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目前重教轻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广大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讲,积极思考,课下才能主动去钻研,去探究。学法指导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悬念式的课堂结尾,教学过程中生动、流利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日常生活实际的素材等等。如:教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是二氧化碳的‘小型制造者’,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分析你的‘产品’,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本文就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谈谈自说说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吗?”语音刚落,每个学生都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仔细的看,用鼻去闻,认真地总结。通过有趣的问题设计,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被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接着,在一高一低的阶梯上点燃了蜡烛,放在烧杯中说:“我们不用口吹,给烧杯中倒入什么气体,可熄灭这一高一低的蜡烛呢?”教师提问时,将“倒”、“一高一低”语气加重,以引起学生重视,学生中很快掀起了一个争论高潮。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势利导进行本章或本节内容的学习方法指导,效果较好。
三、训练学生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习需要,可进行以下对比:①概念、理论对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潮解与风化、化学反应与分解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对比;②性质对比。如,酸与酸碱指示剂,氧化物,金属,碱,盐反应的现象、条件、产物比较。氧气与铁,碳,镁,磷,硫反应的现象对比;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如,氧气与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对比;④物质颜色对比。如,蓝色沉淀、蓝色溶液、蓝色晶体的对比等等。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可提醒学生观察药品的颜色、气味、状态,实验所需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实验发生所需的条件等。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的观察,克服片面性。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耀眼的强光而忽视了物质颜色、形状的改变,也忽视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该实验时,可着重强调,或重复该实验以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当然,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看”,还要让学生学会“摸”、“闻”,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壁来感受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使学生对于氢气可作为能源使用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某些反应速率极快的实验,例如,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当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这时,就应提醒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提出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来解决。
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求异创新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器材自制实验用具,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在练习和解题时运用的不同方法和技巧要给予肯定,不要打击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标新立异”。在习题解答中,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目前重教轻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广大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讲,积极思考,课下才能主动去钻研,去探究。学法指导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悬念式的课堂结尾,教学过程中生动、流利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日常生活实际的素材等等。如:教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是二氧化碳的‘小型制造者’,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分析你的‘产品’,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本文就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谈谈自说说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吗?”语音刚落,每个学生都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仔细的看,用鼻去闻,认真地总结。通过有趣的问题设计,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被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接着,在一高一低的阶梯上点燃了蜡烛,放在烧杯中说:“我们不用口吹,给烧杯中倒入什么气体,可熄灭这一高一低的蜡烛呢?”教师提问时,将“倒”、“一高一低”语气加重,以引起学生重视,学生中很快掀起了一个争论高潮。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势利导进行本章或本节内容的学习方法指导,效果较好。
三、训练学生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习需要,可进行以下对比:①概念、理论对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潮解与风化、化学反应与分解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对比;②性质对比。如,酸与酸碱指示剂,氧化物,金属,碱,盐反应的现象、条件、产物比较。氧气与铁,碳,镁,磷,硫反应的现象对比;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如,氧气与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对比;④物质颜色对比。如,蓝色沉淀、蓝色溶液、蓝色晶体的对比等等。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可提醒学生观察药品的颜色、气味、状态,实验所需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实验发生所需的条件等。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的观察,克服片面性。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耀眼的强光而忽视了物质颜色、形状的改变,也忽视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该实验时,可着重强调,或重复该实验以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当然,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看”,还要让学生学会“摸”、“闻”,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壁来感受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使学生对于氢气可作为能源使用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某些反应速率极快的实验,例如,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当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这时,就应提醒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提出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来解决。
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求异创新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器材自制实验用具,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在练习和解题时运用的不同方法和技巧要给予肯定,不要打击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标新立异”。在习题解答中,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