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错综复杂的深层矛盾、利益纠葛,怎样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年打淮海战役时,毛泽东同志曾讲过,60万对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打淮海战役时,我军兵力并不占优势,甚至明显少于敌人。这是一场难打的战役,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坚决打了,结果不仅打赢了,而且赢得很漂亮。这启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全面深化改革牵涉面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胆识和魄力,也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底气和担当。鲁迅说过,“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面对改革进程中的阻力与挑战、困难和问题,党员、干部要发扬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做改革的先行者与促进派,以极强的担当意识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没有“现成饭”吃。改革机遇稍纵即逝,任何等待观望、犹豫徘徊都有可能拖改革后腿。一些党员、干部缺乏主动性,惯当“传令兵”,甘作“观察员”,在改革中过于依赖上级推动、周边促动、先行带动,坐等最佳时机、最优环境,结果只能是贻误时机、滞缓改革。也有些党员、干部创造力不强,模仿力却不弱,光想着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图省事、走捷径,到头来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已经搭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争当改革先锋,敢于知难而进,勇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见实效。
  改革没有“可口饭”吃。要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牙齿就要比它更坚硬。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敢于跟真问题叫板,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自觉做到哪里问题突出就将改革深入到哪里、哪里问题多就将改革推进到哪里。面对问题和挑战,必须做到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在改革中增强顾全大局的定力、谋事创业的脑力、走基层察民情的脚力,敢于攻难关、涉险滩、破藩篱、动奶酪。当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党员、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又要有“建功必須有我”的担当,发扬一锤一锤钉钉子的精神,干在当前、顾及长远,不断增强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历史上的改革,没有一次是一帆风顺、和和气气、舒舒服服推进的。是改革就免不了经历挫折、忍受阵痛。所以说,改革需要大智,也需要大勇。改革离不开探索,探索少不了试错,试错就难免会出错。遇到挫折和失误,改革者要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特别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从挫折中提炼出管用有效的规律。同时,有关方面也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敢于改革、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要多一些包容理解,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增长才干、继续前进。这样,才能凝聚起推动改革的持久动力。
其他文献
《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于今年终于出版了,这让我心生无限感慨,因为从上大学起,我的每一段经历都和《古本戏曲丛刊》相联系。三十多年来,我从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兴趣,到一步步走上古代戏曲研究的道路,寻寻觅觅,磕磕绊绊,《古本戏曲丛刊》一直陪伴左右,让我不时品尝到曲径探胜的欣喜。  早在一九五三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筹划、设计了《古本戏曲丛刊》这一大型古代戏曲作品总集项目。随后的几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是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去世十周年忌辰。 在她去世十年后的今天,学术界大概没 有人会否认,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打破传统人类学“我们”(现代) 与“他们”(“原始”或者“过去”)的认知区隔;在一般意义上将“我们” 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归咎于制度、组织,而非其他本质性的因素, 并且尝试就所有社会都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分 类实践来说明,
冷战结束以降,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出现了各种超越传统安全的新威胁。国家受到民族主义分离运动、族群冲突以及随之相伴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普通民众也日益暴露出安全的脆弱性,成为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受害者。其中,恐怖主义极端势力越来越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民众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从极端的宗教对峙,到国内的分离势力,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国内社会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早在二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推出了《文
图像史料同文本史料和口述证词一样,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早在十八世纪,历史学家就开始运用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例如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里,便提到当时的英国史研究采用了贝叶挂毯作为史料。在十八世纪以后,图像史料更被广泛使用。只是尽管如此,史学界对如何在图像史料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将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的关键证据,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历史学家甚至完全否定图像史料的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生有三种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这里面我最珍视的是角色自由,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可能会增强心中的幸福感。”这位在各种角色间游刃有余的“大叔”,叫做马东。  相声世家走出IT男  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马东怎么说也是一个“星二代”,出身相声文艺世家,父亲马季的光环一直都笼罩在他的头顶上。少年时期的马东是个内心细腻敏感的人,他回忆起为什么会在大学选择和说
与基督教文化有关联,是曹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少年时期,他就随着继母出入教堂,宗教音乐成为曹禺精神的一份营养。后因执教一所大学,他又熟读《圣经》。而在思考中国的出路时,他也曾经想到要在基督教中找寻中国的希望。这一问题,显然被过去的研究者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这方面,宋剑华著《困惑与求索》,意在跨越一个个研究“障碍”,欲使曹禺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这一论题得以成立。宋剑华把曹禺早期
终于下定决心,我把小屋里仅有的一盆文竹请了出去。  所谓下定决心,就是忍痛割爱,因为太在意,就有了太多的牵挂,牵挂太多就感到累,这是一种悖论,难以调和,只好做出选择,文竹之于我便是如此。  所谓仅有,是说我的屋里没有别的花木,只有这么一盆文竹。  我对奇花异卉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虽奇美、珍贵,却过于娇气。花与人大抵都是如此,太美丽、漂亮就难以伺候,稍有懈怠,它便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诸如这等让人如履薄
浙江绍兴,是一个江南水乡,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而绍兴的石景,多姿多态,蕴含着丰富的色调、奇异的情趣,是江南水乡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上乌篷小船,在宽阔的河湖中,但见筑有青石叠砌的纤塘路,石板路浮在水上,将水面劈成两半。纤塘路是摇船背纤者行走的小路,也是船只依傍的石岸。它蜿蜒数十里,一直伸展到水天极目处。晴雨之时,或伫立船头,或远眺塘路,近处河道、堤岸、舟楫,远方田野、村落、山影,扑朔迷离
唐朝名将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新唐书·李光弼传》)。谋归谋,决策者一意孤行,谋而后动亦败。三八三年冬,前秦苻坚(三五七至三八五年在位)征伐东晋的淝水之战即是一例。  此役前一年的十一月,苻坚曾于太极殿“引群臣会议”,宣示起天下之兵征伐东晋的心愿:“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饣 甫),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晋书·
自笔者几年前提出“之乎者也非口语”的“反传统”观点以来,很希望学界对此展开批评。二○一五年初,南开大学文学院曾就此召开过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两种观点泾渭分明,语言学者坚持认为“之乎者也”是先秦口语;而文学研究者则有人支持笔者的观点,认为“之乎者也非口语”的观点很有道理。近日拙著《之乎者也非口语论》出版,宋晖先生撰文《“之乎者也”有所谓》(《读书》二○一七年八期),对书中的基本观点予以否定。拜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