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施展创新能力的殿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84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标志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确立和持久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以适应创新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学《雨点》时,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借助录音、投影等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然后根据想象说说:“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在音乐和优美的画面营造的氛围中,学生思想插上了翅膀。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提问题。而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而兴趣盎然;质疑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后又能解决逾越。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课堂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关于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据此发问。如看到《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题,有的学生就会问:“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是怎样脱险的?”如此以来,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也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质疑、情节空白质疑或关键词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释疑。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
  三.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自由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多运用“问题法”“讨论法”,唤起学生的注意,活跃他们的思维。
  教师应该给学生多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养成创新习惯、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
  学生拥有自由空间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才能拥有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引导细读时理清课文“烙饼吃光”,“储存一半”,“全部种下”三种方法,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三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看法,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说话训练。让学生替换角色,如果你有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使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人物的性格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如此教学,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开展活动,提供创新机会,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朗读比赛、演讲会和各种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能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例如《水上飞机》一课,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故事生动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极富个性,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揣摩“水上飞机”和“小海鸥”的语言,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当堂进行排练、表演。从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对水上飞机课外了解的知识,到改写剧本再到现场表演,亲身的体验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教师自觉实践创新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储蔚蔚,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其他文献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小说史上书写身份与爱情之矛盾的作品不在少数,男女主人公之间因为种族、年龄、阶级地位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品尝爱情的甜美滋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高君的《我爱你》同样是一个关于“身份与爱情”的故事,却不在通常的身份妨碍了爱情实现之处做功夫,而是在男主人公表面身份与实际身份扑朔迷离的玄妙中安置了一段恋爱故事,浪漫主义的标题之下并不见风花雪月与缠绵悱恻,男女主人公审慎、理智交往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谜底逐
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书写潦草,缺乏规范性;说话含混、滞涩,甚至词不达意;阅读面狭窄;写作拖沓、应付的现象非常普遍,基于此,我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切实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督促学生写一笔规范、正确的汉字  作为语文学习者的第一要著,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目的。在小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爱问、指导学生善问,从而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
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