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创作中的“飞白”

来源 :青春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白书”,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曾经长期盛传的一种独立的书体,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它曾经被帝王卿相和后宫佳丽争相临习,书坛名家竞相仿习,民间书人代代相传。随着年代的发展,书家开始把“飞白书”的特性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产生特有的“飞白”效果,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本文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对“飞白书”和书法创作中的“飞白”效果进行比较阐述,论证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他文献
敦煌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党河,河的对岸有一片稀疏的塔林,那是僧人或道士的墓塔,其中一座比它身后的众多墓塔更高大,位置也最显著。塔背后刻有墓志铭,近前一看,原来是敦煌文书的发现者王道士——王圆箓的墓塔。现在王道士也有了不大不小的名气,因为他发现了敦煌文书,这一重大的发现轰动了世界。但他的名气更多来自他将这些珍贵文书中的大部分而且是精品,卖给了外国探险家,当然这是个恶名。   根据这篇墓志铭,王道士因为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身居住的生活环境的审美观不同以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出现
有效教学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
不知不觉我就大二了,没注意啊,又苍老了一岁.也好,那满脸好奇的稚气总算消退了,不用贴上标签似的走在燕园都被人小看成新生了.当然大二了,新生的锐气也消磨完了,再不会满怀喜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动态生成。为此,教师们都在绞尽脑汁为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然而与此同时
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民间信仰自身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和促进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化等文化功能.为了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方式,绘画创作亦是如此。绘画创作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是引导其开始创作活动的推动力。总体而言,绘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书与画,从起源论起便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文字的起源即是图画.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曾以“河图洛书”为此依据,中国历代大书法家所追求的书法之气韵、书法之用笔也与中国画的造型
俄国喀山大学校长尼古拉斯·伊万诺维奇·罗巴切夫斯基被免去了校长职务,官方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让同事们感到愤怒。在他们看来,这所大学创办41年来,之所以享有今天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