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研究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探索性、综合性和新颖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力是一个人创造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许多高中生在学习高中政治的过程中反映枯燥无味,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政治经济课程抽象难懂、理论知识复杂不易理解,具有一定哲学深度,所以同学们的学习感觉比较辛苦。另外我国的传统填鸭式课程教学方法,学生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创造性思维受到遏制,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亟待我们需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扭转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活跃灵动起来,好学乐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粗浅的实践研究。
  一、明确教师角色,促进自主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把课堂当生活,兴趣盎然地探寻学海的宝贝,引导积极的合作探究,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使用探索式教學,营造自由、平等、开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对知识的透彻理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尽情尽兴的探讨学习内容。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设计训练发散思维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合理想象,激发灵感,多角度寻找答案,大胆求异。最后小组同学综合各个同学的不同看法,集中整合,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求同存异。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不断发散又集中,具体又概括,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情境体验,深入实践调查
  高中人教版政治有些许复杂难懂的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好进行理解,所以老师需要创造设计教学的身临其境的情境,将政治课本上的理论都融会贯通到教学实际情境当中。可以充分激励其主动研究的动力和渴望,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设计的教学情境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身发展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生活情景的图片、视频,加深体验和感悟,从感性到理性,既强化学生直觉思维,又启迪学生理性思维。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深入实践,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调查研究中得到培养。
  三、联系时政热点,达到融会贯通
  高中人教版政治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老师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经典案例,层层剖析,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精密结合,让学生充分讨论、争辩,促进思维的灵活与跨越。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体现新课标下,政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同时,各个中学在政治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当前学生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关于党建知识、建党制度、劳务保障制度等,都可以通过社会社团活动夯实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四、合理总结点评,解除学生疑难
  在当前新课标下,各个高中在政治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利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但往往因为学生在小组探讨过程,常常由于学习经验不足,造成在探究政治问题时就会出现学习疑难障碍。笔者认为,此时老师应当通过适当合理的总结评价,给予适当的帮助。根据教学实际点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辨、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加强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被中学教育重视,已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探究能学生形成各种优良的思维品质,还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多个角度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各个高中的教学小组应当就要转换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分合、逆向、灵感思维,将高中的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合理评价学生,从而促进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从当前高中语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研究了高中语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将读写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并针对性提出了高中语文读写教学整合的写作训练模式策略。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所占的比分是非常大的,所以数学的学习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学习并且掌握一些恒成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我们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这些也可以为我们以后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我自己对恒成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且在解题方法和思路方面进行了一些总结。  一、解决恒成立问题的意义  恒成立问题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无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