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我,都是本真的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safe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的最后一篇。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散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却似乎是多元的,尽管都没有脱离散文这一基础,但从中发掘人生意义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情形亦不少见。况且本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就算是教师,在初读时也未必能够一下子理解作者的意思。而对于这样的文本,笔者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往往都会经由不同的角色变换,来尝试让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教学能够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一、我学
  对于复杂(或者说高深)的文本,笔者常常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文本的面前,此时我不是一个教者,而是一个学者。既为学者,便暂时放下了教的身份,远离了教的视角,而似乎这也就让自己的角色纯粹了起来,再没有了那种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
  印象很深的是,笔者在初读中的学者的心态,与笔者已有的生和世是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作者是边疆之人,描述的是其居住过三十多年的边疆生活,但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作用,由于曾经阅读过的一些散文。因此文中所描述的院墙、树、圈棚、炉灶,以及鸡、鸟、黑狗,还有那一缕夕阳,甚至是打墙,在笔者的脑海中可以说是非常熟悉。而这也就接近了文本与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刘亮程与我之间的距离,甚至是在某一刻,感觉自己就是作者,就身临文本描述之境。
  于是,在文本的阅读中开始思考: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证据?作者为什么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为什么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当文本中说“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时,作为阅读者以及学者,心里颇有一种受惊的感觉,因为笔者的脑海中出现了那堵墙倒下来又填满了坑的情形,似乎在那一瞬间,记忆就被抹平了。伴随着随之而来的似乎是一种空虚,于是也便有了作者意欲点出的课文主题: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路!
  虚无对应的是本真,当曾经的记忆被抹平而感叹本真不再的时候,或许我们忘记了:当下便是将来!从这个角度讲,每一天的我,其实都是本真的我!虚无,或许只是一种表象。
  二、我教
  作为教者的我,首先要完成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而这种看似容易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或许正是因为本文有些抽象的缘故。因为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似乎并没能顺利地构建出作者笔下边疆农村的情形,他们无法在大脑中想象出泥墙、矮屋、鸟与黑狗是如何共处的,更加想象不出人又如何存在于这个环境当中。也正是有了这种疑惑,才解答了在很多教研课或者公开课中出现的类似疑惑,在那些课堂上,学生华丽词藻似乎也掩盖不了他们对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的回答。
  于是笔者想方设法让语言描述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让笔者作为学者时所顺利构建出的几十年前的农村形象在学生的面前鲜活生动起来,让他们得以在对文本的理解中暂时离开当下的钢筋混凝土与电脑网络所构成的世界,而是穿越到只有鸡犬相闻、一缕斜阳的农村中去。或许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因为在学生的描述当中,出现了美的评价,有学生觉得这样的农村有一种天然的美;也出现了荒凉的评价,因为这样的农村让人的内心似乎会产生一种荒漠的感觉。这些感觉笔者一样肯定,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是正常的,只要你在思考就行。
  其实,无论是美还是荒凉,都是学生内心想法的一种体现,而只要有了想法,其实一个人便不会虚无,因为伴随着想法的是人的思维,是一种本真的存在。在作为教者的角色存在于课堂上时,笔者也将自己的这一想法传递给了学生。
  三、我教学
  然而,教学也不完全是一个用自己的想法去掩盖学生想法的过程。在教学中就有学生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提出一个观点:旧事物的消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正视面对这一规律。我读懂了这位学生的意思:所谓今生今世的“证据”,其总是会消失的。
  我赞同这位学生的观点,其实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样的证据在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正在急剧消亡。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这种证据流失的过程中有时几乎没有阻挡的力量。但要强调的是,尽管在客观世界中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在每一个人的主观世界里,这些证据却不会消失。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作者所说的“不知道回头说一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惆怅,真正历史倒流,估计还不会说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我们珍惜历史的时候有没有忽视当下呢?而今天不正是明天的历史吗?因此,一个真正的没有走向虚无的我,应当是一个每一天都本真的我!“我”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粒沙尘,可能从来也没有迷失,没有虚无,只是本真被柴米油盐暂时遮挡了而已。而这,不仅是农村哲学,更是“我”的哲学。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东洲中学]
其他文献
《人琴俱亡》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它内容简短,却意味隽永。教参明确指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兄弟情深。我则认为《人琴俱亡》的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更有知音者的倾心及独特的情感。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兄弟出身名门望族、诗礼之家。优越的物质条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开放的家庭生活,既赋予了他们超人的才气,也分别造就了子敬举止文雅、情趣高洁和子猷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审视2013年语文学术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下面三篇文章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它们分别从写作课程、教学、教师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一、微型写作课程的建构  【评析文章】邓彤,王荣生《微型化
作文教学研究的提升    钱梦龙先生曾经把语文教学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境界: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第一境也。这一境属于实践操作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老师能够踏踏实实地备好课、上好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也不怕吃苦。因此,他们所教的学生一般都成绩优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第二境也。这一境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的成功经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教材简况】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奥秘何在?本堂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必须要使一般学生能感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对此有一番研究体会,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准教学的目标落点,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核心。  此文是书文俱佳的典范。首先,从书法上说,是“书圣”的平生绝唱,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书风及其确立的书法美学范式几乎笼罩往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让学生由此略
坚守在一线教学并心怀理想的老师是令我欣赏的老师,甘愿在基层耕耘且乐此不疲的老师是让我尊重的老师。唐余富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坚守品质和执著情怀的老师。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
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
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学习重点当然是了解典故含义,弄清作者词中深意。学生们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典故“各个击破”后,通过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