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翻手头上的书刊,发现无外乎“利弊”分析、“从……看……的发展”、前辈们的“思想学说”以及各类专业研究报告,却鲜有舞蹈“批评”的字样。我们能直接地看到舞蹈批评近年来在热闹的文化活动中渐涨的地位,然而在更现实的世界里,“批评失语”“批评滞后”的舆论,却更令人惶惶然。面对“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的时风与“关系网”的羁绊,说真话成了一件难办的事,舞评人显得很无奈。即使有勇气坚持独立品格,花力气写出具有一定见地的文章,却也往往势单力薄。
舞蹈批评,一个融贯舞蹈史论、表演、创作、教育等方面,引领舞蹈发展方向的先进学术门类。如果说每一位舞者都需要一面镜子来知美丑,那么每一部舞蹈、舞剧作品,也理应要有一面镜子来见高低。而今一本《舒巧舞剧创作评析》捧在手中,更觉读史使人明智,读评析使人明理。
起初读起来是激动,敢于批评名家之作,再来又被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文字引发了对此评说的思考。
首先,作者治学态度令人钦佩。现在看主流的媒体与教材,除却名家对自己舞蹈生涯的回顾带有客观的评述,褒扬俨然是今日舞蹈批评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晚生,而对名家的作品唯唯诺诺,反而是以更为客观的态度,“优点不否定,缺点不掩饰”地进行评析:肯定了舒巧的舞蹈艺术成就,也在其舞剧创作技法、观点上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且不论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毕竟不同时代背景人们的创作理念也不尽相同——作者不只是对舒巧的舞剧创作,更是对当下舞蹈、舞剧创作的环境以及舞蹈创作者的缺失进行了犀利的批评。不去读史,不去评析,怎知前人的不足与时下努力的方向?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如同“十二少”忘却了胭脂扣,沉溺于对世俗的随波逐流,反以外行之说蔑视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又或是以“长于抒情”为由,丢弃了对舒巧在舞剧创作中所经历过的波折的反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也正是此书的立题所在,因而作者不担心对本人的“批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次,章节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本书沿着两条主线纵向与横向全面地对舒巧的舞剧创作进行评析,一是按照舒巧舞剧创作与她人生的发展历程,纵向地描述了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观念的转变;二是通过对她的舞剧作品的分析,横向地将其九部作品(作者撷取)糅合一体对比观照。此举既让人能明了人生经历对舒巧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又能客观地体验到她的创作于今日又有怎样的借鉴。先是“舞”与“剧”的偏重,后是动作与情感的取舍,又或是舞剧的选题与剧本由谁把握,再或是情节、音乐的选择,全面的介绍使我们透彻地理解舒巧思考重心的转变。同时作者也并非生硬地加入自己对其舞蹈表现力不足、无法跳出表象,以及结构逻辑不够清晰和舞蹈风格不统一等的观点,而是通过理论提升(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众家之言(于平等的评说)以及对比(与应萼定的合作创作)等方式来综合融汇于作品分析当中进行客观的批评。
再次,附文的批评直击“要害”,对舞蹈发展环境和包括舞蹈编导、评论家在内的舞蹈工作者指出了不足。例如舞蹈创作风向仪——市场机制与权力机构,在钱与权的交叉中影响着创作艰难或变相地发展,使许多舞蹈工作者顺流飘荡,有的则缄默不语,文艺评论也趋于浮躁。作者尤以“浮泛”一词点名种种,不禁令人反思在吴晓邦、孙颖等老一辈舞蹈巨匠走后,众“大家”林立时代舞蹈创作如何宁静致远。作者特别提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文化内涵的缺失,由此可想,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褒”确为鼓励舞蹈艺术及其创作积极向上的发展,然而“贬”却是惊醒孤芳自赏的鄙陋之人的警钟。百家之言应是极力提倡,历史之鉴也应客观评判,而不是运用权力扼杀艺术的创造性,不能因位高权重则蒙蔽我们认知错误的能力,“将过往草草封存并束之高阁”。
回看作者在评析舒巧创作的优长,较之附文的内容,你会发现前后的呼应关系:舒巧创作的人文内涵、现代意识、结构意义是为其优长;舞剧创作的现状却正好缺乏人文内涵、时代脉搏以及文艺批评。不知这是否为作者的精心安排,但着实论证了客观评析舒巧舞剧的原因——以史明鉴。而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期,艺术趋于多样,创作素材也在现代理念的影响下逐渐丰富,加之技术技巧、舞美、服装等的发展,舞剧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像是排列与组合的问题,题材、手法、风格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罗列,拼接而构成一个作品。无疑,这丰富了我们的选择面,却也增加了掉入陷阱的危险,就好比硬件的发展并不代表软实力的提升。正如作者批评的“情感论调过于浮泛”,时常强调的作品“意境”“意蕴”应当包含更深层面的精神内涵,不应停留在简单、粗浅的层次。然而当下的作品无论舞蹈还是舞剧,总会存在将意境当作模糊来理解,用创作技巧来代替精神文化的探究,却也以“高精尖”来自称。而这现象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吴晓邦先生指出,由此可想,不研究前人思想,我们何以知晓我们的缺失。
当然,时代的角度是我们所必须把持的,因此在评析时更须全面。T.S.艾略特在自己的文集中谈到,随着年龄增长,即使是明确的观点,也喜欢给予限定、留有余地;批评时不要断章取义,多年前的观点不能引用起来就如昨日才讲一样。显然,本书的限定在于舒巧与其舞剧,是带有历史性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时代的角度对其创作局限的客观评述,例如创作手法、具体的形象塑造、题材选取等方面,但绝非否定,因为这是为当下舞剧艺术发展提供历史的全面的借鉴。
信息时代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却令我们忽视了文化积淀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将一篇文章、一部舞蹈作品“融合”出来,但是剖其内质,是为我所用,还是简单拼接?舞蹈批评正是要在客观、冷静之上,怀揣着对舞蹈艺术认真负责的态度,旁敲哪怕直言出其缺点,扶正舞蹈发展的方向。此即为理,亦即对前人努力的肯定与继承。
舞蹈批评,一个融贯舞蹈史论、表演、创作、教育等方面,引领舞蹈发展方向的先进学术门类。如果说每一位舞者都需要一面镜子来知美丑,那么每一部舞蹈、舞剧作品,也理应要有一面镜子来见高低。而今一本《舒巧舞剧创作评析》捧在手中,更觉读史使人明智,读评析使人明理。
起初读起来是激动,敢于批评名家之作,再来又被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文字引发了对此评说的思考。
首先,作者治学态度令人钦佩。现在看主流的媒体与教材,除却名家对自己舞蹈生涯的回顾带有客观的评述,褒扬俨然是今日舞蹈批评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晚生,而对名家的作品唯唯诺诺,反而是以更为客观的态度,“优点不否定,缺点不掩饰”地进行评析:肯定了舒巧的舞蹈艺术成就,也在其舞剧创作技法、观点上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且不论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毕竟不同时代背景人们的创作理念也不尽相同——作者不只是对舒巧的舞剧创作,更是对当下舞蹈、舞剧创作的环境以及舞蹈创作者的缺失进行了犀利的批评。不去读史,不去评析,怎知前人的不足与时下努力的方向?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如同“十二少”忘却了胭脂扣,沉溺于对世俗的随波逐流,反以外行之说蔑视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又或是以“长于抒情”为由,丢弃了对舒巧在舞剧创作中所经历过的波折的反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也正是此书的立题所在,因而作者不担心对本人的“批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次,章节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本书沿着两条主线纵向与横向全面地对舒巧的舞剧创作进行评析,一是按照舒巧舞剧创作与她人生的发展历程,纵向地描述了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观念的转变;二是通过对她的舞剧作品的分析,横向地将其九部作品(作者撷取)糅合一体对比观照。此举既让人能明了人生经历对舒巧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又能客观地体验到她的创作于今日又有怎样的借鉴。先是“舞”与“剧”的偏重,后是动作与情感的取舍,又或是舞剧的选题与剧本由谁把握,再或是情节、音乐的选择,全面的介绍使我们透彻地理解舒巧思考重心的转变。同时作者也并非生硬地加入自己对其舞蹈表现力不足、无法跳出表象,以及结构逻辑不够清晰和舞蹈风格不统一等的观点,而是通过理论提升(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众家之言(于平等的评说)以及对比(与应萼定的合作创作)等方式来综合融汇于作品分析当中进行客观的批评。
再次,附文的批评直击“要害”,对舞蹈发展环境和包括舞蹈编导、评论家在内的舞蹈工作者指出了不足。例如舞蹈创作风向仪——市场机制与权力机构,在钱与权的交叉中影响着创作艰难或变相地发展,使许多舞蹈工作者顺流飘荡,有的则缄默不语,文艺评论也趋于浮躁。作者尤以“浮泛”一词点名种种,不禁令人反思在吴晓邦、孙颖等老一辈舞蹈巨匠走后,众“大家”林立时代舞蹈创作如何宁静致远。作者特别提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文化内涵的缺失,由此可想,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褒”确为鼓励舞蹈艺术及其创作积极向上的发展,然而“贬”却是惊醒孤芳自赏的鄙陋之人的警钟。百家之言应是极力提倡,历史之鉴也应客观评判,而不是运用权力扼杀艺术的创造性,不能因位高权重则蒙蔽我们认知错误的能力,“将过往草草封存并束之高阁”。
回看作者在评析舒巧创作的优长,较之附文的内容,你会发现前后的呼应关系:舒巧创作的人文内涵、现代意识、结构意义是为其优长;舞剧创作的现状却正好缺乏人文内涵、时代脉搏以及文艺批评。不知这是否为作者的精心安排,但着实论证了客观评析舒巧舞剧的原因——以史明鉴。而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期,艺术趋于多样,创作素材也在现代理念的影响下逐渐丰富,加之技术技巧、舞美、服装等的发展,舞剧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像是排列与组合的问题,题材、手法、风格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罗列,拼接而构成一个作品。无疑,这丰富了我们的选择面,却也增加了掉入陷阱的危险,就好比硬件的发展并不代表软实力的提升。正如作者批评的“情感论调过于浮泛”,时常强调的作品“意境”“意蕴”应当包含更深层面的精神内涵,不应停留在简单、粗浅的层次。然而当下的作品无论舞蹈还是舞剧,总会存在将意境当作模糊来理解,用创作技巧来代替精神文化的探究,却也以“高精尖”来自称。而这现象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吴晓邦先生指出,由此可想,不研究前人思想,我们何以知晓我们的缺失。
当然,时代的角度是我们所必须把持的,因此在评析时更须全面。T.S.艾略特在自己的文集中谈到,随着年龄增长,即使是明确的观点,也喜欢给予限定、留有余地;批评时不要断章取义,多年前的观点不能引用起来就如昨日才讲一样。显然,本书的限定在于舒巧与其舞剧,是带有历史性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时代的角度对其创作局限的客观评述,例如创作手法、具体的形象塑造、题材选取等方面,但绝非否定,因为这是为当下舞剧艺术发展提供历史的全面的借鉴。
信息时代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却令我们忽视了文化积淀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将一篇文章、一部舞蹈作品“融合”出来,但是剖其内质,是为我所用,还是简单拼接?舞蹈批评正是要在客观、冷静之上,怀揣着对舞蹈艺术认真负责的态度,旁敲哪怕直言出其缺点,扶正舞蹈发展的方向。此即为理,亦即对前人努力的肯定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