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情】
今年暑期,我有幸作为市里中学美术教师的两个代表之一,在南京参加了省美术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会议。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据说是美术课改先锋的一位初中教师执教的苏少版14册的《线的魅力》一课。在该课上,有这样几个教学片段:
师:自然界以及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线?线有那些形态?
生(齐):有!直线、曲线、弧线……
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的画出了一条线的形态):这是什么线?你认为它像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发言,见仁见智,各种奇思妙想如泉而涌,场面热烈感人):脸庞、叶子、小兔子、绳子……
师(或点头致意,或连声夸奖):你真聪明、你好棒……
……
(师课件展示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以及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敦煌壁画。)
师:看了这些作品你想到了什么呢?下面小组进行交流。
(师话音刚落,生齐刷刷地举手或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眉飞色舞,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授课教师则频频点头,甚为满意,然后是小组汇报,说得头头是道,接着是教师一番热情洋溢的点评。)
……
师:通过学习,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线条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生拿出各种绘画工具,有水彩笔、铅笔、毛笔等准备作业)
生1:用什么工具呢?
生2:用油画棒可以吗?
师(露出很开明、很自然的神情):你想用什么工具表现就用什么工具表现,你爱用什么方法表现就用什么方法表现。(生兴高采烈的开始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
【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第一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而丰富。仔细品评,教师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其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也确实呈现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水平,也确实为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授课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和对学生思维的点拨,仅是一味的表扬,缺乏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如蜻蜓点水,没有抓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所以,这种提问虽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并没有使之成为进入下一环节的绝佳途径,思维的引导也至此嘎然而止,由此造成了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合理的衔接过渡。
而本课的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倡导学生交流合作探讨原本是很好的,也是课改所提倡的。但本处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吗?合作交流在这里又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答案显而易见。其实,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方式走向多元化,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应明白,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中国古代作品的审美能力往往并不高,合作交流则会由于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该环节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乏真正的合作,使学困生成为滥竽充数者,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下降,长此以往则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教师由于在评价时只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必然会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那么,这种流于形式又忽视个体关注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又何在呢?
至于本课的第三个片段,表面上看,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工具、材料参与美术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里我们且不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实施教学,是否违背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单这种自选媒材、自选表达方式的“自由”在新课程教学中能否广为使用就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因为现行美术教材对美术教学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则各有切入点。)而实际上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中的中国古代绘画部分。很显然,这里体现的应该是对中国古代线条的认识与学习,这时学生的主要工具当仁不让应该就是传统的毛笔、墨汁、宣纸。假如作为本课的课外拓展,不可否认,我们是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用其他工具的。但不应在课堂的主要作业上进行,而是在课外的小练习中实验。现在过分放手实施“自由”教学,势必造成了学生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上形成画种和时空的错位与重复,使原本很具民族特色的国粹——中国白描等同于普通的线造型或速写课。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应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而不是以牺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为代价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不从美术学科的本位加以引导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所谓的自主,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学习的自发和自流。这样的学习显然难以保证其正确的方向,难以保证应获得的效率。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今年暑期,我有幸作为市里中学美术教师的两个代表之一,在南京参加了省美术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会议。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据说是美术课改先锋的一位初中教师执教的苏少版14册的《线的魅力》一课。在该课上,有这样几个教学片段:
师:自然界以及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线?线有那些形态?
生(齐):有!直线、曲线、弧线……
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的画出了一条线的形态):这是什么线?你认为它像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发言,见仁见智,各种奇思妙想如泉而涌,场面热烈感人):脸庞、叶子、小兔子、绳子……
师(或点头致意,或连声夸奖):你真聪明、你好棒……
……
(师课件展示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以及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敦煌壁画。)
师:看了这些作品你想到了什么呢?下面小组进行交流。
(师话音刚落,生齐刷刷地举手或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眉飞色舞,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授课教师则频频点头,甚为满意,然后是小组汇报,说得头头是道,接着是教师一番热情洋溢的点评。)
……
师:通过学习,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线条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生拿出各种绘画工具,有水彩笔、铅笔、毛笔等准备作业)
生1:用什么工具呢?
生2:用油画棒可以吗?
师(露出很开明、很自然的神情):你想用什么工具表现就用什么工具表现,你爱用什么方法表现就用什么方法表现。(生兴高采烈的开始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
【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第一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而丰富。仔细品评,教师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其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也确实呈现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水平,也确实为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授课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和对学生思维的点拨,仅是一味的表扬,缺乏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如蜻蜓点水,没有抓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所以,这种提问虽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并没有使之成为进入下一环节的绝佳途径,思维的引导也至此嘎然而止,由此造成了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合理的衔接过渡。
而本课的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倡导学生交流合作探讨原本是很好的,也是课改所提倡的。但本处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吗?合作交流在这里又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答案显而易见。其实,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方式走向多元化,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应明白,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中国古代作品的审美能力往往并不高,合作交流则会由于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该环节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乏真正的合作,使学困生成为滥竽充数者,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下降,长此以往则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教师由于在评价时只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必然会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那么,这种流于形式又忽视个体关注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又何在呢?
至于本课的第三个片段,表面上看,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工具、材料参与美术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里我们且不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实施教学,是否违背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单这种自选媒材、自选表达方式的“自由”在新课程教学中能否广为使用就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因为现行美术教材对美术教学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则各有切入点。)而实际上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中的中国古代绘画部分。很显然,这里体现的应该是对中国古代线条的认识与学习,这时学生的主要工具当仁不让应该就是传统的毛笔、墨汁、宣纸。假如作为本课的课外拓展,不可否认,我们是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用其他工具的。但不应在课堂的主要作业上进行,而是在课外的小练习中实验。现在过分放手实施“自由”教学,势必造成了学生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上形成画种和时空的错位与重复,使原本很具民族特色的国粹——中国白描等同于普通的线造型或速写课。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应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而不是以牺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为代价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不从美术学科的本位加以引导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所谓的自主,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学习的自发和自流。这样的学习显然难以保证其正确的方向,难以保证应获得的效率。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