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外延与拓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从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基于语言文化类课程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思政教育现状,深入挖掘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课堂育人。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018-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上指出,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各类课程需要体现“思政元素”,让各类课程都具备育人、育德、育心的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指的是让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教授的各门课程中,切实把“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现在教学实际中,构建三全(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高职英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需要。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修订、教学管理等方面来进行优化和完善,挖掘所有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梳理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容忽视西方国家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取向。高校作为思想意识工作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拓展思政教育涉及面,构建高校全方位、全学科育人体系。
(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英语课程是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一个主要窗口,也是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接触最频繁的领域,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但当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更关注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兼顾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但以了解西方文化为主,不注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种固化的教学观念无法使学生从中外文化对比中批判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育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加入,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还缺乏体系性建设,要达到高职英语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深入思考。当前问题主要有:(1)修订的教学标准和大纲中尚未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教学目标中含有素质目标但缺乏育人目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随意性较大。(2)教学评价中不注重价值引领内涵,没有实现语言与育人的融合,导致不能扭转高职英语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重视知识技能、轻视德育的现状。(3)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还存在混淆,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在学生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方面,尚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英语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难度较大,学校思政课已经承担了学生的思政教育。(4)相当数量的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学习外语功利性较强。这些因素导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忽略价值观的塑造、道德情操和品质的培养,无法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高职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與外语教学目标的契合
语言学家H.H.Stem(1983)将情操与价值观看作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并认为外语学习会对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外语学习既是对语言知识及文化的习得,又是学习者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个性发展的养成过程。这与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功能高度一致,教师可将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健全人格、道德情操、批判精神、科学素养等元素渗透到教学目标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程,授课内容注重功能性、内涵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主要探讨学生感兴趣的常见话题或引人深思的热点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情感教育、环境教育、科普知识、人际交往、职场情境、中西文化等方面,能充分激发兴趣,引起共鸣,主题积极正面,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故事案例、历史文化等开展教学,深度挖掘教学素材,选用融合思政元素的文本、音视频、图片等优秀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讨论和交流,为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开辟途径。
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结合育人目标,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健全人格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倡导每一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立德树人”“德融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高校的办学初心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孙秀丽认为在教育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进行隐性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构成人格,三者处于和谐平衡状态,才能保持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制定英语课程目标时,可以结合大学生每一段时期的人格发展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培养成人成才,追求全面发展,实现所期待的人生高度。 深度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底蕴,通过拓展、比较和分析多元文化,批判吸收人文内涵,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有清醒的认知和正确的立场,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积极的理想信念。结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历程进行認知引导,融入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文化和道路自信,开展情感教育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的特点,相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跨文化学习必须基于对祖国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和理解,且在自信自觉的基础上,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素,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制度优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批判地了解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按照各国的政治要求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公民。英语课程,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更好地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以关键事件、时事热点、课外实践活动等来进行引导,达到以文育人、以情育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文化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国梦,进而激发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觉自发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结合科学和职业素养,塑造心理品质
科学素养指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英语课程内容中融合科学素养,如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学生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榜样人物、故事案例中获得启发,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建立进取、自觉、坚韧、果断、勤奋、钻研等意志品质,让高职英语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相互交融,塑造心理品质,提升职业素养,让隐性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润物无声。
高职英语是针对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所差异,教师可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精选匹配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符合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当面对来自工程系列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精选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内涵相关的教学内容,用先进典型、感人故事案例等进行层层感染启发,来培养学生执着进取、开拓创新的责任感。当教学对象为经济管理系列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选取社会现象或典型案例进行探讨,如将“不逃税漏税”“不做假账”等职业规范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职业素养要求有更明确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英语兼具实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力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升科学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化和道路自信,强调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跨文化交流能力强、了解中西方文化又坚定文化自信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英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
[3]孙秀丽“课程思政”要关注“人”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34.
[4]H.Douglas Brown. 教学点津:跨文化交际教学实用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Stern,Hans Heinric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018-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上指出,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各类课程需要体现“思政元素”,让各类课程都具备育人、育德、育心的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指的是让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教授的各门课程中,切实把“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现在教学实际中,构建三全(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高职英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需要。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修订、教学管理等方面来进行优化和完善,挖掘所有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梳理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容忽视西方国家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取向。高校作为思想意识工作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拓展思政教育涉及面,构建高校全方位、全学科育人体系。
(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英语课程是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一个主要窗口,也是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接触最频繁的领域,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但当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更关注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兼顾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但以了解西方文化为主,不注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种固化的教学观念无法使学生从中外文化对比中批判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育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加入,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还缺乏体系性建设,要达到高职英语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深入思考。当前问题主要有:(1)修订的教学标准和大纲中尚未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教学目标中含有素质目标但缺乏育人目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随意性较大。(2)教学评价中不注重价值引领内涵,没有实现语言与育人的融合,导致不能扭转高职英语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重视知识技能、轻视德育的现状。(3)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还存在混淆,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在学生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方面,尚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英语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难度较大,学校思政课已经承担了学生的思政教育。(4)相当数量的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学习外语功利性较强。这些因素导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忽略价值观的塑造、道德情操和品质的培养,无法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高职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與外语教学目标的契合
语言学家H.H.Stem(1983)将情操与价值观看作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并认为外语学习会对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外语学习既是对语言知识及文化的习得,又是学习者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个性发展的养成过程。这与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功能高度一致,教师可将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健全人格、道德情操、批判精神、科学素养等元素渗透到教学目标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程,授课内容注重功能性、内涵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主要探讨学生感兴趣的常见话题或引人深思的热点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情感教育、环境教育、科普知识、人际交往、职场情境、中西文化等方面,能充分激发兴趣,引起共鸣,主题积极正面,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故事案例、历史文化等开展教学,深度挖掘教学素材,选用融合思政元素的文本、音视频、图片等优秀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讨论和交流,为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开辟途径。
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结合育人目标,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健全人格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倡导每一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立德树人”“德融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高校的办学初心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孙秀丽认为在教育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进行隐性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构成人格,三者处于和谐平衡状态,才能保持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制定英语课程目标时,可以结合大学生每一段时期的人格发展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培养成人成才,追求全面发展,实现所期待的人生高度。 深度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底蕴,通过拓展、比较和分析多元文化,批判吸收人文内涵,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有清醒的认知和正确的立场,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积极的理想信念。结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历程进行認知引导,融入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文化和道路自信,开展情感教育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的特点,相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跨文化学习必须基于对祖国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和理解,且在自信自觉的基础上,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素,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制度优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批判地了解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按照各国的政治要求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公民。英语课程,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更好地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以关键事件、时事热点、课外实践活动等来进行引导,达到以文育人、以情育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文化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国梦,进而激发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觉自发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结合科学和职业素养,塑造心理品质
科学素养指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英语课程内容中融合科学素养,如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学生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榜样人物、故事案例中获得启发,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建立进取、自觉、坚韧、果断、勤奋、钻研等意志品质,让高职英语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相互交融,塑造心理品质,提升职业素养,让隐性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润物无声。
高职英语是针对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所差异,教师可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精选匹配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符合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当面对来自工程系列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精选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内涵相关的教学内容,用先进典型、感人故事案例等进行层层感染启发,来培养学生执着进取、开拓创新的责任感。当教学对象为经济管理系列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选取社会现象或典型案例进行探讨,如将“不逃税漏税”“不做假账”等职业规范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职业素养要求有更明确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英语兼具实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力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升科学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化和道路自信,强调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跨文化交流能力强、了解中西方文化又坚定文化自信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英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
[3]孙秀丽“课程思政”要关注“人”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34.
[4]H.Douglas Brown. 教学点津:跨文化交际教学实用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Stern,Hans Heinric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