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并非全社会“责任”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出台,虽然使得我国亲属法又迈上新的里程碑,但其中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草案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运用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方法,认为“责任”和“义务”有本质区别,反家暴理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并非责任。
  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暴;责任;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80-01
  作者简介:钟易扬(1991-),男,汉族,广东吴川人,广州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合同法、侵权法、损害赔偿法等。
  一、引言
  家庭暴力是亲属关系中侵犯了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日益突出的严重问题之一,《反家暴法征求意见稿》在众望所归下的姗姗来迟,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法的审批通过必定对日后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真研读了《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及我国主流学者的相关看法,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以下统称“草案”)总体上涵盖比较全面,从第一章的总则到第六章的分则,把相关的预防、处置、法律责任都所规定,但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在细斟慢酌下,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二、反家暴并非全社会“责任”
  其一,在法律体系分析下,“草案”中的第3条规定“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第40条则规定“负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隐私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即第3条规定反家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第40条却特别列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在犯上述的罪行时才需承担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它属于身份犯,即把企事业单位人员排除在外。问题来了,既然反家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什么40条又特殊规定“负有反家暴的国家工作人员”才需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40条在没有另列第二款说明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负相关责任的情况下,则可以理解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需负刑事责任,这与第3条明显格格不入。
  其二,在法理分析下,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虽然在很多法学书籍和期刊当中,一些人会把“责任”与“义务”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在民法的基础理论当中是严格区分责任与义务的。最早追溯到古日耳曼法中,义务和责任的内涵是分开的:在民法领域,义务是指当事人应当对权利人履行其给付的关系,其行为是不受到他人强制,而处于自愿状态,一旦给付完成,不可任意要求返还,简言之,即权利人没有强制义务人给付的权利;而责任是指义务人应当为给付而未为给付或不完全给付时,服从权利强制获得的关系,只有当此种强制关系附加于义务上时,义务关系才具有强制力。具体在债法上,为实现民法中债的目的,责任是具有担保的作用。这种担保作用只有在债务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时才能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义务只是一种拘束的状态,包括作为与不作为;而责任是义务在不履行后所呈现的结果,即如果义务得到履行,那么就不会发生责任问题,而责任担保义务的实现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通过诉权的方式来实现。“权利——义务——责任”是处于三个不同层面的状态,权利对应义务,义务不履行的后果产生责任。
  回到“草案”当中,倘若真的把反家暴规定为全社会的责任的话,是无法实现强制履行的法律后果。正所谓“法不责众”,国家机器只能针对社会中少数人,即我国所述的“对少数人的专政”,不可能做到强制全社会都去反家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此,全社会人民都有反家暴的义务,这只是有约束力而非强制力,只有那些负有反家暴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漏隐私的行为时,国家才强制“赋予”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其他的人员只存在于“义务”层面,尚且达不到“责任”层面,换言之,此款只是提倡性规定,并无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我认为,在最后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第3条应修改为“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而第40条可以不变。
  三、小结
  综上,笔者仔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认为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而是义务,责任与义务不能混为一谈,责任层面涉及到强制性法律后果,不宜也不可能由全社会承担。如此而来,对于草案总则中立法原则的剖析,为最终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舜.制定反家暴法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14,05:51-54.
  [2]薛宁兰.反家暴立法的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救助[J].妇女研究论丛,2014,05:56-57.
  [3]蒋姗姗.我国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2014.
  [4]王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座谈会会议综述[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02:61-63.
  [5]高留志.论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区分[J].河南社会科学,2009,04:89-92 219-220.
其他文献
摘要:身份证作为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一直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1997年的刑法中才会在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中规定了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维护国家对身份证件的管理秩序。但是近年来,身份证虽然在证明持有人身份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也在比较广的范围内发挥着身份证明作用。因此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进行了修改,扩大犯罪对象,将买卖使用行为入刑,更有利于从源头上打击伪造贩
摘要: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其匿名性、离散性、广泛性与即时性的特征也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对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了新的威胁。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8月通过,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条款,构建了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制为中心的网络秩序刑法保护框架。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犯罪;注意义务;刑法修正案;侵权责任法  中图
摘要: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没有真正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考查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资格,分析公民、法律规定的机关、有关组织等不同主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未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5.1;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76-03  作者简介:宛佳欣,中
摘要:法官释明权制度在国外的适用已经相当广泛,其有助于实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正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该制度对中国的民事诉讼具有重要意义。其能促进审判改革顺利推进,缓解审判改革冲突,从而实现现代司法价值目标。此外,释明权制度对明确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关系、修正辩论主义的形骸化,进而公平地实现纠纷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释明权;程序正义;实质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5.1
摘要:对赌协议是投融资双方商业自治的体现,是我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创举,然而我国法制的不完善性,阻碍了其在资本市场应有效能的发挥。最高院对“对赌第一案”的判决,则树立了否认目标公司为对赌主体的合法性的司法导向,而该司法导向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考究。  关键词:对赌协议;中小股东保护;债权人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6;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缕见报端,引发了大众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降低的讨论。就上海市而言,校园暴力现状虽需重视,但没有媒体渲染的严重,而且未成年犯罪率较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无法解决校园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问题,主要需家长教育及社会预防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043-02  作者简
摘要:知情权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忽视,这种现象应该予以纠正。就审前程序而言,被害人应当在此过程中知悉鉴定意见、知悉不批捕的理由等,司法机关应该告知。如何将鉴定意见告知制度加以细化,使之落到实处,在告知不批捕理由时应当把握什么要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司法告知  中图分类号:D9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5-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不小冲击,面对传统教育模式全面失语的境地,我们应当理性地认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本文从法学教学,尤其是环境法教学为例出发,对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做出几点制度化的设想,以期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提升法学教育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改革;环境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近期又有“duang”事件的走红更是将网络恶搞推至巅峰状态。在人们看完恶搞版的广告视频一笑了之的背后,在法律人看来却是会思考是否涉及到侵权之嫌。笔者借此事件,以恶搞视频以及恶搞图片为例,探究网络恶搞与网络侵权的界限在哪。笔者认为恶搞分为两种,一种不构成侵权,在法律上被称为滑稽模仿,英文表述为Parody,另一种恶搞则会构成侵权。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既可以让人们在压力大的
摘要: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未成年网民为1.4亿。在《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通过调查公布: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89.3%,学校上网比例为34.3%,未成年网民上网主要使用的设备是手机,比例为79%,较2012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已经逐渐成为运用网络的主力军。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