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和实际等,创设科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并用科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贴近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科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结合。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社会生活 密切联系 促进发展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境,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引入某一生活的特定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理解。
  1、利用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比如玩过各种游戏、放过风筝等,但学生往往不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体会也最为深刻。如九年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从学生的掏鸟巢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鸟类减少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进入学习的主题。
  2、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问题创设情境。如:在做作业时,不小心将圆珠笔油沾在衣服上,用水很难将它洗去,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当然很想知道,可能有些学生也已经知道,可用汽油洗,但不知道其原因。
  3、利用生活中一些现象创设情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多,但不大注意去观察,一般也不会去思考其中原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象,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在探讨中产生知识。如在学习液化、升华、凝华等内容时,就可从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学生在食堂里吃饭时,掀开饭盒会有水珠落下;家里樟脑丸时间长了会消失了等。从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具体化、实用化,不会是抽象化的知识内容。
  4、利用生活中错觉、假象等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有时学生会凭自己的感觉,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学生本人却一直认为是正确的,这些错误的感觉一直“统治”着学生的大脑,一时很难转过弯来。如蒸发吸热,七年级的学生就是比较难理解,往往会认为是液体的温度较低造成的。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天气炎热时,被风一吹,就感觉凉爽,会认为是风的温度低造成的,同样用酒精擦身体,感觉凉快,也会认为是由于酒精的温度低而造成的。教师就利用学生这样的错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空气和酒精中进行测量,加以对比,是否一样;然后将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对蒸发吸热的理解。同样,拿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表面有水,另一支表面干燥,用一样的电风扇吹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加深对蒸发吸热的理解,同时消除错误的认识。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进入科学课堂,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融为一体,增添学习的乐趣。
  二、让课堂走向生活,活化课堂教学
  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材料、器材等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中,而不是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用生活的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科学教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即立足于生活,又面向生活,将课堂融入学生生活中去。
  1.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尽管新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积累的贫乏,我们在教学时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①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尽管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真正内化还是比较困难。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需要一个起点,让教材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的起点上去体验知识的形成。
  ②让学生参与生活。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消除学习科学的神秘感。
  这一课使我深深感受到开放式教学其实质不仅在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开放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他们最佳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形式的开放服从于内容的开放,而内容的开放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
  2.教学方法上的生活化。在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靠教师的讲解、演示等,学生倾听为主。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接收知识,只注重其结论,不大重视过程。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生活化。例如:演一演。如七年级的《平面镜》内容,请说说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什么不同?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说一模一样。当老师让学生在镜子前面做一些动作演一演,就会发现问题,当学生出左手时,却出右手,学生后退,他也后退等等,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入情入境地表演,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法还很多,如做一做、尝一尝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爱做的形式。
  3、教学器材上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这样会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更加真实化,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4、课堂评价生活化。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气息,教师的评价也应该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生活化评价首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其次是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来激励学生。再次是给学生发红卡、白卡等,写上优缺点给予中肯的评价。
  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和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課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史朝、孙宏安,《科学教育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选择源于禽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8:A)和C48-1(5:A)链依型菌株Pst(P1059streptomycin-dependent mutant)和Cst(C48-1streptomycin-dependentmutant),分别以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
新孢子虫病(Neosporosis)是由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流行、多种动物共患的原虫病,主要引发犬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及牛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疫病,孕牛频发流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温血动物中广泛存在,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