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关键 及时对症下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l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学生作业的错误种类较多,但只要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弄清出错的原因所在,就能及时对症下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帮助学生快速纠正错误。
  [关键词]作业 错误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6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认知能力还正在形成当中,在理解概念、学习计算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错误。教师应针对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这些错误产生的关键原因,及时采取对策,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总结经验教训。纵观小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我认为部分错误的改正措施可如下。
  一、由感知不准确造成的错误,要加强审题训练
  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6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这两种树各有多少棵?
  有些学生在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道题时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解:设两种树各有x棵。
   x 2x=60
  3x=60
  x=20
  答:这两种树各有20棵。
  由题意可知,苹果树和梨树的棵数是不相等的,所以x只能表示其中一种树的数量,因此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解答应如下。
  解:设梨树有x棵,则苹果树有2x棵。
   x 2x=60
  3x=60
  x=20
  2x=20×2=40
  答:梨树有20棵,苹果树有40棵。
  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感知题目的有关信息,比如题中的条件、要求等。只有正确感知题目信息,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信息,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则其看到的表象就會模糊不清,造成感知错误,进而出现抄错数字或符号、计算错误等常见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感知的准确度。
  二、由记忆的消极影响造成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自觉检查
  如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应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而学生在用简便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会因为力求运算简便而忽略掉式子中的某个数。
  学生解题时,常常会把感知到的内容持续的刹那印象很快地转化为短时记忆。如果感知的过程被干扰,则会直接进入短时记忆;如果转化这个过程被干扰,则学生对题目信息的印象就会淡化甚至消失。这时学生再按照印象把信息输出就会产生错误。再如,解答“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时,学生需要根据C=2πr这个公式来求半径。但由于受到倒过来想的思路的干扰,很多学生会把算式列成25.12÷3.14=8(厘米)。实际上,因为题目要求的是半径,所以还应该除以2。这类因记忆的消极影响造成的错误,都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记忆特点,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解题习惯进行培养来改正。教师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其养成在列式后及时检查的好习惯。
  三、由思维过程受动机、定式影响造成的错误,要加强对比性练习
  如学生在解答“一根铁丝长米,第一次用去它的,第二次用去它的,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这道题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他们经常会直接列式为。而根据题意,米是具体长度,而却都只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并不是具体的量,所以不能将这三个分数直接相加减。要求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只要从单位“1”里分别减去两次用去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思维定式犹如力的惯性,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下就做出习惯性的反应,犯下低级的错误。在练习中,教师应把容易混淆的习题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辨别比较,深刻认识到它们的异同点,从而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凭数据或符号的表征就确定计算方法的做法是不对的,并分析计算的依据,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
  学生解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寻找对策,就一定能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摘要]“分数乘分数”是一节计算课,刘万元老师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激发兴趣、在画图操作中感悟算理、在质疑探究中明确算法、在巩固练习中拓展思维、在回顾总结中提升思想,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L-J"完美元瑕的精彩演绎。  [关键词]兴趣;算理;算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4-02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探索新知,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要]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类比、操作、分析、比较等,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数学信息,适当运用猜想,就能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经历知识的形成,挖掘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有效的思维。  [关键词]猜想;策略;类比;分析;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理学历程是理学案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主题研究”和“实施要点”两个部分。“主题研究”是专供学生课上自主研究使用的学习单,也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表;“实施要点”用来记录教师组织、落实主题研究任务的步骤与方法,是留存和传递教学策略的备课手册。理学历程的设计要以理学目标、学材分析、学情调研为依据,它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导学有料、研学留痕、展学进阶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理学历程;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如呼吸一样顺畅,犹如生长一样自然。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顺学而导;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35-01  “顺学而导”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
[摘 要]小学数学要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在教学中夯实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必要的数学方法、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解决应用题; 能力测查;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数学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而这一片响亮的“赞同”声背后却隐藏着滥竽充数的被动学习者。化解学生的这种被动“赞同”,一方面需要优化自主研究资料,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交流与评价,给学生的自主交流评价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数字与信息;自主交流评价;赞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07-02  
[摘要]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与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指出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方略:适当创新目标表述、合理诉求情感目标、有效设计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恰当使用目标动词、注重课程标准引领。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方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5
[摘 要]学生经常把做错题归结于自己“粗心”,而不关注为什么会“粗心”。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先找准粗心到底“粗”在哪,再从教材出发,从例题出发,抓住知识核心,设计有内在联系的一组题,加强题组训练,这是减少“粗心”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题组练习;粗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19-0
[摘 要]“学会”课堂虽难以控制,但是教师要把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并给学生提供学法指导,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为例,论述如何让学生从“教会”到“学会”,展现“学会”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学会;教会;分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11-03  “教会”是教师教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