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当中包含的大量的理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密集,理解难度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不得要领,感到枯燥难懂。这就要求主讲教师探索一套合理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好西方经济学。本文就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92-02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个学生在大学中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就是西方经济学。而这门课恰恰又是比较难的课,内容丰富,理论密集,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不得要领,感到难以接受。若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讲授,学生便会对它失去兴趣,放弃学习。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的时候还在后悔,当初没有学好西方经济学,导致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处处碰壁,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学什么都觉得似懂非懂。因此,如何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将学生领进经济学的大门,是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求教师探索出一套合理而巧妙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可高度概括为:内容庞杂,理论密集,逻辑严密。
一是内容庞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套内容庞杂的体系。又因为这门课程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个章节之间所具有的逻辑联系,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清楚,否则就无法联系成为完满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略讲的内容很少。
二是理论密集。课程当中遍布大大小小的理论,从单个结论的推导,到小理论的形成,再到最终的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间联系紧密,需要学生不断地去理解,去接受。很多学生感觉理论太多,全是重点,难以消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不求甚解,肤浅地去理解某个理论,或因为忽略了某些因素而导致对理论的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
三是逻辑严密。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不仅体现在章节体系上,还体现在每一个经济模型的建立,每一个具体理论的推导过程中。从假设到推导,到结论,每一步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正是对这种严谨精神的坚持,最终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由于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在听讲时会感觉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讲授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及时理解,讲授要有清晰的分析和前后传承,讲授难度大。
二、学生难以“入门”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感到难以入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初学者有较强的思维应变能力。理论性强的课程,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相比学生在大一所要学习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而言,西方经济学显然在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方面要求更高,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是最难学的一门。
其次,对于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经济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在以前中学阶段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许多学生而言并非易事。经济学习惯用“假设演绎法”来研究问题,而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养成了“归纳法”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文科较好的学生,不习惯“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理论机械地背下来,完全不理解理论中蕴涵的深意,更不懂得如何应用。
再次,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中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很大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在高中的政治课里面讲到的。而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将这一部分内容学得很好,背得滚瓜烂熟。而西方经济学当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冲突的,譬如对于“价值”的解释,二者的观点就存在根本的区别。现代大学中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是世界主流经济学派观点的集大成,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了世界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学派的观点,可以说是一家之言。各个学派的观点,往往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论断,只要它能自圆其说,能够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并将它们应用于各自适合的实际问题当中。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背景,我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度的认同感,有着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在学习之初,一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悖的观点,学生都会质疑,不认同,不理解;而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之后,很多人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保有不可磨灭的印象。例如,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价格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而在一个学生已经学习过该理论后,你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问“价格由什么决定?”他很有可能脱口而出:“价值!”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暂放一边,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学生而言并非易事。
三、课堂教学中的技巧探析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持理论内容上的逻辑清晰,又要注重理解应用方面结合实际,更要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具体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理论生活化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繁多,看似枯燥难懂,其实换一个角度讲解,反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常用的相对简单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大事,更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对于学生而言,最具有亲切感,最易于理解的,就是他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个技巧。
例如,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讲授一堂题为“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课,作为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在学习之初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经济学课堂,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好感,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由一个开学返校火车票难买的话题,引出垄断,引出公共产品,引出需求弹性,由票价的制定引出边际成本递减……当然在第一节课,只是浅显地点到,简单地解释。只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其实不是深奥的话题,是贴进生活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有趣的科目!
在整个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时不时地插入一些例子,甚至是一些由经济学原理引出的小故事,小笑话,一方面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经济理论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立竿见影的手段。
2、抽象概念具体化
西方经济学当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如果单就公式本身,用符号,用字母来解释定义,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这个时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将概念中包含的要素假定为具体的事物,将公式的数学含义转变为经济含义。
例如,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公式表示为MRSXY=PX/PY,如果单就公式的数学含义解释,就是“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X对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X与Y的价格之比。”这样将数学公式翻译成文字表达出来的工作,教科书已经做了,而老师要做的不能仅止于此,老师要进一步考虑,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含义。
这个公式所表达的深层经济含义应该是:当消费者对商品X与Y的主观评价,与市场对这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一致的时候,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就达到了最优组合,也就是让他付的钱尽可能少,而得到的效用尽可能多的均衡点。
解释了公式的深层经济含义,进一步地,要让学生对这个结论真正理解和记住,必须让他信服,让他从心里理解和认同。那么,这里就需要抽象概念具体化。公式的等号左边“MRSXY”是消费者对商品X与Y的主观评价。具体来说,边际替代率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效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效用”是一个主观概念。“MRSXY”最具体,最通俗的解释是:消费者主观认为“一个X值几个Y”;而等号右边PX/PY是商品X与Y的市场价格之比,即市场客观评价“一个X值几个Y”。为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举具体数字来说明。例如假设X的价格是12元,而Y的价格是4元,则说明在市场上一个X值3个Y。那么为什么必须是MRSXY=PX/PY的时候才是消费者的最优点呢?我们可以在假设PX=12,PY=4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MRSXY=5。那么等式就变为MRSXY>PX/PY。即市场客观认为一个X值3个Y,而消费者主观认为一个X值5个Y,消费者愿意用5个Y去换1个X,而他真正去市场上换的时候,只需要3个Y就可以了,交换之后,他多出了2个Y,他的效用增加了。说明原来没有达到最大效用。反之,若初始状态是MRSXY 上述例子,说明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可以通俗易懂地,深刻地解释经济学的一些结论,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记忆公式。
3、数学推导图形化
经济学的模型推导过程中,有很多可以用代数的推导方法,也可以用几何推导方法。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几何图形推导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对于抽象的数字而言,几何图形更加直观。例如在弹性理论当中,几何意义的解释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出点弹性的大小变化;在厂商理论当中,几何图形在解释不同类型的厂商的亏损、盈利状况也是功不可没。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对于专科、本科学生而言,应该以几何推导的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公式的数学证明。让学生思路清晰地理解和接受结论,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有些问题,可以在数学推导的基础之上,辅之以几何验证,用几何的方法再验证一遍,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课教师需要提高课堂讲授技巧,让经济学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对经济学的畏惧变成兴趣。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带他们走进经济学的大门,为其大学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92-02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个学生在大学中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就是西方经济学。而这门课恰恰又是比较难的课,内容丰富,理论密集,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不得要领,感到难以接受。若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讲授,学生便会对它失去兴趣,放弃学习。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的时候还在后悔,当初没有学好西方经济学,导致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处处碰壁,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学什么都觉得似懂非懂。因此,如何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将学生领进经济学的大门,是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求教师探索出一套合理而巧妙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可高度概括为:内容庞杂,理论密集,逻辑严密。
一是内容庞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套内容庞杂的体系。又因为这门课程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个章节之间所具有的逻辑联系,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清楚,否则就无法联系成为完满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略讲的内容很少。
二是理论密集。课程当中遍布大大小小的理论,从单个结论的推导,到小理论的形成,再到最终的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间联系紧密,需要学生不断地去理解,去接受。很多学生感觉理论太多,全是重点,难以消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不求甚解,肤浅地去理解某个理论,或因为忽略了某些因素而导致对理论的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
三是逻辑严密。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不仅体现在章节体系上,还体现在每一个经济模型的建立,每一个具体理论的推导过程中。从假设到推导,到结论,每一步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正是对这种严谨精神的坚持,最终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由于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在听讲时会感觉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讲授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及时理解,讲授要有清晰的分析和前后传承,讲授难度大。
二、学生难以“入门”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感到难以入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初学者有较强的思维应变能力。理论性强的课程,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相比学生在大一所要学习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而言,西方经济学显然在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方面要求更高,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是最难学的一门。
其次,对于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经济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在以前中学阶段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许多学生而言并非易事。经济学习惯用“假设演绎法”来研究问题,而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养成了“归纳法”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文科较好的学生,不习惯“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理论机械地背下来,完全不理解理论中蕴涵的深意,更不懂得如何应用。
再次,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中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很大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在高中的政治课里面讲到的。而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将这一部分内容学得很好,背得滚瓜烂熟。而西方经济学当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冲突的,譬如对于“价值”的解释,二者的观点就存在根本的区别。现代大学中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是世界主流经济学派观点的集大成,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了世界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学派的观点,可以说是一家之言。各个学派的观点,往往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论断,只要它能自圆其说,能够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并将它们应用于各自适合的实际问题当中。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背景,我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度的认同感,有着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在学习之初,一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悖的观点,学生都会质疑,不认同,不理解;而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之后,很多人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保有不可磨灭的印象。例如,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价格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而在一个学生已经学习过该理论后,你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问“价格由什么决定?”他很有可能脱口而出:“价值!”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暂放一边,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学生而言并非易事。
三、课堂教学中的技巧探析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持理论内容上的逻辑清晰,又要注重理解应用方面结合实际,更要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具体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理论生活化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繁多,看似枯燥难懂,其实换一个角度讲解,反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常用的相对简单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大事,更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对于学生而言,最具有亲切感,最易于理解的,就是他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个技巧。
例如,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讲授一堂题为“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课,作为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在学习之初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经济学课堂,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好感,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由一个开学返校火车票难买的话题,引出垄断,引出公共产品,引出需求弹性,由票价的制定引出边际成本递减……当然在第一节课,只是浅显地点到,简单地解释。只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其实不是深奥的话题,是贴进生活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有趣的科目!
在整个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时不时地插入一些例子,甚至是一些由经济学原理引出的小故事,小笑话,一方面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经济理论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立竿见影的手段。
2、抽象概念具体化
西方经济学当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如果单就公式本身,用符号,用字母来解释定义,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这个时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将概念中包含的要素假定为具体的事物,将公式的数学含义转变为经济含义。
例如,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公式表示为MRSXY=PX/PY,如果单就公式的数学含义解释,就是“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X对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X与Y的价格之比。”这样将数学公式翻译成文字表达出来的工作,教科书已经做了,而老师要做的不能仅止于此,老师要进一步考虑,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含义。
这个公式所表达的深层经济含义应该是:当消费者对商品X与Y的主观评价,与市场对这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一致的时候,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就达到了最优组合,也就是让他付的钱尽可能少,而得到的效用尽可能多的均衡点。
解释了公式的深层经济含义,进一步地,要让学生对这个结论真正理解和记住,必须让他信服,让他从心里理解和认同。那么,这里就需要抽象概念具体化。公式的等号左边“MRSXY”是消费者对商品X与Y的主观评价。具体来说,边际替代率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效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效用”是一个主观概念。“MRSXY”最具体,最通俗的解释是:消费者主观认为“一个X值几个Y”;而等号右边PX/PY是商品X与Y的市场价格之比,即市场客观评价“一个X值几个Y”。为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举具体数字来说明。例如假设X的价格是12元,而Y的价格是4元,则说明在市场上一个X值3个Y。那么为什么必须是MRSXY=PX/PY的时候才是消费者的最优点呢?我们可以在假设PX=12,PY=4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MRSXY=5。那么等式就变为MRSXY>PX/PY。即市场客观认为一个X值3个Y,而消费者主观认为一个X值5个Y,消费者愿意用5个Y去换1个X,而他真正去市场上换的时候,只需要3个Y就可以了,交换之后,他多出了2个Y,他的效用增加了。说明原来没有达到最大效用。反之,若初始状态是MRSXY
3、数学推导图形化
经济学的模型推导过程中,有很多可以用代数的推导方法,也可以用几何推导方法。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几何图形推导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对于抽象的数字而言,几何图形更加直观。例如在弹性理论当中,几何意义的解释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出点弹性的大小变化;在厂商理论当中,几何图形在解释不同类型的厂商的亏损、盈利状况也是功不可没。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对于专科、本科学生而言,应该以几何推导的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公式的数学证明。让学生思路清晰地理解和接受结论,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有些问题,可以在数学推导的基础之上,辅之以几何验证,用几何的方法再验证一遍,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课教师需要提高课堂讲授技巧,让经济学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对经济学的畏惧变成兴趣。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带他们走进经济学的大门,为其大学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