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羽摭遗(上)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以来沧州愈发兴盛。作为畿辅要地,又濒临渤海,京杭大运河和明清御道穿境而过,海陆交通发达,达官贵人南来北往驻足停留间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开放的社会风气。同时,由于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动荡,尤其是明初“靖难之役”的兵革之祸,造成沧地田野荒芜,生产凋敝,民不聊生,为充实沧州以佐京师,大量移民纷至沓来。伴着以自耕农为主的劳动力数量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国家重农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农业重新焕发生机,商贸业也日趋繁华,尤其长芦盐业更是长盛不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富庶物质力量的作用下,构成城乡的主要群体——宗族大户开始借助畿辅要地之优势,凭借国家文化政策导向的驱动,为家族长远计,纷纷“重教兴学”“诗书传家”,向学之风云起,举业方兴未艾,科第连绵,有力地促进了家族整体力量的建构和凝聚,为家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延续与经济利益的优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而推动宗族子弟前仆后继以“修身齐家”和“明道治世”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并积极作为,从而使得科举望族在官宦家世之外又塑造了文化世家的良好形象,并且后者更具生命传承力,因其所散发出的人文魅力是整个家族持续存在的精髓所在。
  一、家世渊源
  沧州叶氏家族(建国前属沧州,今属南皮)便是当地自明清以来兴起的名门望族之一。叶氏子孙耕读传家,诗书继业,硕彦名儒人才辈出,堪称邑巨,家族子弟中既有光耀门庭的官宦,又有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的文化贤达,真可谓人丁兴旺,风光至极。至今叶氏后裔提起祖先的嘉言懿行仍会傲然于色,并更加沉浸在对卓姿超群之前贤的无限缅怀中。
  叶氏一族扎根于沧地始于叶日成。明初由于鼎祚之变,畿辅要地遭受了严重的兵革之祸,人烟荒芜,白骨露于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待时局稳定后,为安天下同时出于拱卫京师之需要,明成祖迁大姓填充,因此外地移民纷至沓来。叶日成也自永乐二年奉令由安徽宣城迁于叶三拨。叶三拨今是南皮县大浪淀乡(过去称叶三拨公社)的行政驻地,位于南皮县东北,村东南临靠大浪淀水库。
  叶三拨原叫汤家东屯,汤氏家族为斯地大户,叶氏始祖迁来此地后遭到汤氏族人的欺压、排挤,甚是不如意,只得傍村居于村外独成村落,时人谓之小庄。后叶氏忍辱负重,努力耕种稼穑,“先人而起,后人而息”;勤俭持家的同时又对子嗣重诗书教化,“然虽栖居田亩,所倦倦于怀者,惟古圣贤。”不数年,“膏腴遍埜,诸儿孙头角崭然”,遂成崛起之势。为名正言顺,不受歧视,叶氏再次向汤氏发起挑战。几番角力后见叶氏做大之势已不可遏制,汤氏方同意叶氏子孙进庄 “立家室,营产业”。其后,汤氏日渐式微,叶氏反而后来者居上愈加的兴旺,村名也由此被改为叶三拨,盖因叶氏始祖属于外籍迁入当地者的第三批移民之列。
  历经初兴时的举步维艰之后,有明一朝的叶氏家族在开平盛世虽不能通达于朝堂,富甲于天下,但也人口滋众,田产沃丰,事业日茂,成为周边乡野之中的“素封之家”。
  二、举业兴家
  明亡清开国,在改朝换代的风云际会中,曾在明季辉煌无限的许多簪缨世家受到严重冲击,同时清军入关后满人圈地运动十分猖獗,也严重地损害了这些旧家大族的经济来源,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中,累世大族逐渐衰落下去。清人戴羲臣在《沧桑记略》中就沧州显姓戴氏家族田产被强行圈占的情况进行了记述,从中亦可窥沧州望族遭到迫害之一斑,“丙戌之年,摄政王调关东旗人奴万户为庄头,迁占民地,人心恐,多流避他方。四月间,圈占已定,余家林家庄、木门店、陈码头、苏太州四处圈去三十五顷,皆上腴也。与兄弟合计只有五十二顷,余呼先人累世巨业破于此也。”叶氏家族在时代变革中虽有影响,但他们“经世济民”,同时采取了与官府合作的态度,因而不但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在政局稳定后经过数代的休养生息反而蒸蒸日上,尤其在康乾之际,借着盛世之光,流风余韵厚积薄发,英才辈出,叶氏家族迅速发展为以科举为擢升途径的缙绅之家,并且家族子弟在文化上也颇有建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康熙以来,科举考试再次开始走向新的鼎盛局面。众所周知,读书举业的成功关乎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能给应试举人的家族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效益,能够由寒庶无人问津之家迅速崛起为门庭若市的显贵门阀,因此这就使许多家族深刻地意识到,要想维系家族传承的长远发展其最佳之途就是科举及第。处在畿辅之地的沧州依靠得天独厚的地利之便和文化传播的先天辐射优势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依靠科举崛起的家族,并不断发展成为科举型文化世家,他们“才称燕赵,化首邦畿,被德钟灵,造贤育士,蔼蔼王臣,蹇蹇帝师,高义宏材,比肩接济,闻风兴起。”面对科举给百姓家族带来极大荣誉的巨大诱惑,叶氏家族见贤思齐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叶氏族人纷纷鼓励子孙努力向学,进而能显亲扬名、光宗耀祖,为此宗族中贫素之家紧衣缩食、劬劳不辍,富庶门庭则捐学田、请名师,建族学、义学,“设家塾,凡乡族子弟从学者不取脩金,甚贫者给膏火”,不惜成本地培养家族乡邻子弟,而进学的后生也能做到奋发笃学,进而秋、春之闱中式,甚至金榜题名。康乾以来叶氏子弟先后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有叶治、叶汝兰、叶汝芝等儒林驕子,道咸时期的叶氏“圭”字辈更是后来者居上,造就出叶圭书、叶圭绶、叶圭祥、叶圭万、叶圭礼等五位通达之人,叶氏一族真可谓“一时门庭之盛,遐迩仰式”。
  叶汝芝,字仲田,号草亭,乃叶圭绶叔祖,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卒于道光六年五月十一日,享年六十八岁,安葬在叶三拨祖茔内。曾任山东茌平县知县。因减漕耗,惩讼棍,摘发如神,被百姓誉为叶青天。后叶汝芝因“安详老练”受到上级赏识和朝廷的提拔,先后出任绛州直隶州知州兼署蒲州府知府、太原府知府、河东道员兼署三省盐法道道台、浙江按察使等地要职,并被诰授通议大夫。他在地方主政时“为政严而不苛,仁而克恕,兴学劝农而俗厚风浮,养老恤孤而民安物阜,民爱犹父母。”因而“当道者屡以封章荐之于上,蒙以宠厚,时以循良清白目之。”道光二年他奉旨回京补授内阁侍读学士,因其多年来政绩卓著又被晋封资政大夫。叶汝芝在京时多次陪驾左右,深得圣上恩宠,去世后被道光帝御赐神道碑以念其恩德,自此凡从叶三拨经过的大小官员均要做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并到他的茔地进行祭拜以表景仰之情,真可谓生前地位显赫,死后哀荣备至。   叶汝芝的兄长名为叶汝兰,亦是当时名士。叶汝兰,字香浦,号退庵,叶圭绶之祖父也,生而显明,外庄而内和,行朴而色温。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被优选为拔贡生,官粤东粮道。叶汝兰操守笃厚忠醇,慷慨而好义。平生嗜学诗书,博览群集手不释卷,又工书法,独喜名帖《圣教序》,临摹数千遍从不厌倦,至老仍挥笔不辍。诗作虽格律谨严但内容却善道性情,多有“吾笔抒吾心”的“情态任天然”之趣。任京官时,由于在京城无固定的落脚地,时常受租迁之苦,乡梓来人时亦不能很好安置,常引以为憾。于是费重资购买了位于今天海柏胡同(海柏胡同为解放后称呼,明称之为海波寺街,盖因此地旧时曾有修于辽金时期的海波寺院,清又称为海北寺街)的朱彝尊“古藤书屋”旧居为宅居之所。因弟汝芝在外任官,有时回京述职后弟兄相见却无有合适之所秉烛夜谈以叙手足之情,因此他又为弟汝芝在自家园林内仿照素有江南不系舟之称的庐陵画舫架构一斋舍以作对床之所,内部装饰古典华美,美不胜收,身居其中大有“吟院虚明如画舫,想成槛外是长江”的惬适之感,待到房屋落成之时自题诗以庆之,并颜额曰“锦舫”。其后京城名士公卿时常落座其中吟哦唱酬,叶氏兄弟也能骈驰翼驱,先生之举成为一时之美谈。
  叶圭书,字芸士,叶汝兰之孙,叶圭绶之兄长也。道光十二年举人,选授山东邹平知县,又調任馆陶、历城等县知县。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每到一任便惩治贪腐,审察民情、体恤百姓,以德化为先,使之治下翕然,风俗为之一变;同时对于扰民穷凶极恶之徒严厉打击,以儆效尤。有一巨盗危害地方多年,时常窜扰多县,劫掠官绅大户,久拿不获,一方稽捕,便闻风逃到另一县继续为非作歹,官府虽有备案,上级也多有督查,奈何巨盗来去无踪,多次严办无果,弄得民怨沸腾。后叶圭书当任恰逢此案,他便私服遍访寻蛛丝马迹,有了眉目之后又采取诱惑之法终将巨盗擒获,百姓为之拍手称快,朝廷也因他捕巨盗有功而擢升为济宁直隶州知州。知济宁时,有金乡捻军魁首张广聚众作乱,叶圭书亲自带人逮捕并诛杀之,其党散为镇江漕艘水手,借运河漕运之际沿途为民患,圭书率勇役逐船查捕,使这些祸乱者悉数伏法,随之河道肃清,漕运畅通。不久又遇黄河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饥殍遍野,他见此惨状不忍百姓弃于野于是上书,请赈济饥民,并募绅富捐助,经过一番作为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不料到了第二年河水复涨,民益困,他又截漕三十万石,方使六州得无饥,因功调补兖州知府,署兖沂漕济道。时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攻陷了临清,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发檄文征召叶圭书总理粮台,1854年出任山东督粮道,后因筹措军粮物需得力待到事平被朝廷赏赐花翎佩戴,真是莫大荣幸。接着他升济东泰武临道,兼署盐运使。1857年8月——1860年2月,由山东巡抚李僡举荐,擢升山东按察使署布政使,后因事降调用而致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叶圭书在历城县任时,兴建了千佛山齐烟九点牌坊,牌坊正中有其为之题的匾额“齐烟九点”四字, “九点” 之名取自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梦天》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妙趣佳境之意,整座建筑充满了人文艺术性,成为济南众多景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咸丰十年(1860年)罢官后,他侨寓稷下(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杜门养痾,惟以书籍自娱。期间,为历城虽有隽才而不售的白丁解子镜的著作《益智录》作跋,惜才之情透于字纸,他写道:“今馀解组将归,解子已笃老,乃始相与扼腕而叹也。呜呼,晚矣!”他曾肆游东南山水,诗画皆工著,有《沧粟庵诗钞》、《焦桐集》传世。值得一提的是叶圭书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就就是他在沧州书籍整理出版领域内的建树。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与自己的老乡、有葭莩之亲的沧州名士王国钧(王也曾做官于济南,同叶多有交集)一起编撰的《国朝沧州诗钞》历经十余年的辛劳终于付之剞劂,全书十二卷,遵循“以诗存人,以人存诗”的理念共识和“生者不录”、“宦游过客寄居本暂概不入纳”的规章,共收录清代以来沧州籍诗人122名,诗歌共计1396首,可谓蔚为大观。与此同时,他们两个还编辑刊刻了《沧州明诗钞》一卷。咸丰年间,他们俩又合作编辑出版了《国朝沧州诗补钞》二卷,补遗一卷,添补诗人30位,诗歌385首。其后,俩人再次广泛搜罗,裒辑成《国朝沧州诗续钞》四卷,补遗一卷,增收诗人63家,诗歌806首。这些书籍连同他自己的著作成为乡邦文献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为研究与传承沧州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见,叶氏家族功名鼎盛,宗族子弟连掇科名,相继荣登仕版,名儒循吏萃于一门,时人羡之曰:“叶氏多材,遐迩称之。”伴着高贤群出,家业蔚然丕振,叶氏渐成一方之望族,绵绵称雄于沧邑。
  三、一代大家叶圭绶
  翻阅《叶氏家谱》,纵观其中显名于世的贤达,不难看出其中多是官宦之人,他们或位列朝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或身居地方要员,执政一方,掌生民之急需,端的地位显赫,大有“人前显圣,傲里夺尊”之势, 恰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紫钗记·回求仆马》中写的:“后拥前驱,教一时光彩生门户。”所以多被后世作为祖上荣耀之资拿来论及也不足为怪。当然,叶氏先贤中也有少数官名不显,淡泊名利,醉心翰墨,钟情图书,但却青史留名,成为一方文化之巨擘者,譬如叶圭绶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端凝灵慧一隽才
  作为晚清著名地理学家,“畿南金石书画三大家”之一的叶圭绶博学多才,于诗文、书画、金石、舆地、算术等诸方面皆有造诣,其传世著作主要有《埏綋考古录》《知非斋诗草》《吾庐存诗》《乾象易知录》《续山东考古录》《习察编》《万国大地全图》等,撰述之博与天津耆儒华长卿并称,尤其《续山东考古录》一书集山东历史地理演变之大成,成为历代山东方志类史书中的扛鼎之作。乡人、一代洋务干将张之洞曾在给沧郡贤达王国均写的墓志铭(详见《广雅堂散体文》卷二之《沧州王君侣樵墓志铭》)中提到叶圭绶,云:“沧州叶圭绶子佩,博精舆地之学,有所著述,喜收藏金石拓本,皆有考定。”并赞誉其为道、咸以来津南地域文化学者中的挚旗者。
  叶圭绶,字子佩,号也云,晚年自号龟寿,叶汝兰之孙,叶伯俭第三子,叶圭书之弟,乙未科举人,世称叶孝廉,山东候补知县加同知衔。其身躯修伟,望之温文尔雅,德行宽仁,世人品评曰“秉刚直之气,具豪爽之姿,知行交勉,质美气清。”他赋性端凝,不喜嚣杂,笃志勤学,渊雅好古。幼时读诗书,聪慧异常,颖悟过人,凡经目视,心辄不忘。浙西(海盐籍)名宿、曾客居济南并有《西域考古录》问世的地理大家湛持居士俞浩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叶氏《续山东考古录》所作的序言中对自己这位莫逆之交的少年读书生活作了如下记述:“子佩幼不好弄,独喜深沉之思,凡书之号难读他人经月不能了者,一二过辄得其解。”从中亦可窥见叶圭绶之才思英异。稍长,习帖括业,藻思绮丽,出语惊人,师友对他多十分器重,后果不负众望,早赋泮芹。掇芹之后,更加敏而好学,旋即赴秋闱,既膺鹗荐,又获鹏搏,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大挑一等,真乃年轻有为,好不欢喜。但其后的会试,他虽数次进京赶考却都“学不逮遇”未能继续精进,“子佩早举孝廉,(但)久困于春官试”,功名进取的路在他风华正茂最为辉煌之际戛然而止,“士林惜焉”。如果说年少得志是上天青睐下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其后功名进取无论如何应试却都毫无建树便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面对命蹇时乖,叶圭绶却不意志消沉,在他看来除却名利尚还有些许美好之物,不必寄情于科举之一役,“征之于其行,其困于境而不困于身,困于身而不困于心也明矣。” 无疑,叶圭绶是正确的,他以恬淡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仕途之维艰,遂专意读书,倾心治学,从此开启了一番新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
其他文献
由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沿石太高速西行,过井陉西收费站出口,就到了天长。下高速沿307国道西行,从一座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石桥上跨过绵河,可以望见河的西岸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城池。古城名叫天长,曾经的“燕晋通衢”,有着九百余年井陉县县城的历史。虽然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再,但那高大坚固的残墙还在时时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城”。  悠远历史锁天长  天长镇,是河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
康占萍同志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10月调入新乐县档案局工作,2007年10月担任新乐市档案局局长。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档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康占萍同志团结带领档案局(馆)全体干部职工抢抓机遇,负重奋进,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档案部门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受到了上级部门和新乐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康占萍同志先后被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评为 “八五”
10月19日—24日,国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一行四人,由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率队,对张家口、保定等3个设区市,近10家单位综合档案馆室和我省近三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情况进行了行政执法检查。省档案局局长魏四海全程陪同,张家口市市委书记邢国辉、市长侯亮,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市长马誉峰在当地与检查组进行会见,分管省领导江波,省长助理、省政府副秘书长李璞参加反馈意见会议,听取了检查反馈意见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功能定位的基本要素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河北各级综合档案馆就尝试举办了多起
(主持人)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太行深处一个闭塞的小山村,曾上演了一幕幕壮丽的革命大戏,栗再温就是这场大戏的主角之一。  (短片解说)  栗再温(图一),又名栗志周,1908年出生在平山县南沟村(图二)。“五卅”惨案后,他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三次示威游行深受其影响。1927年李大钊就义后不久,栗再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1934年底,栗再温回到家乡南沟,当时的平山
近日,由西藏自治区档案局(馆)编译的国家大型清史工程项目《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由藏学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为8册。该书历时5年,内容丰富,精选档案1522件,以原件藏文影印、附汉译文的形式出版。时间为甘丹颇章政权初期至末代时,也即自崇德八年起宣统三年止,涵盖整个清代历史时期。举凡西藏政体政务、法律法规、驿站交通、民生贸易、赋税钱法、边防界务、战争军队以及外交纠纷、议约等具细毕载。书中档案均为首次
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国民党不抵抗,节节败退。次年中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就来到我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两河乡南白雁村。  我父亲康正瑞高小毕业,时年19岁。他在学校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两河抗日区政府成立任区党委委员、公安特派员,习惯上称除奸科长。在我父亲的动员下,我的两个亲伯父、两个叔伯父、八个堂哥先后参加抗日游击队。在他们动员下,我村又有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全省广大档案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更高起点上续写档案工作新篇章的动力和源泉。本刊特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展示全省档案部门学习宣传贯彻成果。本期刊登的是河北省档案局四位处长的学习体会。  根据机关党委安排,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轮训,通过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谈发展,
编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主持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北方,有两所中学名气较大,有“文南开,理育德”之美誉。南开就是周总理的母
画屏游壁势蜿蜒,银带飞驰贯远山。  旖旎风光幽碧野,悠得自醉赛神仙。  回首青城(通韵)  曉风拂柳荡楼襟,飞鹊集结奏好音。  成韵嘤嘤梁上曲,抒情款款马头琴。  汉家陵阙千年土,诈马角尊众宴宾。  散却烟花皆往已,梦回西域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