就进一步发挥了文本的功效。
  设置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有法可学,有章可循,把握说话的密码,短短数语,就可以说服对方,体现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目标。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习为目标,以文化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课程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形成凝聚人心的共同愿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是建立学习机制,搭建学习平台;二是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學习实效;三是加强交流互动,分享学习成果;四是开展跟岗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五是建立课程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六是实施项目合作,深化组织建设。  
摘 要:新课标的提出有其时代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慣,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行为习惯就像人身体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第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目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所
摘 要:小学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滿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效率很低,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提出“学习纸”这一新颖教学方式,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学习纸;小学数学;以生为本  人间最美四月天,“浦口区走进名师班”迎来一场特别的活动,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讲授“认识负数”,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贲老师围绕“研究学习单”的学习纸展开,那这张学习纸到底承载
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学校都得以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被更广泛采取。根据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随着各班人数的减少,使得原本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得以面向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的时候能更多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摘 要:一年级小学生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印度有一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老师重视并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可以免去今后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的麻
摘 要: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就教学而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悠扬宛转的乐曲,“曲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缭绕。其“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兴趣盎然或悬念于怀,产生探奇觅胜
摘 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深入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规律产生的科学依据,寻找规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建构学生知识体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完整建构;高效课堂;课堂回顾  在高效课堂的研讨活动中,本人执教了“找次品”一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
摘 要:阐述了新常态下和谐课堂实施的策略、实质和意义,得出结论:新常态下,立足英语语言双重性,打造和谐课堂,方能取得教学双赢。  关键词:新常态;小学英语教学;和谐课堂  新常态(New Normal)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除了培养学生基本
摘 要: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让教师自主设计一种教法,进行反复的试教。教师要对本轮磨课进行反思,而听课者进行讨论,并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如此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关键词:反复磨课;学号小人;教学活动  一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质是一种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法,学生都是被动写作,缺乏主动的探究精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利用好课本资源,过分重视结果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学生缺少体验写作的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一、写前:通过图片导入,在情境中学会词汇,利用例句,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片段1:  上课伊始,笔者先给学生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随后通过PPT展示本课要学的生词(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