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德才的培养;注重“通”与“专”的结合;重视发展个性;树立终身学习观。
关键词教育;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通识教育;终身教育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会上讲“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同时要加大引进力度,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核心是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必须牢记的使命。”然而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德才的关系,德才兼备德为先
德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培养、鉴别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当今世界,道德教育已愈来愈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也就是,过去应试教育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的模式,已让位于“以道德熏陶、人格培养为主”的模式。
我国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教育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教育方针。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次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学会做人的标尺。因此,
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乃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加强通识教育
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国际上存在着两种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①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模式,它比较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与适应性,从而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②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模式,强调按国民经济具 体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具体要求“对口培养”精通业务的“现成专家”,因而专业面相对较窄,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严格。所谓“通才”和“专才”之争,其实质是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大学教育与大学后教育的关系,从而培养出有利于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是学习苏联按专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倾向于培养通才,并且以借鉴西方国家某些做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通才的措施。通过对教育思想的讨论,目前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在我国应是“通”与“专”的结合。一方面,“通”是“专”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专”就深入不下去,达不到精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专”是“通” 的前提。真正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常常使人能够很快掌握相近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培育新世纪合格人才,既要加强通识教育,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而又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当前,尤其要加强通识教育。“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指见识深遇,目光远大。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了解,扩充知识面,开阔文化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不同的学
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
三、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重视发展个性
新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品质:①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②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21世纪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要知天下大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21世纪最需要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同时,21世纪人才又将是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什么是个性?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和反映,是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与把握各执一端,有的只强调共同性的一面,而抹杀其差别性,有的又只强调差别性的一面,而抹煞其共同性,因而都未能使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当历史的年轮已驶入21世纪的今天,我所说的个性培养,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理想。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个性培养的目的,是要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才能。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因此,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差别,泯灭个性,恰恰相反,就是要在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造就出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痼疾。从人的发展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从社会发展看,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和潜能的发挥,也能使未来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四、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观
学校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形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经过前人探索、概括、提炼和检验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门技术人员。高等学校不仅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且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序幕。
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呈爆炸式膨胀的时代
有人估计,目前人类社会获得的科技知识,9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六十年获得的;又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 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 10%左右,而其余 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这四年,只是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初步基础知识,要真正成为某行业专家,必须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
(二)新世纪也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劳动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从改造传统产业到形成新兴产业的发展历史。在新世纪,劳动者不断地从低技能职位向高技能职位迁移将成为必然趋势。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大学教育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把在学校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变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教师教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教师教的目的主要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处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新世纪还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得更加频繁的时代
在我国,据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交流中心对本校三届毕业生的调查,目前约70%的人不再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终身学习思潮的兴起,丝毫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地位的下降。恰恰相反,学校教育在整个终身学习体系中始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终身学习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为此,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育再也不能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正如西方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授之以鱼,只能满足一餐之需;教之以渔,可以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大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
王金玲女,籍贯:吉林省吉林市,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副校长。
张莹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任教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关键词教育;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通识教育;终身教育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会上讲“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同时要加大引进力度,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核心是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必须牢记的使命。”然而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德才的关系,德才兼备德为先
德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培养、鉴别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当今世界,道德教育已愈来愈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也就是,过去应试教育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的模式,已让位于“以道德熏陶、人格培养为主”的模式。
我国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教育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教育方针。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次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学会做人的标尺。因此,
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乃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加强通识教育
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国际上存在着两种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①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模式,它比较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与适应性,从而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②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模式,强调按国民经济具 体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具体要求“对口培养”精通业务的“现成专家”,因而专业面相对较窄,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严格。所谓“通才”和“专才”之争,其实质是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大学教育与大学后教育的关系,从而培养出有利于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是学习苏联按专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倾向于培养通才,并且以借鉴西方国家某些做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通才的措施。通过对教育思想的讨论,目前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在我国应是“通”与“专”的结合。一方面,“通”是“专”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专”就深入不下去,达不到精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专”是“通” 的前提。真正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常常使人能够很快掌握相近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培育新世纪合格人才,既要加强通识教育,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而又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当前,尤其要加强通识教育。“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指见识深遇,目光远大。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了解,扩充知识面,开阔文化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不同的学
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
三、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重视发展个性
新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品质:①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②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21世纪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要知天下大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21世纪最需要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同时,21世纪人才又将是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什么是个性?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和反映,是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与把握各执一端,有的只强调共同性的一面,而抹杀其差别性,有的又只强调差别性的一面,而抹煞其共同性,因而都未能使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当历史的年轮已驶入21世纪的今天,我所说的个性培养,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理想。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个性培养的目的,是要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才能。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因此,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差别,泯灭个性,恰恰相反,就是要在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造就出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痼疾。从人的发展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从社会发展看,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和潜能的发挥,也能使未来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四、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观
学校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形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经过前人探索、概括、提炼和检验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门技术人员。高等学校不仅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且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序幕。
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呈爆炸式膨胀的时代
有人估计,目前人类社会获得的科技知识,9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六十年获得的;又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 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 10%左右,而其余 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这四年,只是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初步基础知识,要真正成为某行业专家,必须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
(二)新世纪也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劳动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从改造传统产业到形成新兴产业的发展历史。在新世纪,劳动者不断地从低技能职位向高技能职位迁移将成为必然趋势。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大学教育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把在学校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变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教师教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教师教的目的主要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处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新世纪还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得更加频繁的时代
在我国,据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交流中心对本校三届毕业生的调查,目前约70%的人不再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终身学习思潮的兴起,丝毫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地位的下降。恰恰相反,学校教育在整个终身学习体系中始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终身学习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为此,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育再也不能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正如西方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授之以鱼,只能满足一餐之需;教之以渔,可以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大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
王金玲女,籍贯:吉林省吉林市,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副校长。
张莹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任教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