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特别是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型方式,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一、建立友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努力构建融洽的、平等的、朋友式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教师当做最可靠的、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交流中,教
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如,在“探究人体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这一活动中,先请一个同学坐到教室前面的椅子上,教师做示范动作,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有些组就发现部分同学的小腿没有不由自主地向前跳起,膝跳反射没有出现。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做实验时是否紧张,有没有自然放松?”“敲击的力度如何?”“敲击的部位是否准确?”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气氛活跃,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没有成功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双腿放置不自然、不放松;第二,敲击的部位不准确;第三,敲击的力度不够。”经过激烈讨论和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活动,由于这次活动灵活机动,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班同学按5-6人分成一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小组的每位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准备食物、查找相关资料、做记录等。由于这个活动需在课外进行,教师可事先选出几个小组长,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在活动中担当“指导”工作,他们可以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修订统一;可以对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可以对个别活动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指导;对行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强调。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良好。对于蚂蚁寻找食物的方法、蚂蚁主要的食物以及不同食物的选择,学生都能亲眼所见,印象深刻,既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效果良好。
三、促进学生与家长的合作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分依赖家长,而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合作却很少。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如,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节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学习。他们可以相互观察一下对方的外貌性状: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没有酒窝;能不能卷舌;拇指能否向后弯曲;有没有耳垂等。比较一下自己的哪些性状与父亲相同,哪些性状与母亲相同,哪些性状既不同于父亲也不同于母亲。还可以看一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这些方面的特征。这样一家人在一块交流,其乐融融,既加深了学生对遗传、变异的理解,又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在我们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等,家长平时会谈到作物栽培、家畜饲养、病虫害的防治等,学生耳濡目染,甚至参与其中的许多活动,积累了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能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合作
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要想适应环境就必须学会与社会“合作”,学生生活的社区或村庄是社会的缩影,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如:动物园、植物园、园林绿化部门、环保机构等,平时应与他们多合作交流。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学生就可以到社区的动、植物园中去寻找各种动植物,找出许多条食物链,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又构成了食物网。再让他们认识到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经过这样的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的影像资料,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亲自参与植树等活动培养学生绿化环境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探究、讨论、资料分析、游戏、观察、实践、调查、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教师可选择其中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来进行,不要一味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把不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硬拿来进行合作学习。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極性,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建立友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努力构建融洽的、平等的、朋友式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教师当做最可靠的、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交流中,教
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如,在“探究人体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这一活动中,先请一个同学坐到教室前面的椅子上,教师做示范动作,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有些组就发现部分同学的小腿没有不由自主地向前跳起,膝跳反射没有出现。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做实验时是否紧张,有没有自然放松?”“敲击的力度如何?”“敲击的部位是否准确?”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气氛活跃,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没有成功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双腿放置不自然、不放松;第二,敲击的部位不准确;第三,敲击的力度不够。”经过激烈讨论和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活动,由于这次活动灵活机动,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班同学按5-6人分成一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小组的每位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准备食物、查找相关资料、做记录等。由于这个活动需在课外进行,教师可事先选出几个小组长,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在活动中担当“指导”工作,他们可以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修订统一;可以对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可以对个别活动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指导;对行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强调。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良好。对于蚂蚁寻找食物的方法、蚂蚁主要的食物以及不同食物的选择,学生都能亲眼所见,印象深刻,既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效果良好。
三、促进学生与家长的合作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分依赖家长,而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合作却很少。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如,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节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学习。他们可以相互观察一下对方的外貌性状: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没有酒窝;能不能卷舌;拇指能否向后弯曲;有没有耳垂等。比较一下自己的哪些性状与父亲相同,哪些性状与母亲相同,哪些性状既不同于父亲也不同于母亲。还可以看一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这些方面的特征。这样一家人在一块交流,其乐融融,既加深了学生对遗传、变异的理解,又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在我们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等,家长平时会谈到作物栽培、家畜饲养、病虫害的防治等,学生耳濡目染,甚至参与其中的许多活动,积累了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能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合作
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要想适应环境就必须学会与社会“合作”,学生生活的社区或村庄是社会的缩影,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如:动物园、植物园、园林绿化部门、环保机构等,平时应与他们多合作交流。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学生就可以到社区的动、植物园中去寻找各种动植物,找出许多条食物链,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又构成了食物网。再让他们认识到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经过这样的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的影像资料,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亲自参与植树等活动培养学生绿化环境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探究、讨论、资料分析、游戏、观察、实践、调查、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教师可选择其中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来进行,不要一味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把不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硬拿来进行合作学习。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極性,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