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作者以供养年老的祖母为理由,对当朝皇帝的征召提出了暂缓赴任的请求,文章情真意切,质朴感人。本文从逻辑角度,重点分析李密陈情说理的逻辑思路,探讨语言背后思维的力量,从而揭示了李密既委婉地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同时又于万险中保全了自己的表达智慧。
关键词 逻辑矛盾律;选言命题;三段论推理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晋武帝征召李密做官为背景,作者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委婉拒绝了皇帝的征召。
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以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对于忤逆司马氏集团的任何人,司马氏几乎从不手软。比如当时的魏晋贤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拒绝司马昭拉拢征召而被处死。
对于嵇康之死,《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朝野之士甚至平民百姓无不怀念。历史才过了五年,司马氏集团——这次是司马炎对蜀汉旧臣李密发出了邀请。要对晋武帝说“不”,如果理由不够充分,不够让皇帝信服,那么这次拒绝无异于踩在刀尖上的行走,每一步都胆战心惊。但是纵观李密的奏章《陈情表》,全文仅陈述一个拒绝赴任的理由,那就是供养祖母。那李密是怎样以这个看起来并不充足有力的理由成功婉拒了残忍多疑的晋武帝呢?下面将从三个角度阐释李密陈情说理的逻辑思路。
一、巧妙利用逻辑矛盾律,切中肯綮
李密作为一个蜀汉亡国贱俘,为什么会被晋武帝一再征召?一方面是以篡权方式登基的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并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是李密饱读诗书,且孝名远播。《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的确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自然成为晋武帝的最佳人选之一。
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高龄,李密对祖母的放心不下自在情理之中。不过仅以此为理由拒绝皇帝征召确实有些牵强。那李密为何成功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矛盾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指的是在各种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则,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维形式不能自相矛盾,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要有确定性。如果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就是违背逻辑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
召李密做官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也不仅仅是为展现晋武帝对亡国之臣的体恤关怀,更是因为皇帝要“以孝治天下”。皇帝请一位孝子来做标杆宣扬孝道,這本身完全符合逻辑。但是李密能成功婉拒皇帝的征召,妙就妙在拒绝的理由——供养祖母切中矛盾律的要害。
首先,李密选择供养祖母,让自己的名与实免于自相矛盾。试想,如果罔顾风烛残年的祖母毫不犹豫赴任的话,不得不说其行为与自己“孝子”的名声有点矛盾,也许日后会因此为人所诟病。而把奉养祖母放在目前最紧要的位置,一是正好成为自己不去赴任的挡箭牌,二则印证了自己的“孝子”的美名。无怪乎皇帝看了奏表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晋书·李密传》)。这说明李密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符合皇帝的心理预期,也印证了皇帝选择李密的眼光正确性。
其次,同意李密供养祖母,让皇帝的言与行免于自相矛盾。李密希望奉养祖母,是将“孝”付诸实际行动,符合当时皇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拒绝了皇帝,从实质上看又是在服从,或者说从表面上看是服从了皇帝,实质上明明又是一种拒绝。李密成功运用了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将皇帝“逼”到一个死胡同里——如果皇帝拒绝李密的请求,那么他就是言行不一,不体恤臣子之拳拳孝心,又何谈“以孝治天下”?这就是自相矛盾啊。
皇帝也许不会考虑李密的名与实是否符合,但是自己作为全国百姓面前第一“公众人物”,应该不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公众形象”(不然也不会提出“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为了一个旧臣,与其落得一个表里不一的虚伪名声,倒不如顺水推舟,答应让他在家侍奉老祖母,这样做至少有以下效果:一则赢得一个宅心仁厚、胸怀宽广的好名声,二则也证实皇帝有眼光,治国典范选择的正确,三则说明自己的确在落实“以孝治天下”,言行相符。果不其然,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李密拒绝皇帝的理由有很多,但是他整篇奏章就围绕“孝”字大做文章,还能赢得皇帝赞许和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切中肯綮,抓住了自己的要求与皇帝的征召既矛盾又契合之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合打通不相容命题,忠孝兼顾
中国几千年来就有“忠孝难以两全”之说,意思是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老人不能同时顾及。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多文化人都怀有出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大部分文人所面临的难题是:自己外出做官(尽忠),却难以侍奉家中父母(尽孝)。被晋武帝征召的李密也面临着照顾与自己相依为命、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九十六岁的祖母的问题。此时,“忠”“孝”这两个命题似乎成了一对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根据选言之间是否可以并存,选言命题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这一批商品滞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对于“这批商品”而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是可以并存的两种情况,是相容选言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这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关键词 逻辑矛盾律;选言命题;三段论推理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晋武帝征召李密做官为背景,作者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委婉拒绝了皇帝的征召。
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以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对于忤逆司马氏集团的任何人,司马氏几乎从不手软。比如当时的魏晋贤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拒绝司马昭拉拢征召而被处死。
对于嵇康之死,《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朝野之士甚至平民百姓无不怀念。历史才过了五年,司马氏集团——这次是司马炎对蜀汉旧臣李密发出了邀请。要对晋武帝说“不”,如果理由不够充分,不够让皇帝信服,那么这次拒绝无异于踩在刀尖上的行走,每一步都胆战心惊。但是纵观李密的奏章《陈情表》,全文仅陈述一个拒绝赴任的理由,那就是供养祖母。那李密是怎样以这个看起来并不充足有力的理由成功婉拒了残忍多疑的晋武帝呢?下面将从三个角度阐释李密陈情说理的逻辑思路。
一、巧妙利用逻辑矛盾律,切中肯綮
李密作为一个蜀汉亡国贱俘,为什么会被晋武帝一再征召?一方面是以篡权方式登基的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并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是李密饱读诗书,且孝名远播。《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的确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自然成为晋武帝的最佳人选之一。
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高龄,李密对祖母的放心不下自在情理之中。不过仅以此为理由拒绝皇帝征召确实有些牵强。那李密为何成功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矛盾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指的是在各种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则,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维形式不能自相矛盾,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要有确定性。如果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就是违背逻辑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
召李密做官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也不仅仅是为展现晋武帝对亡国之臣的体恤关怀,更是因为皇帝要“以孝治天下”。皇帝请一位孝子来做标杆宣扬孝道,這本身完全符合逻辑。但是李密能成功婉拒皇帝的征召,妙就妙在拒绝的理由——供养祖母切中矛盾律的要害。
首先,李密选择供养祖母,让自己的名与实免于自相矛盾。试想,如果罔顾风烛残年的祖母毫不犹豫赴任的话,不得不说其行为与自己“孝子”的名声有点矛盾,也许日后会因此为人所诟病。而把奉养祖母放在目前最紧要的位置,一是正好成为自己不去赴任的挡箭牌,二则印证了自己的“孝子”的美名。无怪乎皇帝看了奏表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晋书·李密传》)。这说明李密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符合皇帝的心理预期,也印证了皇帝选择李密的眼光正确性。
其次,同意李密供养祖母,让皇帝的言与行免于自相矛盾。李密希望奉养祖母,是将“孝”付诸实际行动,符合当时皇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拒绝了皇帝,从实质上看又是在服从,或者说从表面上看是服从了皇帝,实质上明明又是一种拒绝。李密成功运用了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将皇帝“逼”到一个死胡同里——如果皇帝拒绝李密的请求,那么他就是言行不一,不体恤臣子之拳拳孝心,又何谈“以孝治天下”?这就是自相矛盾啊。
皇帝也许不会考虑李密的名与实是否符合,但是自己作为全国百姓面前第一“公众人物”,应该不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公众形象”(不然也不会提出“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为了一个旧臣,与其落得一个表里不一的虚伪名声,倒不如顺水推舟,答应让他在家侍奉老祖母,这样做至少有以下效果:一则赢得一个宅心仁厚、胸怀宽广的好名声,二则也证实皇帝有眼光,治国典范选择的正确,三则说明自己的确在落实“以孝治天下”,言行相符。果不其然,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李密拒绝皇帝的理由有很多,但是他整篇奏章就围绕“孝”字大做文章,还能赢得皇帝赞许和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切中肯綮,抓住了自己的要求与皇帝的征召既矛盾又契合之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合打通不相容命题,忠孝兼顾
中国几千年来就有“忠孝难以两全”之说,意思是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老人不能同时顾及。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多文化人都怀有出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大部分文人所面临的难题是:自己外出做官(尽忠),却难以侍奉家中父母(尽孝)。被晋武帝征召的李密也面临着照顾与自己相依为命、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九十六岁的祖母的问题。此时,“忠”“孝”这两个命题似乎成了一对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根据选言之间是否可以并存,选言命题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这一批商品滞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对于“这批商品”而言,“或者是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由于价格太高”是可以并存的两种情况,是相容选言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比如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这是不相容选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