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翻手头上的书刊,发现无外乎“利弊”分析、“从……看……的发展”、前辈们的“思想学说”以及各类专业研究报告,却鲜有舞蹈“批评”的字样。我们能直接地看到舞蹈批评近年来在热闹的文化活动中渐涨的地位,然而在更现实的世界里,“批评失语”“批评滞后”的舆论,却更令人惶惶然。面对“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的时风与“关系网”的羁绊,说真话成了一件难办的事,舞评人显得很无奈。即使有勇气坚持独立品格,花力气写出具有一定见地的文章,却也往往势单力薄。
  舞蹈批评,一个融贯舞蹈史论、表演、创作、教育等方面,引领舞蹈发展方向的先进学术门类。如果说每一位舞者都需要一面镜子来知美丑,那么每一部舞蹈、舞剧作品,也理应要有一面镜子来见高低。而今一本《舒巧舞剧创作评析》捧在手中,更觉读史使人明智,读评析使人明理。
  起初读起来是激动,敢于批评名家之作,再来又被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文字引发了对此评说的思考。
  首先,作者治学态度令人钦佩。现在看主流的媒体与教材,除却名家对自己舞蹈生涯的回顾带有客观的评述,褒扬俨然是今日舞蹈批评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晚生,而对名家的作品唯唯诺诺,反而是以更为客观的态度,“优点不否定,缺点不掩饰”地进行评析:肯定了舒巧的舞蹈艺术成就,也在其舞剧创作技法、观点上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且不论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毕竟不同时代背景人们的创作理念也不尽相同——作者不只是对舒巧的舞剧创作,更是对当下舞蹈、舞剧创作的环境以及舞蹈创作者的缺失进行了犀利的批评。不去读史,不去评析,怎知前人的不足与时下努力的方向?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如同“十二少”忘却了胭脂扣,沉溺于对世俗的随波逐流,反以外行之说蔑视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又或是以“长于抒情”为由,丢弃了对舒巧在舞剧创作中所经历过的波折的反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也正是此书的立题所在,因而作者不担心对本人的“批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次,章节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本书沿着两条主线纵向与横向全面地对舒巧的舞剧创作进行评析,一是按照舒巧舞剧创作与她人生的发展历程,纵向地描述了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观念的转变;二是通过对她的舞剧作品的分析,横向地将其九部作品(作者撷取)糅合一体对比观照。此举既让人能明了人生经历对舒巧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又能客观地体验到她的创作于今日又有怎样的借鉴。先是“舞”与“剧”的偏重,后是动作与情感的取舍,又或是舞剧的选题与剧本由谁把握,再或是情节、音乐的选择,全面的介绍使我们透彻地理解舒巧思考重心的转变。同时作者也并非生硬地加入自己对其舞蹈表现力不足、无法跳出表象,以及结构逻辑不够清晰和舞蹈风格不统一等的观点,而是通过理论提升(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众家之言(于平等的评说)以及对比(与应萼定的合作创作)等方式来综合融汇于作品分析当中进行客观的批评。
  再次,附文的批评直击“要害”,对舞蹈发展环境和包括舞蹈编导、评论家在内的舞蹈工作者指出了不足。例如舞蹈创作风向仪——市场机制与权力机构,在钱与权的交叉中影响着创作艰难或变相地发展,使许多舞蹈工作者顺流飘荡,有的则缄默不语,文艺评论也趋于浮躁。作者尤以“浮泛”一词点名种种,不禁令人反思在吴晓邦、孙颖等老一辈舞蹈巨匠走后,众“大家”林立时代舞蹈创作如何宁静致远。作者特别提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文化内涵的缺失,由此可想,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褒”确为鼓励舞蹈艺术及其创作积极向上的发展,然而“贬”却是惊醒孤芳自赏的鄙陋之人的警钟。百家之言应是极力提倡,历史之鉴也应客观评判,而不是运用权力扼杀艺术的创造性,不能因位高权重则蒙蔽我们认知错误的能力,“将过往草草封存并束之高阁”。
  回看作者在评析舒巧创作的优长,较之附文的内容,你会发现前后的呼应关系:舒巧创作的人文内涵、现代意识、结构意义是为其优长;舞剧创作的现状却正好缺乏人文内涵、时代脉搏以及文艺批评。不知这是否为作者的精心安排,但着实论证了客观评析舒巧舞剧的原因——以史明鉴。而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期,艺术趋于多样,创作素材也在现代理念的影响下逐渐丰富,加之技术技巧、舞美、服装等的发展,舞剧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像是排列与组合的问题,题材、手法、风格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罗列,拼接而构成一个作品。无疑,这丰富了我们的选择面,却也增加了掉入陷阱的危险,就好比硬件的发展并不代表软实力的提升。正如作者批评的“情感论调过于浮泛”,时常强调的作品“意境”“意蕴”应当包含更深层面的精神内涵,不应停留在简单、粗浅的层次。然而当下的作品无论舞蹈还是舞剧,总会存在将意境当作模糊来理解,用创作技巧来代替精神文化的探究,却也以“高精尖”来自称。而这现象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吴晓邦先生指出,由此可想,不研究前人思想,我们何以知晓我们的缺失。
  当然,时代的角度是我们所必须把持的,因此在评析时更须全面。T.S.艾略特在自己的文集中谈到,随着年龄增长,即使是明确的观点,也喜欢给予限定、留有余地;批评时不要断章取义,多年前的观点不能引用起来就如昨日才讲一样。显然,本书的限定在于舒巧与其舞剧,是带有历史性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时代的角度对其创作局限的客观评述,例如创作手法、具体的形象塑造、题材选取等方面,但绝非否定,因为这是为当下舞剧艺术发展提供历史的全面的借鉴。
  信息时代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却令我们忽视了文化积淀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将一篇文章、一部舞蹈作品“融合”出来,但是剖其内质,是为我所用,还是简单拼接?舞蹈批评正是要在客观、冷静之上,怀揣着对舞蹈艺术认真负责的态度,旁敲哪怕直言出其缺点,扶正舞蹈发展的方向。此即为理,亦即对前人努力的肯定与继承。
其他文献
作为一位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家,冯一鸣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涉及过国画、油画、雕塑、陶瓷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均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伴随冯老一生的国画人物题材作品。  当你观赏过《油田晨曦》、《雨后春笋》、《恢复高考后的中国的中国学子》、《胸怀》、《根》、《周总理和我亲又亲》等作品后,相信你不但会惊叹其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能在其中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  其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
期刊
现时,美术类图书的作用放大了许多,有些书买来做成装饰品,有些书的出版就是为了秀自己,笔者真怕看不到用来阅读的书向大家介绍。但是,今天我要评价的两本书却正是为艺术家撰写的,是让中国画家们阅读的好书,我把这两本书定位为凡是当今要想真正做艺术的人和要想成为画家的人,近期一定要把这两本书买来作为案头必备之物。  进入了新中国的20世纪的后50年至今,中国的画家和艺术群体都已经习惯了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期刊
中国京剧正处在一个急速变革期,从国家的全额补贴到面对市场经济的转型。现在中国京剧领域有很多尝试和创新,成功再现当代元素对京剧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传承和保留传统经典京剧曲目的同时,投入资金推动京剧新剧的创作,正如我们德国一句俗语:“保持传统不是提供灰烬,而是传递火种。”  文火:你最早接触中国京剧是什么时候?从德国作曲家的角度,可否介绍一下德国音乐界专业人士对京剧的印象或态度?  
期刊
1971年生于辽宁兴城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袁牧教授访问学者。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韩国东西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期刊
新昌是个老实人,却画了很多充满浪漫且极富童趣的作品,似乎“画非其人”。  在当今的国画界,新昌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已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引起了业内和社会对他的认同和关注。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新昌的创作经历很丰富,无论是在梅山的工地当工人,还是在学校美术教室做教师,他都坚持着绘画创作。早年新昌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连环画画家,他的连环画创作曾在各种美展中屡屡获大奖。正是有了这些连
期刊
“押沙龙现象”的出现,不是上海戏剧批评的骄傲,而是上海戏剧批评的悲哀,反映了直接、有效的戏剧批评无法展开,更无法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情况不仅在全世界空前绝后,甚至在上海的其他艺术领域,无论在小说界、诗歌界、美术界都是绝无仅有。  真正的评论和真正的戏剧批评到底有没有?这些年戏剧到底做得怎么样?国外有些戏剧大国,都把戏剧的位置提得很高,认为只有戏剧才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水准。在我们国家不好说,以主
期刊
对展览的印象涉及到评价问题——  大凡美术展览,展示的就是艺术家的成果,至于个性张扬的作品是怎么来的,观者无从知晓,作者也秘而不宣……人们根据作品进行的评价叫做终极评价,终极的成果,因为教育评价还有目标和过程的评价,目标是否适切,重要的是过程如何体现实施者的理念方法等等,细细想来,家长最关心的也应该是教育过程。  尹东权先生的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就是他教育过程一个个横切面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鲜见平素亮丽
期刊
“上海国际艺术节”向来秉承“高规格”的舞蹈品牌,剧目荟萃,但也有批评认为缺少真正的力作和精品。不过,作者认为单从舞蹈来看,艺术节的舞蹈板块确实已对整体舞蹈演出市场萎靡不振、缺乏良作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此,“上海国际艺术节”体现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提供文化精品和平时难以见到的文化演出机会的功能。而舞蹈也是更容易走出剧场、走入公共空间一个剧种。与此同时,现代舞的现状无论从市场的反应还是关注度
期刊
作为当代学院艺术的一个特征就是理性,涉及的也许是貌似老生常谈的问题: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中心与边缘、传统与当代,在他们并不过激反应或过度解读的表达中,形成的对视是具有张力的,从跨文本到跨文化,融合冲突兼备,消解单边主义祛除纷扰魅惑共举。观众与艺术品对视,是开放的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更是观众权利获得尊重的过程、维护人类尊严和权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仿真”与“幻象”肆虐的当代,如何重新反省与解读
期刊
一、核雕之源  核雕,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玩,能够成为当下风靡大江南北的掌上时尚,不仅因为其意趣盎然的把玩性,还因为其所融涵的历史文化性。说核雕古老,这是因为用核雕刻古已有之。核雕究竟古老到什么年代,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没有精确的文字记载,核雕作为文玩奇珍载于文字的大概就是我们曾经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明代魏学洢写就的那篇《核舟记》了。说核雕年轻,这是因为当代兴起核雕把玩之风也就只有十来年的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