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社会秩序的刑法保护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其匿名性、离散性、广泛性与即时性的特征也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对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了新的威胁。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8月通过,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条款,构建了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制为中心的网络秩序刑法保护框架。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犯罪;注意义务;刑法修正案;侵权责任法
  中图分类号:D923;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220-01
  作者简介:马宇飞(1988-),汉族,辽宁大连人,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在读。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因为其匿名性、离散性与广泛性、即时性也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对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新的威胁。随着网络刑侦技术的发展,对于网络匿名性的问题已通过技术方面得以应对,然而网络本质的离散性、广泛性、即时性却需要相应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8月通过,针对互联网犯罪的新形态、新内容进行了修改。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网络服务提供者法律责任、以互联网为媒介或工具和互联网帮助犯的相关规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条款,构建了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制为中心的网络秩序刑法保护框架。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
  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其离散性、即时性、广泛性的特征,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出信息,发布的信息可以几乎即时的传达到任意特定的接收者。在这种情形下,网络极大的增加了确定犯罪地点的难度,同时较传统犯罪模式极大的缩短了罪犯着手到对法益造成实际危险过程的时间长度。网络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的同时,也无差别的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既然互联网的工具性特征为当前犯罪控制的变量,那么就应当针对其离散性、即时性的特征进行规制。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来源
  网络数据的传播无论从何处发出信息,都需要经过服务器,而对服务器进行管领控制的主体就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毋宁说,网络服务的服务器是信息的物流仓库,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就是仓库的主人,在此空间内发生的任何都了如指掌,并且享有随时请求对方停止特定行为甚至于将对方请出仓库的权利。
  关于注意义务,可被解释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合理地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人身上的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害,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他应对可能受其影响的人负有注意义务。”刑法学领域对注意义务研究,包含危害结果避免义务与危害结果回避义务两种:危害结果避免义务,又称结果预见义务,即为避免可预见危害结果而实行预防行为的义务;危害结果回避义务,即行为人为一定行为时应当尽可能回避可预见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大陆法系学者普遍对注意义务的二分学说持肯定态度,我国学者也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同。
  我国刑法当中并没有直接对管领人的注意义务作出规定,但并不阻碍我们从民事规范中寻找其合理性依据。安全保障义务是注意义务中的一种,也是我国民法当中直接通过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之一。依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认定主体承担安保义务的要点有二,即“公共场所 管理人”或“群众性活动 组织者”。如上文所述,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特定服务器的数字空间有现实管理关系,其管领的数字空间也是开放的、主体不特定的,那么便足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特定的网络空间承担注意义务。
  三、构建以网络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为中心的法律责任认定体系
  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数据中转的中心,在网络服务中,只要有数据流动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其中包含合法信息,也包含非法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仅仅以“技术中立”而免除法律责任。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经合法信息的数据流动而获得的利益当然应当保护;但对于经非法信息数据流动而获利的行为,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信息的违法性且不加干涉,构成间接故意时,则至少就损害扩大的部分构成共犯;应当知道但未知到信息的违法性,如不采取任何反制措施,则至少应当就损害扩大的部分承担民事责任。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web2.0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数据,控制犯罪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难免因数据量过大而无法做到对每一条信息的人工筛查。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信息犯罪中处于“宿主”地位,但也不应认为其对平台上的所有违法行为皆有责任,而应当视其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如构建信息筛选程序等)而论。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在控制网络刑事犯罪中至关重要,《刑九》也为未来应对网络犯罪提供了实体法律依据。然而在具体网络犯罪责任与共犯认定上,目前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细化。所以,构建以网络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为中心的法律责任认定体系,能够更加明确地指引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法定义务,也能为司法机关在惩治网络犯罪中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责任认定规则。
  [参考文献]
  [1][英]戴維·M·沃克,北京社会与发展研究所译.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37.
  [2][日]西原春夫,李海东,译.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53.
  [3][日]藤木英雄,丛选功,译.公害犯罪[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7.
  [4]周光权.注意义务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1.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本身在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的同时避免不了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就要依靠经济法的规制。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特别是和市场经济最密切的经济动因,对经济法的完善,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法的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60-01  作者简介:苏静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宣言,反腐的利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反腐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依法反腐逐渐深入人心,而刑法在依法反腐中至关重要。作为对反腐工作的回应,为促进反腐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刑法学界提出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草案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重点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历来反腐经验,通过对草案反腐相关规定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刑法在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合和凝聚、维护和批判以及导向和动员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99-01  作者简介:周敏(1986-)
摘 要:从民商法的学科体系角度出发,区分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法定限制和约定限制,借鉴国外经验综合考虑,克服目前主要解释学说的不足,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形下公司越权担保的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方式,针对对外越权担保合同无效情形下仍要求担保人承担较高赔偿责任的方式,建议对《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正,以在债权人、担保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中,更好地保护公司合理利益。  关键词:公司;越权担保;合同
摘要:商科院校作为培养商务人才的基地,应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法通识教育是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法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和开设对商科学生形成的法律意识和找法用法的基本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是开设部门法律课程的基础性准备;法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在范围上区别于法学通论和法律基础,其知识建构包容法律方法。  关键词:法通识;部门法律;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这种购物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網络购物的虚拟性和复杂性,消费者购物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本文通过对某市某区基层人民法院有关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司法实践中厘清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类型、特点、成因等。最后
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中废除了绑架罪中的绝对死刑制度,将其改为了可裁量、有弹性的其他刑罚制度。绝对死刑是一种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只有正确评判其性质的优劣,才能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绝对死刑;罪刑相适应;自由裁量权;死刑核准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28-01  作者简介:姜晓丽(1996-),女,湖
摘要: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对于山多而平地少的沿海城市而言,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创造平地的有效方法。填海造地行为在民法物权法上属于物权行为,法律性质属于民法物权法上的添附。填海造地权属于物权;其所生之地是国家所有,填海人只有使用权。  关键词: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物权;沿海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1
摘要:证券市场在不断前行与发展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由于证券市场法制现状的缺陷,也产生了许多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事件,虚假陈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本位的法律思想,其核心的要求就是能够通过救济来拯救或者维护受到侵害的基本权利。本文以监管机构救济为切入点,找到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纠纷监管机构法律救济的现存问题,再通过对国外相关
摘要:身份证作为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一直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1997年的刑法中才会在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中规定了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维护国家对身份证件的管理秩序。但是近年来,身份证虽然在证明持有人身份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也在比较广的范围内发挥着身份证明作用。因此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进行了修改,扩大犯罪对象,将买卖使用行为入刑,更有利于从源头上打击伪造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