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物课堂现状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新课标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内,高中生物课堂现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由单一的教师主体逐渐过渡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及“返祖化”,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科素养
  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单独讲授为主,学生很难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主动接受,这类情况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难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由应该取得的“双赢”走向了本不该出现的“双失”。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物课堂出现了喜人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知识与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的双丰收。然而,随着新课标全面推行,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与新课标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各个地方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总结一下,有以下几方面的现状值得分析。
  一、“问题课堂”中预设与现实的脱节
  重庆市于2010年全面实行新课标,与此同时在该市的綦江区出现一种以新课程为背景的“问题”大课堂。什么是“问题”课堂?顾名思义,教师在课堂中以大量的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心理学上认知的发展作为理论依据的,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观点的建构过程,对“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根本目的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目标背道而驰的做法。从现阶段来看,綦江区的“问题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问缺乏创新。
  高中新课标生物教材是按照学科内容的发展发现规律来进行编写的,由现象到本质,这与之前采用的过渡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教师在新课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仍然处于对知识框架的构建上,很少注重学生在现阶段的智力发展与认知水平。
  2.设问问题大多为无义提问。
  在“问题课堂”中,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较多的提问都属于无意义提问,这些问题往往都以“是不是”、“能不能”,以及“对不对”为特征表达词汇。这些问题均不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时会有模糊的概念逐渐形成,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发展规律,如果在课堂中出现该种情况,那么对该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提问思路,并且需要针对特定情况进行有效扭转。所以,在以新课标为背景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应当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不能够让“问题课堂”流于形式化,它可以充满更丰富的内容。
  3.用于课堂提问的语言有待斟酌。
  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够做到对问题的准确表达,因此在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继而教师不能够按照预设方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各项环节,这就导致了预设与现实教学的不一致性,该课堂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问题思考与解答的能力。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前做到对各种情况的预定假设,并且不断对语言进行斟酌,确保课堂语言以最清晰、规范的形式向学生表达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这对于提高课堂整体效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老酒新瓶装”阻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按照三维角度划分为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动作技能的培养能力,以及情感的养成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够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分割。如果割裂三维目标,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丧失。
  1.课程的讲授仍停留于知识层面。
  新课程要求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更多的是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目前对于大部分的教师而言,虽然在教材前加上了“新课标”三个字,从语言的角度上体现了新课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只是对教材与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进行处理,并没有从更高的层面对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同时,教师虽然对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强化,但是在加强的方面也仅限于知识解答能力,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没有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了解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更多的是在于让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的根本质量,同时也要树立处于当前阶段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过分追求过渡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素材相对较少。
  对于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过渡教材的知识框架完整度高,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学习,因此有许多教师依照旧教材的知识点的分布结构来对新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打破新教材中对于章节的划分,将不同的章节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教材内容新式。虽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但绝对不是以这种简单的剪切和粘贴的形式组合的。
  对于生物新课标教材,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教学素材都适合用于教学,其中有部分素材的选择并不恰当。例如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2节[1]: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问题探讨中,教材所选用的素材为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问题,笔者认为该素材选用并不得当,因为在标题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了ATP的生物学性质为能量的“通货”,通过“通货”一词让学生更容易想到的是货币,因为货币具有直接使用的功能。此处可以使用类比,细胞中的糖类、脂肪都能够储存能量,因此可以将其比作存折或者银行卡,存折和银行卡不具备直接使用的功能,因为必须将其中的钱以货币的形式提取出来,才能够完成支付使用的功能,而细胞中形成用于直接的生命活动的ATP就是这部分纸币。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ATP的生理功能。   相对于教材中讨论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特殊的发光物质,以及是否存在能量的转换,改进的提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简单地提问,例如“存折”相当于生物体的哪些有机物质,“货币”又相当于何种物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货币进行商品的交换而不直接使用存折。如果学生能够顺利解答这些较为基本的问题,那么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有较大的好处。学生一旦有了成功的体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能力,继而升华其学习上的意志品质,真正做到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
  三、生物学科素养的缺失
  1.学生缺少真正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到目前为止,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对于科学的探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需要科学家们进行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因此在中学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也是具体教学环节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虽然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但这些活动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该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长此以往,合作式学习也会同“问题课堂”一样只有流于形式的表达。
  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权力重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生物现象,发现相关问题,同时能够运用有关理论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非是理论意义上的“主体”,将课堂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成长成才。
  2.学习仅限于课堂,缺少课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单靠某一时间段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科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习生物。正是由于在生活中存在多种生物学现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他们去细心观察并且发现这些现象,通过资料调查、案例研究及结论分析形成一个完整学习过程,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平时也能够自然养成。将平时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相信他们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从生物新课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十年来生物课堂教学中虽然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众多的问题,如何理解新课标,如何运用新课标,成为每位教师都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但是无论再怎样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不变的,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是新课标中最核心的利益所在。因此,改善中学生物课堂的现状,全面为教育的主体服务是最根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8.
其他文献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一种毁灭性的致病卵菌。由于目前对卵菌药靶的研究缺乏,阻碍了高效、环境友好新型抑菌剂的开发。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植物源化合
随着3G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低能耗的视频摄取设备日益涌现,由于这些设备的内存和电池能量有限,他们要求低复杂的视频编码算法,这对传统的高复杂度编码算法提出挑战。分布
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动态的翻译后修饰,在许多生物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细胞周期的调控、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等。有研究表明泛素化修饰的异常与癌症、神经变性疾病和高血压等众多疾病相关。因此,泛素化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热衷靶点。E3泛素连接酶Smurfl自从被发现后,对其研究不断深入。Smurf1可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如BMP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
学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高效的化学课堂要求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为目的,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在上课之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创设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巧妙的引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
近年来为适应透明电子产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新型透明电子器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作为最有潜力的高集成度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电阻型存储器件也为新型透明存储器
高职法律专业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办出特色;要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使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于黄病毒科肝病毒属,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疾病,80%感染者转为慢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