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的源泉。”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是水,还是春天?这个案例已成了一个反面的教育典型,它的含意是:有些平庸的教师扼杀学生富有诗意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认为“雪融化了是春天”是错误的,他们只承认一个标准答案——水。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师道尊严”,习惯了“成绩是检验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细化到日常教学中,则是一系列公式化的条条框框,诸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底下照抄;课堂要保持安静,不能有“杂音”;答案只有一个,不能随便更改……
如果说这些只是表象,无关紧要,无伤大雅,那么“由表及里”的教学思维则令人忧心。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数学例题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思路去解答,因为这样既方便统一批改,应付考试时也可避免不小心答错而失分。如果学生另辟解题思路做错了,就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为什么不听讲?为什么不按老师的思路去做题?即便有的学生做对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学生自主与自我发展的空间变窄了,慢慢就习惯了无条件听从老师的话,甚至到达盲目听从的境地,创新精神的幼苗就在这样的“标准”中被扼杀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成千上万的不同学生,如果非要按同一“标准”去教学,那学生的思维不就受到禁锢了吗?他们哪里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如果教学还是统一学生的思维,统一学习方式,统一答案,那么教育教学不就变成复制学生了吗?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当做是模具的生产,复制不是教育教学的本质。
孩提时代,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两种精神品质: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二是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在前者之上的升华和腾飞。如果只具备前者,那就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如果只具备后者,则是一个干不了实事的人。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心智健全的人。
教育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因而,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如何,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要“乐教”。只有教师乐教才会有学生的乐学,才能学有所获。扼杀学生兴趣的死板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胸中有“课标”,而且要目中有“人”,课堂形式应灵活、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应试化的教学套路,不要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要改变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时代环境在变,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思想也在变。对于教师,则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思考、创造,让他们不仅知道雪化了是“水”,更是“春天”。要转变学生“教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新思维的美妙。
解放学生的双手。“手”为人之第二大脑,多动手,可以达到“心灵手巧”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学生静坐、静谈、静写,不许动手。学生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头脑也会变得不灵活。教师应让学生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去动、去创造。
解放学生的嘴巴。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则“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俗话说I,J、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疑问和思考中有所长进。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不要让学生成为忙于应付作业、考试,整日死气沉沉的“小老头”。要给学生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增长见闻,陶冶情操,获取课堂中难以得到的思想和知识营养。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笼中小鸟,要让鸟儿在广阔无际的天空和森林里自由地飞翔、歌唱,去寻觅丰富的食粮……
前人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我们的思维空间亦如一间紧闭的教室,只有坚决冲破这些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荡涤一切腐朽陈旧的“暮气”和“惰性气体”,才能够让新鲜的思想、空气和阳光涌进来。在遵从新课程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课改,切忌走极端,避免“作茧自缚”的教育行为。只有这样,教育才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师道尊严”,习惯了“成绩是检验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细化到日常教学中,则是一系列公式化的条条框框,诸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底下照抄;课堂要保持安静,不能有“杂音”;答案只有一个,不能随便更改……
如果说这些只是表象,无关紧要,无伤大雅,那么“由表及里”的教学思维则令人忧心。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数学例题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思路去解答,因为这样既方便统一批改,应付考试时也可避免不小心答错而失分。如果学生另辟解题思路做错了,就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为什么不听讲?为什么不按老师的思路去做题?即便有的学生做对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学生自主与自我发展的空间变窄了,慢慢就习惯了无条件听从老师的话,甚至到达盲目听从的境地,创新精神的幼苗就在这样的“标准”中被扼杀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成千上万的不同学生,如果非要按同一“标准”去教学,那学生的思维不就受到禁锢了吗?他们哪里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如果教学还是统一学生的思维,统一学习方式,统一答案,那么教育教学不就变成复制学生了吗?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当做是模具的生产,复制不是教育教学的本质。
孩提时代,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两种精神品质: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二是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在前者之上的升华和腾飞。如果只具备前者,那就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如果只具备后者,则是一个干不了实事的人。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心智健全的人。
教育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因而,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如何,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要“乐教”。只有教师乐教才会有学生的乐学,才能学有所获。扼杀学生兴趣的死板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胸中有“课标”,而且要目中有“人”,课堂形式应灵活、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应试化的教学套路,不要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要改变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时代环境在变,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思想也在变。对于教师,则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思考、创造,让他们不仅知道雪化了是“水”,更是“春天”。要转变学生“教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新思维的美妙。
解放学生的双手。“手”为人之第二大脑,多动手,可以达到“心灵手巧”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学生静坐、静谈、静写,不许动手。学生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头脑也会变得不灵活。教师应让学生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去动、去创造。
解放学生的嘴巴。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则“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俗话说I,J、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疑问和思考中有所长进。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不要让学生成为忙于应付作业、考试,整日死气沉沉的“小老头”。要给学生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增长见闻,陶冶情操,获取课堂中难以得到的思想和知识营养。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笼中小鸟,要让鸟儿在广阔无际的天空和森林里自由地飞翔、歌唱,去寻觅丰富的食粮……
前人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我们的思维空间亦如一间紧闭的教室,只有坚决冲破这些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荡涤一切腐朽陈旧的“暮气”和“惰性气体”,才能够让新鲜的思想、空气和阳光涌进来。在遵从新课程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课改,切忌走极端,避免“作茧自缚”的教育行为。只有这样,教育才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