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研究生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本文探讨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究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 研究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9
195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开启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大门,距如今已经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从研究生的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除美国外,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国家。据统计,2016年,我国研究生的录取总人数达到51.7万人次。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外界对于在研究生素质的评价却不断下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并未在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如何在此背景下找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划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而又将全日制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对于不同研究生,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同。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并不能符合其要求。特别是对于两年制的专业硕士来说,学校要求学生需要在研一下学期提交一份开题报告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这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们需要在短短一年甚至是半年之内对学科领域有着相对较深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创新思维,找到一个相对新颖且有价值的主题进行论述。国家对于专业硕士的定位是“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其应更重视实践和应用,那么对于其学术科研能力过于注重而忽视实践,是否是本末倒置。
2.实践经验匮乏,实践能力薄弱
如今的研究生群体出现一种现象,既理论陈述滔滔不绝,实际应用一片茫然。这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学位论文,高校中有着一个普遍的潜规则:只要能发表优秀的学位论文,就拿到了毕业的资格。这个潜规则使得教师亦或是学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学位论文的写作上,从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能力缺乏也導致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就业方面无明显优势,当社会、企业认为研究生综合能力与本科生没有差异时,这种研究生教学是失败的。
3.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锻炼
研究生导师传道授业往往偏重在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论文写作上,然而,要想培养一名专业的应用人才或者科研人才所需要的是更综合的一种能力,需要各方面能力提升。一名优秀的研究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创新精神和心理素质方面都还是有所欠缺。同时,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科研能力,在待人接物、独立问题解决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构想
1.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明确各方向培养目标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专业知识培养为导向,辅以实践教学,勿以学位论文为根本。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精确定位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清晰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应该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要把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得结合到教学之中,把握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为宗旨,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在授课内容上,提高方法性课程的比例。目前,研究生课程主要聚焦于知识性课程的传授,应提高方法性课程的比例。方法性课程应集中在实验技术的使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课程,包括文献分析课程以及文献写作课程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授课方式上,据课程需要,同时采取多样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班级授课、研讨小组、导师指导灵活进行。要求研究生导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会使研究生们更好的查缺补漏,完善自我。
2.鼓励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研究生对学科有科研兴趣,有强烈的意愿在该学科范围内进行挖掘、探索;其次要求每一名研究生对专业学科框架了然于胸,在科研过程中要深入探索学科要点,接触较为实务的研究,对于研究要善于发现问题的不合理性,不墨守陈规,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思维;同时还应对阅读文献中的心得进行延伸、试验、总结,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3.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
研究生群体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缺乏于外界的充分交流,部分研究生相对于同龄人不够成熟,内心敏感脆弱,意志不够坚持,忍耐能力匮乏,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易慌乱无措。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适当的创造压力情境能增强研究生的抗压能力,有利于研究生们在今后的压力情境中沉着寻找解决地方法。同时注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爱国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遵循党的领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加强沟通和交流
加强沟通和交流体现在:①加强与导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科学信息的流动,比较相互之间观点的异同。通过比较,不仅了解自身的缺陷所在,還可以借鉴他人建议。通过讨论和交流,许多想法和思路将会缓缓明晰,还会拓宽研究思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②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言语沟通很直白地体现出了一个人地综合素质,对于研究生来说,缺乏社会历练,谈话方式、形式作风相对幼稚。因此,要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包括自信的态度、善于询问和倾听、体谅他人的行为等。有效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了解,避免误解,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
5.加强个人礼仪素质与修养
个人礼仪素质可以很直白的展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个人礼仪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要求研究生们尊师重道、保持基本礼貌,尊重他人;个人礼仪要求研究生做好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工作。仪容仪容整洁、大方;仪表得体、美观;仪态优雅、稳重。建议增设一门礼仪课加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场礼仪等的培养。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教学主要目标是要达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目的。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还在着众多问题,通过探索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构想,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培养更优秀的研究生,使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凌长明. 基于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2017,(01):165-167.
[2]陈华森.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4,(18):171-172.
[3]李馥池. 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 才智,2013,(35):174-176.
关键词:新时期 研究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9
195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开启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大门,距如今已经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从研究生的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除美国外,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国家。据统计,2016年,我国研究生的录取总人数达到51.7万人次。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外界对于在研究生素质的评价却不断下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并未在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如何在此背景下找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划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而又将全日制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对于不同研究生,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同。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并不能符合其要求。特别是对于两年制的专业硕士来说,学校要求学生需要在研一下学期提交一份开题报告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这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们需要在短短一年甚至是半年之内对学科领域有着相对较深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创新思维,找到一个相对新颖且有价值的主题进行论述。国家对于专业硕士的定位是“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其应更重视实践和应用,那么对于其学术科研能力过于注重而忽视实践,是否是本末倒置。
2.实践经验匮乏,实践能力薄弱
如今的研究生群体出现一种现象,既理论陈述滔滔不绝,实际应用一片茫然。这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学位论文,高校中有着一个普遍的潜规则:只要能发表优秀的学位论文,就拿到了毕业的资格。这个潜规则使得教师亦或是学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学位论文的写作上,从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能力缺乏也導致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就业方面无明显优势,当社会、企业认为研究生综合能力与本科生没有差异时,这种研究生教学是失败的。
3.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锻炼
研究生导师传道授业往往偏重在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论文写作上,然而,要想培养一名专业的应用人才或者科研人才所需要的是更综合的一种能力,需要各方面能力提升。一名优秀的研究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创新精神和心理素质方面都还是有所欠缺。同时,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科研能力,在待人接物、独立问题解决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构想
1.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明确各方向培养目标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专业知识培养为导向,辅以实践教学,勿以学位论文为根本。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精确定位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清晰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应该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要把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得结合到教学之中,把握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为宗旨,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在授课内容上,提高方法性课程的比例。目前,研究生课程主要聚焦于知识性课程的传授,应提高方法性课程的比例。方法性课程应集中在实验技术的使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课程,包括文献分析课程以及文献写作课程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授课方式上,据课程需要,同时采取多样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班级授课、研讨小组、导师指导灵活进行。要求研究生导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会使研究生们更好的查缺补漏,完善自我。
2.鼓励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研究生对学科有科研兴趣,有强烈的意愿在该学科范围内进行挖掘、探索;其次要求每一名研究生对专业学科框架了然于胸,在科研过程中要深入探索学科要点,接触较为实务的研究,对于研究要善于发现问题的不合理性,不墨守陈规,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思维;同时还应对阅读文献中的心得进行延伸、试验、总结,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3.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
研究生群体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缺乏于外界的充分交流,部分研究生相对于同龄人不够成熟,内心敏感脆弱,意志不够坚持,忍耐能力匮乏,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易慌乱无措。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适当的创造压力情境能增强研究生的抗压能力,有利于研究生们在今后的压力情境中沉着寻找解决地方法。同时注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爱国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遵循党的领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加强沟通和交流
加强沟通和交流体现在:①加强与导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科学信息的流动,比较相互之间观点的异同。通过比较,不仅了解自身的缺陷所在,還可以借鉴他人建议。通过讨论和交流,许多想法和思路将会缓缓明晰,还会拓宽研究思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②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言语沟通很直白地体现出了一个人地综合素质,对于研究生来说,缺乏社会历练,谈话方式、形式作风相对幼稚。因此,要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包括自信的态度、善于询问和倾听、体谅他人的行为等。有效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了解,避免误解,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
5.加强个人礼仪素质与修养
个人礼仪素质可以很直白的展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个人礼仪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要求研究生们尊师重道、保持基本礼貌,尊重他人;个人礼仪要求研究生做好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工作。仪容仪容整洁、大方;仪表得体、美观;仪态优雅、稳重。建议增设一门礼仪课加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场礼仪等的培养。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教学主要目标是要达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目的。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还在着众多问题,通过探索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构想,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培养更优秀的研究生,使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凌长明. 基于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2017,(01):165-167.
[2]陈华森.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4,(18):171-172.
[3]李馥池. 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 才智,2013,(35):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