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这节课我以公开课的形式讲授的,授课后由同组老师的帮助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有如下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课前教学设计: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在学校“改变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指导思想的领导下,我想尝试做出一定的改变。由于在云南工作期间接受过昌乐二中教模的培训并进行过实践,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人体泌尿系统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条理性强,需要扩充的内容不多,所以在本环节我设计的主体思想是“学生自主学习后,到黑板上利用投影向大家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进行小结”。
  二、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1.实验《观察肾的结构》
  ①学生两人准备一个猪肾、盘子、一次性手套、剪子。
  ②进行解剖(纵剖)观察内部的结构(即巩固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又能引出肾单位的概念和结构。)
  2.肾单位的结构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用学生在课下手工制作的教具肾单位的模型进行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还进行了亲子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在感性的认知中上升到了理性认知。)
  用课件来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梳理(由现象到本质)
  完成课后习题:画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并注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由认知到实践)
  三、肾脏的保护
  ①不宜吃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物
  ②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也对肾脏不好
  ③药物(链霉素、阿司匹林、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和丸)
  ④过渡疲劳、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肾脏产生严重损害。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心脏病的患者,人们对心脏的保护,认知较强,容易忽略到肾脏的保护,加强了学生的健康教育。
  课后总结和改进措施: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小卷,可是由于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到卫生间清洗肾脏,并不能安心的进行课前预习,在课程进行中我安排了5分钟,可是学生没有进行完,因为这个环节学生没有预习好,后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改进的措施是:应在前一天把课前小卷留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正确的引导。(能节约时间,避免知识的重复,针对性强)
  二、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实验是生物学习最有效的手段,学生都喜欢实验课。但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学生上实验课的经历相对来说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特别是器官解剖更是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原本这个环节设计的5分钟,根本无法完成。
  改进的措施:应该设计成4人一组而不是2人一组(这样实验能力较强的人能带动实验能力较弱的人,节约时间,分工合作)。书中要求解剖完肾脏之后,利用当时的实验材料做肾单位的切片,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显微结构。不过由于时间、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学校的硬件条件等诸多原因,我采用的是由教学模型和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不符合认知规律但是能节约教学时间,简化教学过程。
  三、肾脏的保护
  本环节我是直接给学生相应的措施。
  改进措施:应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保护肾脏的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出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方法能锻炼学生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不过这样的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与50个学生进行知识碰撞,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
  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留给我的经验是宝贵的,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兴华实验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
其他文献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目标为延缓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糖尿病肾脏病(DKD)作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合并糖尿病增加了CKD的管理难度。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被推荐用于预防及延缓DKD的发生和发展。然而,SGLT2i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分析对于幽门螺杆菌(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用药史与铋剂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根除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69例H. pylori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我国指南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抗菌药物用药史、CYP2C1
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中,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成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等密度影5例,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代李渔在论及文章开头时这样说。为师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亦当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金子,尤其是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
期刊
本文报道一例胰岛素过敏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并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该例患者在应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N和重组人胰岛素R后均出现局部皮肤过敏,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衰退,并反复自发糖尿病酮症。本文整理该例胰岛素过敏相关性FT1DM诊治经过,以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治以减少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
1型糖尿病(T1DM)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约占80%。而实际上T1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研究显示,高达50%的患者在成年期发病,其中约半数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与儿童T1DM相比,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较轻(酮症倾向较弱,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较高)、胰岛自身免疫进程较缓,加之抗体检测技术敏感性和普及性等问题,临床上正确诊断成人T1DM仍具有一定挑战。本文将结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试点实验推广阶段,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调动好学
期刊
新课标呼唤新的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方法、实施等都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有所受、点有所到、启有所发、导有所悟,达到“教以致趣,学以致用”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巧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