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中农、林、牧、渔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量增长十分明显.乡村振兴需要一批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因此,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育人模式限制、缺乏明确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师资力量存在不足,教学内容趋于失衡、实践培养缺少创新.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找准市场需求导向、建立明确育人目标,优化升级专业教学、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开展校企协作机制、打造专业实践基地,重视优质师资建设、发展现代师徒制度.高校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2.0时代悄然来临,智慧校园建设迫在眉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然之举,与高校当前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进程.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重视程度,剖析管理问题,探寻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文章基于当前高等教育的建设背景,从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入手,厘清高校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阐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探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新路径,激发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育人观念发生转变,勤工助学也逐渐从助困发展提升到育人层面.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素质,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助困和育人发展不平衡、育人效果不明显等状况.基于此,文章立足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探讨勤工助学育人的必要性,阐述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分析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关于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作用提升的对策思考和见解,以期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提供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多维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立足高校互联网平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育人实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