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目前形势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靠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要培养激发学生潜藏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果,激发读书兴趣。
1.向课外延伸
学一篇课文,不妨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将课堂知识有机地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鼓励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相关课外知识,并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查阅《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书籍,了解各种植物的脚的特点,开展“植物的脚的介绍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2.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巧妙时机营造读书氛围,发现班级里的学生能自觉地读书,应该适时地予以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书中学到的词句时,要不惜赞扬之词;平时遇到家长,要多与家长交流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指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每次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文,反复吟诵着那些被历代传诵的文化精品。鼓励小学生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笔者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1.拓展读
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五年级下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
2.迁移读
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林海英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林海英的其它散文,如《窗》《冬青树》,让学生进一些感受林海英散文的魅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1.摘抄
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和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
2.剪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掺杂不清。
3.制作卡片
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及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
1.圈点符号法
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用,注意画得醒目、突出,便于借鉴。
2.批注法
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单纯地追求阅读文本的数量,还要注意学生阅读宽度和广度的综合提升。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或是阅读量过少,或是没有时间阅读,或是缺乏必要的指导,又或是在阅读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的经验来讲,应该注意到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阅读量可能并不是很大,但若能从有限的几本书中读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真正做到专心致志去读,那么长久下来也就培养了良好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既然重在文本,那么要让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势必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课文。朗读也好,默读也罢都是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体会文中字、词、句、段的一种手段,要强调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读的技巧,也要重视阅读中学生的独特感受,并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材料,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中得到强调和重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更是语文课堂上语文味回归的一种积极表现。
2.引导学生熟读精思
学生在阅读时抓住经典之处,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语言的熏陶,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也就得以提高。在阅读过程中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忌体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学会”还懂得了“会学”,独立自主地以及参与式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也符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教是为了不教”。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青少年时代的积累又是最重要的,要积累就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提高。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靠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要培养激发学生潜藏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果,激发读书兴趣。
1.向课外延伸
学一篇课文,不妨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将课堂知识有机地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鼓励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相关课外知识,并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查阅《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书籍,了解各种植物的脚的特点,开展“植物的脚的介绍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2.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巧妙时机营造读书氛围,发现班级里的学生能自觉地读书,应该适时地予以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书中学到的词句时,要不惜赞扬之词;平时遇到家长,要多与家长交流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指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每次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文,反复吟诵着那些被历代传诵的文化精品。鼓励小学生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笔者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1.拓展读
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五年级下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
2.迁移读
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林海英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林海英的其它散文,如《窗》《冬青树》,让学生进一些感受林海英散文的魅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1.摘抄
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和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
2.剪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掺杂不清。
3.制作卡片
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及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
1.圈点符号法
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用,注意画得醒目、突出,便于借鉴。
2.批注法
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单纯地追求阅读文本的数量,还要注意学生阅读宽度和广度的综合提升。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或是阅读量过少,或是没有时间阅读,或是缺乏必要的指导,又或是在阅读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的经验来讲,应该注意到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阅读量可能并不是很大,但若能从有限的几本书中读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真正做到专心致志去读,那么长久下来也就培养了良好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既然重在文本,那么要让学生读透、读懂文本,势必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课文。朗读也好,默读也罢都是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体会文中字、词、句、段的一种手段,要强调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读的技巧,也要重视阅读中学生的独特感受,并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材料,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中得到强调和重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更是语文课堂上语文味回归的一种积极表现。
2.引导学生熟读精思
学生在阅读时抓住经典之处,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语言的熏陶,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也就得以提高。在阅读过程中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忌体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学会”还懂得了“会学”,独立自主地以及参与式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也符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教是为了不教”。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青少年时代的积累又是最重要的,要积累就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