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督时代,作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领导干部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不仅要主动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更应该成为网络舆论的引导者,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1. 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匿名性、主动性。据统计,我国网民已达到2.53亿人,域名注册量达1218.8万个,网站150余万家,论坛60余万个,网民数量和域名注册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网民规模还保持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在网络时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参与网络讨论,发布观点,交流意见。作为主体的网民,不仅可以自由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即时发布信息。这导致信息的发布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取者的区分日益模糊。网络是以自由、平等、开放为基本原则的,在这个基础上,网民的真实身份得以隐藏,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匿名性。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时候,只需设置一个不会泄露任何身份信息的昵称即可。由于这种特点,网络舆论的主体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揭露社会上鲜为人知的事实,或对某些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敢说,或者不能说的话,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2.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客观性、复杂性。网络舆论的客体是指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匿名性、主动性,网络舆论的客体要丰富得多,信息的甄别要更加困难。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信息的承载量是很有限的,而且更新较慢。相对于此,网络不仅拥有强大的存储功能,而且主体会不断地发布并更新信息,信息在网络中的呈现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基于互联网技术,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取所需信息。由于主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以致网络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比传统媒体信息更加丰富、具体。网络的匿名性,促使网民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对一些热点事件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网络舆论大多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中的问题,反映出不同类型的群体对社会事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近些年来,许多事件,尤其是与政府部门有关的事件,一经网络披露就会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迅速得到合理解决。虽然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大多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少数不法分子或者激进人士利用网络传播错误信息,混淆大众视听,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或者获得其他利益。因此,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排除这些错误的信息,选取有利信息要比传统媒体更加复杂,甄别难度更大。
3. 舆论沟通方式的平等性、自由性、迅速性。在网络生活中,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长辈和晚辈之别,不同层次的主体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无论是政治精英、商业巨富,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可以针对任何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主体之间也可以平等地展开对话,畅所欲言。这种平等性使得网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没有任何资格限制。此外,每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舆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体现出了网络舆论沟通方式的迅速性。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再辅之以一个偏激的言论,立刻会引起一起舆论的热潮,网民之间互相传播,网下“奔走相告”,单个网民的意见立刻会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识,一个网络舆论由此而生;另一方面,当某个热点事件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关于热点问题的舆论和网民之间的沟通就会很快从人们的视野消失,被下一个热点事件所覆盖。
二、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认识误区
1. 网络技术掌握不足,主动上网意识淡薄。在一次调查中,某直辖市有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近25%的处级干部一周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有19个区县党委没有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共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网络技术掌握不足、主动上网的意识缺乏,是当前领导干部引导网络舆论的首要障碍。
2. 应对网络舆论的观念和措施陈旧。一些领导干部观念陈旧,仍然在用应对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措施管理网络。认为媒体只会而且只应该宣传有利于自己、有利于政府的报道,对于出现的不利因素便采取堵、闭、封甚至打压的手段。由于网络信息存在着“逆反放大”效应,对网络信息愈是打压、封堵,这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得愈是迅速,传播范围会更加廣泛,这导致不少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力。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于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上网发布信息,不能拘泥于传统媒体,更不能滞后于传统媒体。做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加强领导干部对舆论的引导能力,使社会舆论更加和谐有序。
3. 对网络舆论缺乏认同感,甚至持抵触态度。鉴于近些年来网络舆论披露出不少贪污腐败案件,而且披露前毫无征兆,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缺乏认同感,甚至持抵触态度,敬而远之。例如前不久的“局长日记”事件,事发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当事人在领导和下属心目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担心自己的决策方案遭到网民的质疑和否定,使得自己丧失“领导权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网络弊大于利,觉得网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以网民不代表全体公民为由,对网络上出现的言论进行打击报复。
三、领导干部成为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 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认知网络舆论运行规律。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时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上网,而且要不断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不仅要从媒介的角度来认知网络,还要超越媒介,即超越仅仅将网络看成是“第四媒体”这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认知网络舆论的运行规律,认知网络舆论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组和再造,也在不断地实现“社会化”。
2.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应对网络舆论,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努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中去。以此为基础,端正价值取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对网络舆论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不断扩大主流网络媒体的吸引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3. 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监督,加强“执网能力”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道德品质,甚至私人生活都会成为社会的焦点,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网络监督的焦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上网,关注网络,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网络的监督,让在网络监督下工作成为一种习惯。领导干部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威信,在网络中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有一定的权威,把加强“执网能力”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一部分,以此促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4.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针对网络舆论的诸多特性以及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认识误区,要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需抓紧建立完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可以借鉴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手段和制度,结合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运行规律,加以创新、改善,建立适合网络舆论的管理体系。在推进各级政府舆论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要互相借鉴,促使各级体系不断融合,集成创新。要把管理网络舆论列入各级政府信访办的工作日程,意识到网民在网络上的观点和意见实质上就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汇编成《网上舆情》,提供给各级领导干部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要相信广大网民,坚信不法分子只是少量的,其势力是薄弱的。同时要加强对网民素质的提升,保证网民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责任感,只有切实做到以上几点,不断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责任编辑:达名流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1. 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匿名性、主动性。据统计,我国网民已达到2.53亿人,域名注册量达1218.8万个,网站150余万家,论坛60余万个,网民数量和域名注册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网民规模还保持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在网络时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参与网络讨论,发布观点,交流意见。作为主体的网民,不仅可以自由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即时发布信息。这导致信息的发布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取者的区分日益模糊。网络是以自由、平等、开放为基本原则的,在这个基础上,网民的真实身份得以隐藏,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匿名性。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时候,只需设置一个不会泄露任何身份信息的昵称即可。由于这种特点,网络舆论的主体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揭露社会上鲜为人知的事实,或对某些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敢说,或者不能说的话,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2.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客观性、复杂性。网络舆论的客体是指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匿名性、主动性,网络舆论的客体要丰富得多,信息的甄别要更加困难。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信息的承载量是很有限的,而且更新较慢。相对于此,网络不仅拥有强大的存储功能,而且主体会不断地发布并更新信息,信息在网络中的呈现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基于互联网技术,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取所需信息。由于主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以致网络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比传统媒体信息更加丰富、具体。网络的匿名性,促使网民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对一些热点事件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网络舆论大多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中的问题,反映出不同类型的群体对社会事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近些年来,许多事件,尤其是与政府部门有关的事件,一经网络披露就会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迅速得到合理解决。虽然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大多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少数不法分子或者激进人士利用网络传播错误信息,混淆大众视听,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或者获得其他利益。因此,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排除这些错误的信息,选取有利信息要比传统媒体更加复杂,甄别难度更大。
3. 舆论沟通方式的平等性、自由性、迅速性。在网络生活中,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长辈和晚辈之别,不同层次的主体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无论是政治精英、商业巨富,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可以针对任何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主体之间也可以平等地展开对话,畅所欲言。这种平等性使得网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没有任何资格限制。此外,每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舆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体现出了网络舆论沟通方式的迅速性。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再辅之以一个偏激的言论,立刻会引起一起舆论的热潮,网民之间互相传播,网下“奔走相告”,单个网民的意见立刻会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识,一个网络舆论由此而生;另一方面,当某个热点事件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关于热点问题的舆论和网民之间的沟通就会很快从人们的视野消失,被下一个热点事件所覆盖。
二、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认识误区
1. 网络技术掌握不足,主动上网意识淡薄。在一次调查中,某直辖市有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近25%的处级干部一周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有19个区县党委没有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共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网络技术掌握不足、主动上网的意识缺乏,是当前领导干部引导网络舆论的首要障碍。
2. 应对网络舆论的观念和措施陈旧。一些领导干部观念陈旧,仍然在用应对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措施管理网络。认为媒体只会而且只应该宣传有利于自己、有利于政府的报道,对于出现的不利因素便采取堵、闭、封甚至打压的手段。由于网络信息存在着“逆反放大”效应,对网络信息愈是打压、封堵,这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得愈是迅速,传播范围会更加廣泛,这导致不少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力。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于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上网发布信息,不能拘泥于传统媒体,更不能滞后于传统媒体。做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加强领导干部对舆论的引导能力,使社会舆论更加和谐有序。
3. 对网络舆论缺乏认同感,甚至持抵触态度。鉴于近些年来网络舆论披露出不少贪污腐败案件,而且披露前毫无征兆,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缺乏认同感,甚至持抵触态度,敬而远之。例如前不久的“局长日记”事件,事发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当事人在领导和下属心目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担心自己的决策方案遭到网民的质疑和否定,使得自己丧失“领导权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网络弊大于利,觉得网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以网民不代表全体公民为由,对网络上出现的言论进行打击报复。
三、领导干部成为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 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认知网络舆论运行规律。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时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上网,而且要不断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不仅要从媒介的角度来认知网络,还要超越媒介,即超越仅仅将网络看成是“第四媒体”这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认知网络舆论的运行规律,认知网络舆论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组和再造,也在不断地实现“社会化”。
2.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应对网络舆论,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努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中去。以此为基础,端正价值取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对网络舆论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不断扩大主流网络媒体的吸引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3. 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监督,加强“执网能力”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道德品质,甚至私人生活都会成为社会的焦点,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网络监督的焦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上网,关注网络,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网络的监督,让在网络监督下工作成为一种习惯。领导干部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威信,在网络中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有一定的权威,把加强“执网能力”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一部分,以此促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4.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针对网络舆论的诸多特性以及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认识误区,要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需抓紧建立完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可以借鉴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手段和制度,结合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运行规律,加以创新、改善,建立适合网络舆论的管理体系。在推进各级政府舆论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要互相借鉴,促使各级体系不断融合,集成创新。要把管理网络舆论列入各级政府信访办的工作日程,意识到网民在网络上的观点和意见实质上就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汇编成《网上舆情》,提供给各级领导干部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要相信广大网民,坚信不法分子只是少量的,其势力是薄弱的。同时要加强对网民素质的提升,保证网民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责任感,只有切实做到以上几点,不断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体系,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