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随着新课标的理念逐步深入到一线教学,各种创新阅读方式浮出水面。基于对几种典型的阅读方法论的梳理和反思,提出既融会学生主体又尊重经典作品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多彩细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 多彩细读 经典
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外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强化——高扬主体精神”的演变历程。本世纪初,新课程颁布并实施,新一轮跌宕起伏的改革拉开了序幕,意欲寻找到失落的文教精神:重建新型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回归。教师作为知识的“领跑者”,也逐步从原来的“填鸭人”角色演化为“师生合作伙伴”。
一、面对误区
笔者观摩过很多公开课,也学习了众多同行们的阅读课程设计。老师们在实践中花费不少功夫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在课堂组织、媒介利用、延伸拓展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突破,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美结合。但相应地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将阅读理解成盲目的媒介炫技和无限制的延伸拓展;淡化对文本自身的精读和咀嚼,采取老套、空洞、庞大的话语,对文本进行一次粗浅的“阉割”。
1 多媒体的滥用。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贺知章《咏柳》时,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字词学习、句意疏通,而后半部分则放映了自制的“咏柳”的Flash,并启发学生们针对Flash发表自己对春天的看法。教师在回到课本时,仅简单总结了诗中的妙词佳句“比喻新奇”,并将“似剪刀”的春风拟人化。老师随即布置了踏青拍照或去写生的课外作业。一堂课下来,表面上是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促使学生们在课上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且似乎也达到了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2 无限制的主题延伸。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选编的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既有鲁迅作品,亦有他人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样的课文编排,对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立体理解鲁迅及作品的较好途径。与同事们交流,老师们反映:教鲁迅的文章往往吃力不讨好。一方面,是鲁迅的文笔很难让如今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们适应和喜欢,另一方面是受教师的语文素养所限,除了讲到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外,老师们常将鲁迅的尖刻、冷峻、严肃的革命者形象过度强化,将每篇文章的解读都延伸到“革命理性”“严酷国民性”“启蒙——反传统”这些宏大的叙述。
3 偏执的多元。曾几何时,中考和高考的满分作文中都有戏仿中外名著的题材。例如重写红楼梦,让贾宝玉参加高考,屡试屡胜,借此反讽现今的社会怪现象;又如虚构武松圈定景阳冈,使之成为自然保护区,把当年的打虎英雄塑造成一个环保主义者。这样从生态环保学、解构主义的角度,去重写经典,在多元主义盛行的今天似乎没有太多可指责之处。但这样的戏仿、改写,恰恰又暴露出我们现今学生阅读上的空泛和浮躁。倘若这样的“改写”和“戏仿”泛滥,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将会完全被各种更“好玩儿”更“刺激”的“赝品”取代。
二、“多彩细读”
前文中对三大误区的探讨,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多媒体和信息爆炸对于丰富语文课堂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很有可能造成“形式掩盖内容”之嫌。另一方面,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论来讲,我们一线教员,往往重拓展、重发散思维,却忽视了理解文本的基本能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把多元性的阅读狭隘地理解成超越文本之上的个人理念和思想抒发。
1 “多彩细读”,以作品为理解的源头和中心,强调其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细读过程中注意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和语境确定了特定词、句与段的具体意义,甚至还要联系一本书的语境问题。“多彩细读”是将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作品的语境上。
2 “多彩阅读”强调以作品为本位的同时,也要求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寻找自身与文本的契合,这种契合包括思想观念、历史境遇、思考方式、知识构建等诸多方面。正因为每个人的契合方式不尽一致,所以这样的阅读和理解过程是丰富多彩的,而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在“多彩阅读”中逐步升华。同样,理解的可能性也在“作品与读者”“作品与作品”“读者与读者”之间无限延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 多彩细读 经典
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外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强化——高扬主体精神”的演变历程。本世纪初,新课程颁布并实施,新一轮跌宕起伏的改革拉开了序幕,意欲寻找到失落的文教精神:重建新型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回归。教师作为知识的“领跑者”,也逐步从原来的“填鸭人”角色演化为“师生合作伙伴”。
一、面对误区
笔者观摩过很多公开课,也学习了众多同行们的阅读课程设计。老师们在实践中花费不少功夫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在课堂组织、媒介利用、延伸拓展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突破,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美结合。但相应地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将阅读理解成盲目的媒介炫技和无限制的延伸拓展;淡化对文本自身的精读和咀嚼,采取老套、空洞、庞大的话语,对文本进行一次粗浅的“阉割”。
1 多媒体的滥用。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贺知章《咏柳》时,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字词学习、句意疏通,而后半部分则放映了自制的“咏柳”的Flash,并启发学生们针对Flash发表自己对春天的看法。教师在回到课本时,仅简单总结了诗中的妙词佳句“比喻新奇”,并将“似剪刀”的春风拟人化。老师随即布置了踏青拍照或去写生的课外作业。一堂课下来,表面上是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促使学生们在课上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且似乎也达到了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2 无限制的主题延伸。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选编的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既有鲁迅作品,亦有他人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样的课文编排,对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立体理解鲁迅及作品的较好途径。与同事们交流,老师们反映:教鲁迅的文章往往吃力不讨好。一方面,是鲁迅的文笔很难让如今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们适应和喜欢,另一方面是受教师的语文素养所限,除了讲到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外,老师们常将鲁迅的尖刻、冷峻、严肃的革命者形象过度强化,将每篇文章的解读都延伸到“革命理性”“严酷国民性”“启蒙——反传统”这些宏大的叙述。
3 偏执的多元。曾几何时,中考和高考的满分作文中都有戏仿中外名著的题材。例如重写红楼梦,让贾宝玉参加高考,屡试屡胜,借此反讽现今的社会怪现象;又如虚构武松圈定景阳冈,使之成为自然保护区,把当年的打虎英雄塑造成一个环保主义者。这样从生态环保学、解构主义的角度,去重写经典,在多元主义盛行的今天似乎没有太多可指责之处。但这样的戏仿、改写,恰恰又暴露出我们现今学生阅读上的空泛和浮躁。倘若这样的“改写”和“戏仿”泛滥,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将会完全被各种更“好玩儿”更“刺激”的“赝品”取代。
二、“多彩细读”
前文中对三大误区的探讨,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多媒体和信息爆炸对于丰富语文课堂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很有可能造成“形式掩盖内容”之嫌。另一方面,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论来讲,我们一线教员,往往重拓展、重发散思维,却忽视了理解文本的基本能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把多元性的阅读狭隘地理解成超越文本之上的个人理念和思想抒发。
1 “多彩细读”,以作品为理解的源头和中心,强调其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细读过程中注意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和语境确定了特定词、句与段的具体意义,甚至还要联系一本书的语境问题。“多彩细读”是将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作品的语境上。
2 “多彩阅读”强调以作品为本位的同时,也要求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寻找自身与文本的契合,这种契合包括思想观念、历史境遇、思考方式、知识构建等诸多方面。正因为每个人的契合方式不尽一致,所以这样的阅读和理解过程是丰富多彩的,而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在“多彩阅读”中逐步升华。同样,理解的可能性也在“作品与读者”“作品与作品”“读者与读者”之间无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