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认为课本《苏武传》中有三处注释值得商榷:“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的译文;“单于益骄”中的“益”;“位列将,爵通侯”中的“爵通侯”。
  关键词: 《苏武传》 三处注释 商榷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经典课文,苏武牧羊于北海十九年的故事也世世代代为人相传,但是高中语文在选录这一文字入课本时,对其中三处文字的注释值得商榷。
  一、“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等俱”课本及参考书译文值得商榷。
  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为:“招募人充当士兵和斥侯。”按这种解释,“募士”是两个词,“募”是动词,常惠与苏武、张胜一样,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共同发出者,不属于“士、斥侯百余人”之列。因此教参及许多译文都将此句解释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代理属吏常惠和招募来的士兵和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我认为,课本对“募士斥侯”注释有误,“募士斥侯”应为古代专有名词,不译。与之相适应,常惠不能与苏武、张胜并列,而应属于“等募士斥侯”之列。这句话的译文应为:“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代理属吏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一齐前往。”
  为更好地说明这两种翻译的不同,我们用数字来加以区别,假设“等募士斥侯”为100人,按课文注释的理解,加上苏武、张胜、常惠三个,这个代表团共103人。如果按我的翻译,常惠属于这100人之列,那么这个代表团应为102人。
  理由如下:
  1.“募士”是汉代的专有名词,不应分开解释。
  两汉时期的军队,由中央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组成。中央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统辖和指挥的军队,其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边境有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所谓地方军,则是由地方各郡国主管、训练、征集和屯驻的军队。因为两汉郡、国并设,各郡、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故又称“郡国兵”。
  “郡国兵”来源于一开始由各郡国按年龄征集服兵役,后来废除了征发成年男子为兵的“都试之制”,郡国兵的来源就主要依靠于郡国释放的囚徒和招募来的人。所以“募士”就成为汉代的一种重要兵源,后渐成为一种专有名词,在《汉书》《后汉书》中屡有出现。
  例《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云:“十一年,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载,永平元年(公元58年)“秋七月,捕虏将军马武等与烧当羌战,大破之。募士卒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2.常惠事实上是一名募士,同时又是一名斥侯,属于“等募士斥侯”中的“等”之列,是一名“应募者”。
  《汉书·常惠传》中这样记载:“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由“自奋应募”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常惠是当时的“应募者”而不是“招募”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归汉后,“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常惠与徐圣、赵终根及因老归家的六人一样的身份,没有特别之处,因此常惠是募士,他应属于“等募士”之列。
  课文“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也说明了常惠与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至于常惠同时又是一名斥侯的身份,我们可以从《汉书·常惠传》中的记载看出:
  常惠归国后,“本始二年,汉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宣帝之所以命常惠为校尉,带五万乌孙兵从西边攻击匈奴,与从东边进兵匈奴的汉军形成夹击之势,并且常惠大获全胜,很大的原因就是常惠出使过匈奴,并且被扣十九年,熟悉匈奴的情报。从这里来看,常惠出使匈奴时的身份同时也是一名斥侯,负有侦察敌情的责任。
  3.课文之所以在这些“募士斥侯”中单单提出常惠一人是因为常惠是这“等募士斥侯”中后来做得最成功的一个。
  据《汉书·常惠传》记载,常惠在汉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与汉军东西并进,夹击匈奴时,大获全胜。获牛羊财物无数(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常惠因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宣帝的嘉奖,受封长罗侯。未几,苏武年老力衰而卒,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成为西汉中期的外交活动大家,为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宣帝甘露年间擢升右将军之职,成为国家的栋梁。
  综上,“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应译为“常惠等募士斥侯一百多人”。
  二、“单于益骄”中的“益”课下注释为“更加”值得商榷。
  按照文章的思路,新即位的单于因为初立,恐汉攻之,尊称汉天子为“丈人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尊敬态度,汉武帝才让苏武出使匈奴,并且“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如果说单于是更加骄傲的话,那么,前文应有写单于骄横的地方,后文才能译成“更加骄傲”。而这里先写单于的谦虚,再写其骄傲,这时应译成“渐渐地”,这样才能写出单于的变化过程。
  而且课文后文“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益”也解释成了“渐渐地”。
  因此作者认为此句应译为:单于渐渐地变得骄傲起来。
  三、“位列将,爵通侯”中“爵通侯”课下注释为“爵位到了列侯”值得商榷。
  课下注释说:“通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位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别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如果照此解释,那么“爵通侯”中的“通”字到底是“通侯”中的“通”,还是译为“到了”的“通”,所指不明。
  《文选》卷第四十“奏弹曹景宗”中有这样一节文字:
  上曰:夫猎,追杀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公徒能走得兽者,功狗也;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莫敢言。赏茂通侯,荣高列将……
  应劭曰:“通侯者,言其功德通于王室。”张晏曰:“后改为列侯。列侯,见序列也。”由这些人对“通侯“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就是“通侯”。如果照此推断“爵通侯”中解释为“爵位到了列侯”更为不对,因为“列候”就是的“通侯”,“到了”这个词从何译来?
  而且把“通”字解释为“通侯”中的“通”字与史实不符。《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建,杜陵人也。以校尉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封平陵侯。……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官。”从这节史料来看,苏建只封过平陵侯,绝不是“通侯”这样高的爵位。
  文中苏武这话是对李陵所说,他没有必要把武帝对自己家人的恩情夸大,或者说夸大了李陵也不信。
  综上所述,我认为“爵通侯”应与前面的“位列将”一种结构,同等翻译:官位列于将军,爵位达到了侯爵。
  以上三点是我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敬方家指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作品分析是建立在曲式学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技术分析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一些相对常见的基本曲式类型,而忽略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难以界定的“非常规”曲式类型。“非常规”曲式类型作为音乐作品结构样式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形态与结构特点做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帮助学生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高师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乐段为例
摘 要: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学习表达技巧,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应着眼文本特点,从命题、选材、结构、表达四个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将文本中写作技巧迁移到课堂练笔、习作中来,帮助学生博采众长,为习作起步助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写作技巧    长期以来,小学生写
摘 要: 作者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却发现,自己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给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讲解诗歌鉴赏,能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魅力,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诗歌鉴赏 现代信息技术    我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我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
摘 要: 高考是指挥棒,它决定了高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方向。本文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惨跌的情况,探索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关键词: 2011年江苏高考 语文教学 打牢基础 巧妙训练    转瞬间,2011年江苏高考悄然落下帷幕。从考后学生与教师的反应看,除成语题出新、语言运用题结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而考了鲁迅《呐喊》作
摘 要: 我省实施新课改后,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主体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导游”的作用,先要收集素材,了解创设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主角 主线 情景  2005年秋季我省实施新课改后,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更应该注
摘 要: 《红楼梦》善用各种小道具,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道具也不尽相同。作为绛珠下世的“草木之人”,林黛玉本为还泪而生,手帕断不可缺,手帕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着微妙的辅助作用,从而成为她的性格道具。手帕在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揭示了林黛玉的生命悲情和诗人气质,也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 手帕 道具 林黛玉 人物性格  《红楼梦》一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教师在写作评价中常出现的误区和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评价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方法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写作能力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一、目前写作评价出现的误区和问题  对于每个写作指导老师而言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目前的作文批改方式真可谓是“八仙过海,
摘 要: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关键词: 胡性能小说 苦难 死亡 救赎    在某种程度上苦难不仅仅指物质,它也包括灵魂深处的诸多苦痛。但是更多苦痛的诞生源于物质的匮乏,以及人类对生存无止境的欲望。痛苦和不幸,绝望和哀嚎,残忍和奴役,残缺和离弃……苦难的基质贯穿在人的
摘 要: 一直以来,“自私”都被片面地误解为是“恶”的同义词,是一切社会灾难和秩序混乱的根源。然而,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实现必须以自私的理性运用为前提,认为只要与维持和发展生存相关的利益就应该努力争取,这是人之为人必须有的自私。作为理性之人,只有通过理智思考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才能成功应对现实生活,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及意义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是自然界的终极价值,因此,个人应该遵从生命
摘 要: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阿莱夫》中的一个意象,关于阿莱夫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以为,阿莱夫成为“不可思议”的、无所不包的形象,其实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无所不能的巧匠一样,一面镜子,即“创造”出一切。  关键词: 阿莱夫 镜子 映像  博尔赫斯的作品叙事风格奇异,充满象征意味与哲学色彩,《阿莱夫》作为博尔赫斯的一篇著名小说,含义隐秘,寓意曲折,错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