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法尤其重要。大家皆知,新编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改革,特别是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地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师除了要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新教材特点之外,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课堂结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阅读,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剖析,知识让学生梳理,方法规律让学生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不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的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学困生;教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自强不息。教师要给学困生多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要注意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活跃性和进取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程式化,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都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如学生在读了《祝福》之后,对文中有关祥林嫂肖像的描写,尤其是眼睛描写的片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课时就可从此切入。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加强学法指导,要在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理解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学习知识技能的体系和习惯,从而进行方法的具体训练。学生“高分低能”和阅读、写作能力低下的现实,无不与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有着根本的联系。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既要考虑教的方法,更要考虑学的方法。
四、突出训练,并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中抓住思维和语言训练这个核心
语文基础训练是主体,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要靠训练;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发展智力,更需要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语文课就是训练课。读、写、听、说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个基本方面。无论是读写能力还是听说能力,它们内在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应抓住思维和语言训练这个核心。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中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由浅入深的纵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等。总之,离开了思维和语言,就不可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造性。老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六、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话,学生的作文素质怎会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老模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教学生去如何写生活,教学生如何去表达,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大家都明白,作文是创造性最高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作文素质教学。
一、课堂结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阅读,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剖析,知识让学生梳理,方法规律让学生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不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的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学困生;教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自强不息。教师要给学困生多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要注意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活跃性和进取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程式化,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都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如学生在读了《祝福》之后,对文中有关祥林嫂肖像的描写,尤其是眼睛描写的片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课时就可从此切入。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加强学法指导,要在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理解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学习知识技能的体系和习惯,从而进行方法的具体训练。学生“高分低能”和阅读、写作能力低下的现实,无不与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有着根本的联系。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既要考虑教的方法,更要考虑学的方法。
四、突出训练,并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中抓住思维和语言训练这个核心
语文基础训练是主体,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要靠训练;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发展智力,更需要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语文课就是训练课。读、写、听、说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个基本方面。无论是读写能力还是听说能力,它们内在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应抓住思维和语言训练这个核心。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中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由浅入深的纵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等。总之,离开了思维和语言,就不可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造性。老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六、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话,学生的作文素质怎会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老模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教学生去如何写生活,教学生如何去表达,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大家都明白,作文是创造性最高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作文素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