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尽管在思想认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教师还是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它的特点。首先,突出综合性。不仅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性。由于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列举一些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大的创新空间。基于此,要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在组织活动时,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但是有了主题后,还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学习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材料,并由此得出结论。因此,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例如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琴棋书画”,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体育等学科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融合。因此,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在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带“棋”的成语、有关“琴”的古诗词和典故等,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探究历史奥秘的精神。这样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综合性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習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实现的结果更重要。它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个性,既展示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学识和胆识。但在缺少教师督促的情况下,由于活动具有灵活、开放的特性,许多学生参与时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这就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因此,在活动中一般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每个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确定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认真指导,因此安排好过程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两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师生讨论、确定活动课题及具体方案;学生自由组合,认领课题,自主完成搜集资料任务;组内交流、展示、讨论切磋,进行信息筛选组合;上课交流、展示、评价;课后反思、资料汇总,评选优秀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他们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而要让他们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空间和方式等,通常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成员之间协调一致、有效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在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每次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具有问题意识等,也是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
以“雅韵四艺——琴棋书画”为例。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将“琴棋书画”与中国文学中的诗词、典故、成语等联系起来,了解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活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兼顾语文素养的沉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通过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集中地了解知识,事先将学生划分为 “琴、棋、书、画”四个大组,并要求他们以此为内容上报课题名称,然后讨论并挑选出最感兴趣的四个选题:即古琴的文化内涵、围棋史话、书法字体演变、国画的由来。通过这一步骤,可培养学生遴选课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阶段。围绕选题,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琴棋书画”的基本知识,在组内交流汇报。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初步了解了“琴棋书画”的相关知识,知道它们不仅属于艺术、体育范畴,也属于文化范畴,并且明确应以“琴棋书画”的文化内涵为主线确定课题内容,同时,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3.深入研究阶段。确定“古琴与宋词、围棋与典故、书法与成语、国画与唐诗”四个课题后,学生围绕课题查阅资料,讨论并形成课题报告。在这一步骤,教师可拿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怎样制订课题提纲、如何围绕课题查阅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等。通过这一步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形成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4.展示汇报阶段。小组内部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后,只是组内的收获与发现,如果在全班交流汇报,则是一个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要以课题展示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一教学步骤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合作分享意识。在具体方法指导上,侧重于口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四个阶段既是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如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或出现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虎头蛇尾的情况也是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活动过程。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应主动找有关小组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从而通过活动开展,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笔者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它的特点。首先,突出综合性。不仅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性。由于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列举一些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大的创新空间。基于此,要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在组织活动时,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但是有了主题后,还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学习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材料,并由此得出结论。因此,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例如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琴棋书画”,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体育等学科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融合。因此,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在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带“棋”的成语、有关“琴”的古诗词和典故等,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探究历史奥秘的精神。这样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综合性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習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实现的结果更重要。它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个性,既展示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学识和胆识。但在缺少教师督促的情况下,由于活动具有灵活、开放的特性,许多学生参与时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这就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因此,在活动中一般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每个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确定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认真指导,因此安排好过程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两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师生讨论、确定活动课题及具体方案;学生自由组合,认领课题,自主完成搜集资料任务;组内交流、展示、讨论切磋,进行信息筛选组合;上课交流、展示、评价;课后反思、资料汇总,评选优秀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他们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而要让他们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空间和方式等,通常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成员之间协调一致、有效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在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每次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具有问题意识等,也是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
以“雅韵四艺——琴棋书画”为例。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将“琴棋书画”与中国文学中的诗词、典故、成语等联系起来,了解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活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兼顾语文素养的沉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通过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集中地了解知识,事先将学生划分为 “琴、棋、书、画”四个大组,并要求他们以此为内容上报课题名称,然后讨论并挑选出最感兴趣的四个选题:即古琴的文化内涵、围棋史话、书法字体演变、国画的由来。通过这一步骤,可培养学生遴选课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阶段。围绕选题,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琴棋书画”的基本知识,在组内交流汇报。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初步了解了“琴棋书画”的相关知识,知道它们不仅属于艺术、体育范畴,也属于文化范畴,并且明确应以“琴棋书画”的文化内涵为主线确定课题内容,同时,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3.深入研究阶段。确定“古琴与宋词、围棋与典故、书法与成语、国画与唐诗”四个课题后,学生围绕课题查阅资料,讨论并形成课题报告。在这一步骤,教师可拿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怎样制订课题提纲、如何围绕课题查阅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等。通过这一步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形成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4.展示汇报阶段。小组内部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后,只是组内的收获与发现,如果在全班交流汇报,则是一个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要以课题展示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一教学步骤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合作分享意识。在具体方法指导上,侧重于口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四个阶段既是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如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或出现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虎头蛇尾的情况也是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活动过程。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应主动找有关小组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从而通过活动开展,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