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认为课本《苏武传》中有三处注释值得商榷:“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的译文;“单于益骄”中的“益”;“位列将,爵通侯”中的“爵通侯”。
关键词: 《苏武传》 三处注释 商榷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经典课文,苏武牧羊于北海十九年的故事也世世代代为人相传,但是高中语文在选录这一文字入课本时,对其中三处文字的注释值得商榷。
一、“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课本及参考书译文值得商榷。
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为:“招募人充当士兵和斥侯。”按这种解释,“募士”是两个词,“募”是动词,常惠与苏武、张胜一样,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共同发出者,不属于“士、斥侯百余人”之列。因此教参及许多译文都将此句解释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代理属吏常惠和招募来的士兵和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我认为,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有误,“募士斥侯”应为古代专有名词,不译。与之相适应,常惠不能与苏武、张胜并列,而应属于“等募士斥侯”之列。这句话的译文应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代理属吏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为更好地说明这两种翻译的不同,我们用数字来加以区别,假设“等募士斥侯”为100人,按课文注释的理解,加上苏武、张胜、常惠三个,这个代表团共103人。如果按我的翻译,常惠属于这100人之列,那么这个代表团应为102人。
理由如下:
1.“募士”是汉代的专有名词,不应分开解释。
两汉时期的军队,由中央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组成。中央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统辖和指挥的军队,其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边境有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所谓地方军,则是由地方各郡国主管、训练、征集和屯驻的军队。因为两汉郡、国并设,各郡、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故又称“郡国兵”。
“郡国兵”来源于一开始由各郡国按年龄征集服兵役,后来废除了征发成年男子为兵的“都试之制”,郡国兵的来源就主要依靠于郡国释放的囚徒和招募来的人。所以“募士”就成为汉代的一种重要兵源,后渐成为一种专有名词,在《汉书》《后汉书》中屡有出现。
例《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云:“十一年,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载,永平元年(公元58年)“秋七月,捕虏将军马武等与烧当羌战,大破之。募士卒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2.常惠事实上是一名募士,同时又是一名斥侯,属于“等募士斥侯”中的“等”之列,是一名“应募者”。
《汉书·常惠传》中这样记载:“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由“自奋应募”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常惠是当时的“应募者”而不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归汉后,“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常惠与徐圣、赵终根及因老归家的六人一样的身份,没有特别之处,因此常惠是募士,他应属于“等募士”之列。
课文“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也说明了常惠与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至于常惠同时又是一名斥侯的身份,我们可以从《汉书·常惠传》中的记载看出:
常惠归国后,“本始二年,汉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宣帝之所以命常惠为校尉,带五万乌孙兵从西边攻击匈奴,与从东边进兵匈奴的汉军形成夹击之势,并且常惠大获全胜,很大的原因就是常惠出使过匈奴,并且被扣十九年,熟悉匈奴的情报。从这里来看,常惠出使匈奴时的身份同时也是一名斥侯,负有侦察敌情的责任。
3.课文之所以在这些“募士斥侯”中单单提出常惠一人是因为常惠是这“等募士斥侯”中后来做得最成功的一个。
据《汉书·常惠传》记载,常惠在汉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与汉军东西并进,夹击匈奴时,大获全胜。获牛羊财物无数(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常惠因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宣帝的嘉奖,受封长罗侯。未几,苏武年老力衰而卒,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成为西汉中期的外交活动大家,为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宣帝甘露年间擢升右将军之职,成为国家的栋梁。
综上,“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应译为“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
二、“单于益骄”中的“益”课下注释为“更加”值得商榷。
按照文章的思路,新即位的单于因为初立,恐汉攻之,尊称汉天子为“丈人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尊敬态度,汉武帝才让苏武出使匈奴,并且“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如果说单于是更加骄傲的话,那么,前文应有写单于骄横的地方,后文才能译成“更加骄傲”。而这里先写单于的谦虚,再写其骄傲,这时应译成“渐渐地”,这样才能写出单于的变化过程。
而且课文后文“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益”也解释成了“渐渐地”。
因此作者认为此句应译为:单于渐渐地变得骄傲起来。
三、“位列将,爵通侯”中“爵通侯”课下注释为“爵位到了列侯”值得商榷。
课下注释说:“通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位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别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如果照此解释,那么“爵通侯”中的“通”字到底是“通侯”中的“通”,还是译为“到了”的“通”,所指不明。
《文选》卷第四十“奏弹曹景宗”中有这样一节文字:
上曰:夫猎,追杀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公徒能走得兽者,功狗也;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莫敢言。赏茂通侯,荣高列将……
应劭曰:“通侯者,言其功德通于王室。”张晏曰:“后改为列侯。列侯,见序列也。”由这些人对“通侯“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就是“通侯”。如果照此推断“爵通侯”中解释为“爵位到了列侯”更为不对,因为“列候”就是的“通侯”,“到了”这个词从何译来?
而且把“通”字解释为“通侯”中的“通”字与史实不符。《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建,杜陵人也。以校尉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封平陵侯。……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官。”从这节史料来看,苏建只封过平陵侯,绝不是“通侯”这样高的爵位。
文中苏武这话是对李陵所说,他没有必要把武帝对自己家人的恩情夸大,或者说夸大了李陵也不信。
综上所述,我认为“爵通侯”应与前面的“位列将”一种结构,同等翻译:官位列于将军,爵位达到了侯爵。
以上三点是我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敬方家指正。
关键词: 《苏武传》 三处注释 商榷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经典课文,苏武牧羊于北海十九年的故事也世世代代为人相传,但是高中语文在选录这一文字入课本时,对其中三处文字的注释值得商榷。
一、“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课本及参考书译文值得商榷。
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为:“招募人充当士兵和斥侯。”按这种解释,“募士”是两个词,“募”是动词,常惠与苏武、张胜一样,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共同发出者,不属于“士、斥侯百余人”之列。因此教参及许多译文都将此句解释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代理属吏常惠和招募来的士兵和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我认为,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有误,“募士斥侯”应为古代专有名词,不译。与之相适应,常惠不能与苏武、张胜并列,而应属于“等募士斥侯”之列。这句话的译文应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代理属吏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为更好地说明这两种翻译的不同,我们用数字来加以区别,假设“等募士斥侯”为100人,按课文注释的理解,加上苏武、张胜、常惠三个,这个代表团共103人。如果按我的翻译,常惠属于这100人之列,那么这个代表团应为102人。
理由如下:
1.“募士”是汉代的专有名词,不应分开解释。
两汉时期的军队,由中央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组成。中央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统辖和指挥的军队,其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边境有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所谓地方军,则是由地方各郡国主管、训练、征集和屯驻的军队。因为两汉郡、国并设,各郡、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故又称“郡国兵”。
“郡国兵”来源于一开始由各郡国按年龄征集服兵役,后来废除了征发成年男子为兵的“都试之制”,郡国兵的来源就主要依靠于郡国释放的囚徒和招募来的人。所以“募士”就成为汉代的一种重要兵源,后渐成为一种专有名词,在《汉书》《后汉书》中屡有出现。
例《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云:“十一年,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载,永平元年(公元58年)“秋七月,捕虏将军马武等与烧当羌战,大破之。募士卒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2.常惠事实上是一名募士,同时又是一名斥侯,属于“等募士斥侯”中的“等”之列,是一名“应募者”。
《汉书·常惠传》中这样记载:“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由“自奋应募”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常惠是当时的“应募者”而不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归汉后,“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常惠与徐圣、赵终根及因老归家的六人一样的身份,没有特别之处,因此常惠是募士,他应属于“等募士”之列。
课文“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也说明了常惠与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至于常惠同时又是一名斥侯的身份,我们可以从《汉书·常惠传》中的记载看出:
常惠归国后,“本始二年,汉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宣帝之所以命常惠为校尉,带五万乌孙兵从西边攻击匈奴,与从东边进兵匈奴的汉军形成夹击之势,并且常惠大获全胜,很大的原因就是常惠出使过匈奴,并且被扣十九年,熟悉匈奴的情报。从这里来看,常惠出使匈奴时的身份同时也是一名斥侯,负有侦察敌情的责任。
3.课文之所以在这些“募士斥侯”中单单提出常惠一人是因为常惠是这“等募士斥侯”中后来做得最成功的一个。
据《汉书·常惠传》记载,常惠在汉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与汉军东西并进,夹击匈奴时,大获全胜。获牛羊财物无数(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常惠因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宣帝的嘉奖,受封长罗侯。未几,苏武年老力衰而卒,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成为西汉中期的外交活动大家,为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宣帝甘露年间擢升右将军之职,成为国家的栋梁。
综上,“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应译为“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
二、“单于益骄”中的“益”课下注释为“更加”值得商榷。
按照文章的思路,新即位的单于因为初立,恐汉攻之,尊称汉天子为“丈人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尊敬态度,汉武帝才让苏武出使匈奴,并且“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如果说单于是更加骄傲的话,那么,前文应有写单于骄横的地方,后文才能译成“更加骄傲”。而这里先写单于的谦虚,再写其骄傲,这时应译成“渐渐地”,这样才能写出单于的变化过程。
而且课文后文“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益”也解释成了“渐渐地”。
因此作者认为此句应译为:单于渐渐地变得骄傲起来。
三、“位列将,爵通侯”中“爵通侯”课下注释为“爵位到了列侯”值得商榷。
课下注释说:“通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位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别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如果照此解释,那么“爵通侯”中的“通”字到底是“通侯”中的“通”,还是译为“到了”的“通”,所指不明。
《文选》卷第四十“奏弹曹景宗”中有这样一节文字:
上曰:夫猎,追杀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公徒能走得兽者,功狗也;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莫敢言。赏茂通侯,荣高列将……
应劭曰:“通侯者,言其功德通于王室。”张晏曰:“后改为列侯。列侯,见序列也。”由这些人对“通侯“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就是“通侯”。如果照此推断“爵通侯”中解释为“爵位到了列侯”更为不对,因为“列候”就是的“通侯”,“到了”这个词从何译来?
而且把“通”字解释为“通侯”中的“通”字与史实不符。《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建,杜陵人也。以校尉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封平陵侯。……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官。”从这节史料来看,苏建只封过平陵侯,绝不是“通侯”这样高的爵位。
文中苏武这话是对李陵所说,他没有必要把武帝对自己家人的恩情夸大,或者说夸大了李陵也不信。
综上所述,我认为“爵通侯”应与前面的“位列将”一种结构,同等翻译:官位列于将军,爵位达到了侯爵。
以上三点是我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敬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