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发展局限。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亦有新的认识。现在教师是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咨询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发挥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模块教学中的教师是桥梁
  
  语文模块体系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对话时出现的障碍,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强加于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进行深入地交流。
  首先,引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条理”式的分析,而是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课本这个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课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是钥匙
  
  模块体系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模块学习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其次,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再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教师是“导”学、“扶”学,是学生的好朋友。
  
  三、人文精神教育中的教师是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先学会感动自己”。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例如:新教材第2课是戴望舒的《雨巷》,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我们不妨在讲解文章之前,放上一段江南小镇的图像,配上柔美的江南小调,在沙沙的雨声中,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小巷中,向我们姗姗走来。试想一下,班级的同学已经沉浸在这个气氛中,那文章的学习,就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挫折教育中的教師是引领者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挫折具有两面性,每个人在遭遇挫折时,要么在挫折中消沉痛苦,要么在战胜挫折中成就事业。挫折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减小挫折的消极影响,促使挫折结果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此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因素,诸如正确的挫折观、坚韧的意志、理智的头脑、自信心和自我突破的能力等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学生遭遇挫折情境以前有必要对其讲解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良好的挫折观。例如,利用感动中国的一些先进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陈晓兰、王顺友、孟祥斌等人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在听故事的同时,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挫折并不是不可战胜的;面对挫折,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对减小挫败感是最有效的。在这样的时刻,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五、创新精神教育中的教师是实验员
  
  传统的教师扮演的是传授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中,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社会的偶像和道理的说教者。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在学习中,我们看到《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军事紧急情况的描绘;品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躺在血泊中的刘和珍及众多的为自己的理想而战的革命者的回忆;经历巴金《小狗包弟》全文对小狗包弟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感叹贾永等人《飞向太空的航程》中为圆中华民族飞天梦,中国航天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随时代的发展正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灵活多变的,请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吧!
  
  应波,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随着秋意日浓,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也渐趋告一段落,回眸数月来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我们收获很大,感慨亦多。    一、关于文题个数    同2007年一样,今年全国各省市区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然而关于18套试卷有多少作文题似乎有不同说法,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也有的说20个,绝大多数老师取18个之说。这一个本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我们研究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并不存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或许这便是《边城》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发点吧!品读《边城》,能从文中品出悲剧的三重况味——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在湘西古镇,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凄美的《边城
《〈宽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药》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篇是散文诗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现实的小说,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篇文章,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无知山谷”,四周是“永恒的山脉”,与外界隔离,自然形势封闭,只有一条“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着”,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保守势力强大而坚固,有“神秘莫测的古书”束缚着人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理念并不断实践,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有一些语文老师在实践“动态生成”时走进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课前的教学准备  “动态生成”理念主张课堂的开放性,所以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一堂课”内,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开拓型的创造人才,必须建立一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1.操伟业,淡名利,乐奉献——是教师崇高形象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艰辛的职业。职业要求我们树立不为名,不图利,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共产主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形成了“站摘”、“跳摘”、“蹲摘”果实的现象。其次,是正确理解班级“优生”、“差生”的辩证关系。作为一个教学班级,优生、差生都是客观存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归根到底,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可以展
审题即为审材料,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继而确定自己的正确立意。纵观训练过的作文材料,不外乎下列几类: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四季歌》(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第12期)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在晓苏的小说中,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晓苏的农村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油菜坡——这个有着鄂西北浓郁风俗特征的村庄作为背景的,大都是写一些小人物的辛苦悲酸,大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晓苏是讲故事的高手,人物身上都带着一点黑色幽默,叙述于从容不迫中渲染出一些调侃和玩笑,读者在玩笑的享受中,自自然然尝到一点酸楚的泪水。这就是晓苏农村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以下是笔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达到触及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