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钱学森之问”的实质即高校教育的创新性。工业设计专业更需要实行“产学研”模式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 “产学研”模式教育的合作伙伴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无论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还是中小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质量,从而也为解题“钱学森之问”作出了相应的准备。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工业设计 产学研 教育
基金项目: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编号:ZG2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两弹之父”——钱学森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所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忧虑与疑问,也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导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它的解题,也许将需要中国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等学府教育界付出相当长时间的、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具体的讲,“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的直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专业教育缺乏创新性、灵活性、先进性,致使“专业”不“专”,教论化严重,纸上谈兵,专业严重脱离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在这方面,工业设计专业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办以来,经过20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地成长与发展至今,可谓蒸蒸日上,也成为了“八大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社会整个经济生态的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出现了不同层次的严重问题,比如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专业教育深度不足;理论面广但系统不完善;理论严重滞后于社会工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等等。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问题解决途径之一——“产学研”模式教育
目前,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正在或者试图正在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即“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模式教育——经过实践证明的最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学研”模式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性、 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不过,由于大型企业数目的相对局限性,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只能在基于自己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基础上寻求与中小型企业进行“校企联合”,以推动自己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作。可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以下原因,造成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成果有限,问题不少。
(1)“产学研”模式教育的专业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空间受到抑制。由于中小型企业的“模仿生存”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资金的限制,被迫或者有意采用模仿、“改良”运营模式,如此,创新设计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创新意识也就逐渐淡薄,导致工业设计专业高校与这些中小型企业合作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合作的成功率和持久性难以维持。
(2)中小企业对自身产品的自主研发缺乏自信导致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中途破局。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尽管也有产品自主研发的意念,但由于资金的不足,造成其在市场信息的搜集上缺乏渠道,或者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一般为代理商所提供,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的视野狭窄,难以给产品自主研发提供准确的市场参考和信息支持。以至于对自己研发的产品也缺乏足够的自信,以至于最终在犹豫之中放弃自主研发的念头,只能专注于“逆向设计”与模仿,恶性循环,结果导致“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情况的出现。同样直接造成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困局。
(3)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模糊不清或者缺乏规划激情导致校企合作滞步。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线路图,甚至公司的管理层满足于现状,缺乏企业发展的蓝图规划激情,直接导致产品的创新度不足。如此,这类中小型企业即使有“校企联合”,也难以给予重视,那么,工业设计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也无从谈起。
(4)中小型企业缺乏对高校的了解和信任导致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实施脆弱。由于“中小型” 企业长期的不良成长环境和氛围,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基本上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处于空白状态,以至于对高校没有足够了解和信任。如此就产生了“校企联合”的断裂带,使本就虚弱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模式教育更加脆弱。
2.解决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高校要主动提高相关合作企业对 “知识产权” 的认识。让合作企业认识到随着商业市场的变革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逐渐重视和国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将会导致“中小型” 企业的“模仿”式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直至消亡,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从而可能加大产品自主研发的经费,进一步提高他们与专业高校合作的兴趣与主动性。
(2)加强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职工对“校企联合”全民意识。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在自己逐步改变专业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应加强教职工“全民”的“校企联合”意识,让每个人都有主动与相关企业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的思想与动能(或许物质奖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如此,校企皆会逐步强化“校企联合”, 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3)专业高校要加大与中小型企业智力资源上的交流。尽管中小型企业的先天不足就是智力资源的匮乏,如要弥补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自然与高校合作是不二选择。但是,目前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的智力资源交流不尽如人意,还处在较肤浅的层面,以至于校企合作出现错节现象,进一步导致合作的失败或低效。如果专业高校尽最大努力的与相关企业进行智力资源的交流、沟通,也就化解了这一难题,也大大加大和提高了“产学研”模式教育的机会与质量。
(4)呼吁社会相关部门建立校企沟通常态性平台。目前的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几乎所有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依托的依然只是双边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的信息量小,合作面狭窄,故而急需在整个社会上搭建一个校企之间的常态性联系平台,以最大效利化校企合作。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个常态性联系平台应由政府出面最好,由此,可以更好地打通校企合作的脉路,扩大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接触面,进一步增强“校企联合”的效果,激化了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机制的生命力。
(5)在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内外创建 “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大环境。当前整个社会内没有制订关于“校企联合”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更没有“产学研”模式教育的相关激励措施,为此,专业高校应该提议政府相关部门针对 “产学研”模式教育制订出运行约束机制,以保证专业高校和相关合作企业的各自义务、责任的执行以及相得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使校企合作得以稳定的发展,那么,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也能够得以顺利展开。
(6)完善工业设计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思路。由于目前大多数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几乎全是“短平快”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对双方皆为不利,针对此况,专业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制订长期的合作合约与规划,以利于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贯彻实施。另外,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思路应该再进一步拓宽,如此,可以提高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成功率,从而增加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机会。
总 结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的培养必须具有实践性,否则,提炼出来的“人才”也是残缺的人才,故而它必须实行“产学研”模式教育,而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势在必行,如此,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才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创新型人才,那么,长此以往,解题“钱学森之问”,工业设计专业即可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502.htm.
[2]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陈震邦.工业设计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万方全文数据库论文,2005.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工业设计 产学研 教育
基金项目: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编号:ZG2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两弹之父”——钱学森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所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忧虑与疑问,也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导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它的解题,也许将需要中国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等学府教育界付出相当长时间的、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具体的讲,“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的直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专业教育缺乏创新性、灵活性、先进性,致使“专业”不“专”,教论化严重,纸上谈兵,专业严重脱离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在这方面,工业设计专业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办以来,经过20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地成长与发展至今,可谓蒸蒸日上,也成为了“八大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社会整个经济生态的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出现了不同层次的严重问题,比如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专业教育深度不足;理论面广但系统不完善;理论严重滞后于社会工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等等。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问题解决途径之一——“产学研”模式教育
目前,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正在或者试图正在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即“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模式教育——经过实践证明的最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学研”模式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性、 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不过,由于大型企业数目的相对局限性,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只能在基于自己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基础上寻求与中小型企业进行“校企联合”,以推动自己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作。可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以下原因,造成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成果有限,问题不少。
(1)“产学研”模式教育的专业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空间受到抑制。由于中小型企业的“模仿生存”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资金的限制,被迫或者有意采用模仿、“改良”运营模式,如此,创新设计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创新意识也就逐渐淡薄,导致工业设计专业高校与这些中小型企业合作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合作的成功率和持久性难以维持。
(2)中小企业对自身产品的自主研发缺乏自信导致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中途破局。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尽管也有产品自主研发的意念,但由于资金的不足,造成其在市场信息的搜集上缺乏渠道,或者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一般为代理商所提供,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的视野狭窄,难以给产品自主研发提供准确的市场参考和信息支持。以至于对自己研发的产品也缺乏足够的自信,以至于最终在犹豫之中放弃自主研发的念头,只能专注于“逆向设计”与模仿,恶性循环,结果导致“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情况的出现。同样直接造成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困局。
(3)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模糊不清或者缺乏规划激情导致校企合作滞步。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线路图,甚至公司的管理层满足于现状,缺乏企业发展的蓝图规划激情,直接导致产品的创新度不足。如此,这类中小型企业即使有“校企联合”,也难以给予重视,那么,工业设计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也无从谈起。
(4)中小型企业缺乏对高校的了解和信任导致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实施脆弱。由于“中小型” 企业长期的不良成长环境和氛围,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基本上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处于空白状态,以至于对高校没有足够了解和信任。如此就产生了“校企联合”的断裂带,使本就虚弱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模式教育更加脆弱。
2.解决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育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高校要主动提高相关合作企业对 “知识产权” 的认识。让合作企业认识到随着商业市场的变革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逐渐重视和国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将会导致“中小型” 企业的“模仿”式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直至消亡,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从而可能加大产品自主研发的经费,进一步提高他们与专业高校合作的兴趣与主动性。
(2)加强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职工对“校企联合”全民意识。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在自己逐步改变专业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应加强教职工“全民”的“校企联合”意识,让每个人都有主动与相关企业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的思想与动能(或许物质奖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如此,校企皆会逐步强化“校企联合”, 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3)专业高校要加大与中小型企业智力资源上的交流。尽管中小型企业的先天不足就是智力资源的匮乏,如要弥补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自然与高校合作是不二选择。但是,目前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的智力资源交流不尽如人意,还处在较肤浅的层面,以至于校企合作出现错节现象,进一步导致合作的失败或低效。如果专业高校尽最大努力的与相关企业进行智力资源的交流、沟通,也就化解了这一难题,也大大加大和提高了“产学研”模式教育的机会与质量。
(4)呼吁社会相关部门建立校企沟通常态性平台。目前的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几乎所有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依托的依然只是双边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的信息量小,合作面狭窄,故而急需在整个社会上搭建一个校企之间的常态性联系平台,以最大效利化校企合作。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个常态性联系平台应由政府出面最好,由此,可以更好地打通校企合作的脉路,扩大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接触面,进一步增强“校企联合”的效果,激化了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机制的生命力。
(5)在工业设计专业高校内外创建 “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大环境。当前整个社会内没有制订关于“校企联合”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更没有“产学研”模式教育的相关激励措施,为此,专业高校应该提议政府相关部门针对 “产学研”模式教育制订出运行约束机制,以保证专业高校和相关合作企业的各自义务、责任的执行以及相得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使校企合作得以稳定的发展,那么,专业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教育也能够得以顺利展开。
(6)完善工业设计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思路。由于目前大多数专业高校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几乎全是“短平快”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对双方皆为不利,针对此况,专业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制订长期的合作合约与规划,以利于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贯彻实施。另外,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思路应该再进一步拓宽,如此,可以提高专业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成功率,从而增加专业高校“产学研”模式教育的运行机会。
总 结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的培养必须具有实践性,否则,提炼出来的“人才”也是残缺的人才,故而它必须实行“产学研”模式教育,而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势在必行,如此,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才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创新型人才,那么,长此以往,解题“钱学森之问”,工业设计专业即可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502.htm.
[2]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陈震邦.工业设计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万方全文数据库论文,2005.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