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死刑制度的存废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中废除了绑架罪中的绝对死刑制度,将其改为了可裁量、有弹性的其他刑罚制度。绝对死刑是一种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只有正确评判其性质的优劣,才能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绝对死刑;罪刑相适应;自由裁量权;死刑核准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28-01
  作者简介:姜晓丽(1996-),女,湖北潜江人,南昌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刑修(九)》将第239条绑架罪的“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改为“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即将绝对死刑的刑罚方式改为无期徒刑或死刑。这一修改,有其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绝对死刑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中最极端、最严厉的一种。正如修改前,只要行为人在绑架犯罪过程中有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情节,不论其他情节,均判死刑。显然,这种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与僵化性,存在不科学之处。
  一、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根据《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第232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致人死亡这个结果,却因为不同的情节,有不同的刑罚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其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绝对死刑由于其内容缺乏弹性,显然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在绑架罪中,行为人也有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主观恶性的有无、大小、实施侵害的手段、程度等区别。如果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不论其他情节,都判定其为死刑,这显然是有失公正的。比如当行为人因过失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意识到将被判处死刑,可能会一不做二不休继续犯罪,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完全无法实施
  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基于案件具体情况,根据公正、公平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对案件事实或者法律适用问题酌情作出裁判,或者是在多种合法的法律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的一种权利。[1]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每个案件都各有千秋,况且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法律程序可以让法官机械地执行还能保证案件结果都公平、公正。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有其必要性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由以下四个原因所决定的:
  (一)法律概念的模糊性与法律的不确定性;
  (二)法律规则的概括性与滞后性;
  (三)克服法律的僵硬性,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追求个案公正;
  (四)弥补法律漏洞。
  但根据绝对死刑条款,只要触及犯罪内容,则即将被判定死刑立即执行或死缓,两者均是最严酷的刑罚处罚,根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完全无法实现,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有悖于“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政策和死刑核准程序
  死刑的存废,向来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笔者看来,《刑法》中规定多少个死刑的罪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应该是司法实践中对死刑的实际使用。因为,如果对含有死刑规定的罪名用之以慎,那么死刑其实跟名存实亡没什么区别,反倒还保留的死刑的威慑力。[2]但是绝对死刑制度不同于死刑制度,司法机关根本得不到这个慎之以慎的机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涉及到绝对条款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有悖于最高法提出的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政策的目标。
  根据《刑法》第48条:“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将之规定在《刑法》总则中足以见得立法机关的态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绝对死刑不适用核准制度,因为其根本没有修改的可能性。第48条的立法目的在于对已有初步定论的死刑案件进行筛查,能少杀,则少杀,显然对适用绝对死刑的情形不起作用。
  以上三点都是有关绝对死刑的弊端。
  但绝对死刑既然存在于法律法规中,必然有其立法意义。的确,绝对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剥夺了犯罪人的生命权且不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有预防犯罪、警示世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发现,绝对死刑与死刑的作用基本是一样的,宣判死刑后的惩罚力度与绝对死刑制度相同。区别只在于绝对死刑的威慑力稍强于死刑。法律的修改顺应社会进步、时代进步的要求。《刑修(九)》将绑架罪中的“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表明了我国立法者鲜明的态度。综上所述,绝对死刑制度的弊端非常明显,且有悖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因此绝对死刑制度的完全废止在我国法律进程中指日可待。
  [ 参 考 文 献 ]
  [1]蔡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J].宁夏社会科学,2007(2):17-20.
  [2]刘宪权,杨兴培.刑法学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行政判例制度在行政法领域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为两大法系所普遍接受,它符合行政法自身发展规律和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对我国而言,引入行政判例制度不仅是对世界法系融合趋势的回应,对于我国实现行政法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判例;行政判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4-0217-01  作者简介:石明(1990-),男,山东
摘要:在我国的司法刑事审判实践中,‘是否悔罪’没有区别的被作为量刑情节被适用,对于那些发生在家庭内部(子女‘弑’杀父母,父母‘残虐’子女)、违背伦理道德的犯罪,实施犯罪的人所处的非共享环境对其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他们大多有着不寻常人的悲惨的成长经历,有着心理学意义上的病态心理,我们不应对他们有“对所犯罪行忏悔”的合理预期,如此情况下,如将他们的悔罪态度作为对其量刑的依据,那么我们一直呕心沥血所书写
摘要: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自身具有自发性、灵活性,而外部又缺少法律的制约,我国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诉讼层出不穷,呈现出涉诉主体人数多、关系复杂,借款金额高、追逐高额贷款利息、非法借贷、借款人出庭率低、证据材料简单、案件久拖不决等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及法院审理案件困难等情形,为了维护民间借贷市场良性的运转,有必要将民间借贷合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范本。  关键词:民间借
摘 要:《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是关于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适用《物权法》第106条善意取得时不需要登记的规定。文章主要探析该解释第20条的理论依据及现存利弊。  关键词:司法解释;特殊动产;善意取得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25-02  作者简介:周迁凤(199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本身在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的同时避免不了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就要依靠经济法的规制。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特别是和市场经济最密切的经济动因,对经济法的完善,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法的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60-01  作者简介:苏静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宣言,反腐的利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反腐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依法反腐逐渐深入人心,而刑法在依法反腐中至关重要。作为对反腐工作的回应,为促进反腐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刑法学界提出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草案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重点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历来反腐经验,通过对草案反腐相关规定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刑法在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合和凝聚、维护和批判以及导向和动员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99-01  作者简介:周敏(1986-)
摘 要:从民商法的学科体系角度出发,区分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法定限制和约定限制,借鉴国外经验综合考虑,克服目前主要解释学说的不足,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形下公司越权担保的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方式,针对对外越权担保合同无效情形下仍要求担保人承担较高赔偿责任的方式,建议对《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正,以在债权人、担保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中,更好地保护公司合理利益。  关键词:公司;越权担保;合同
摘要:商科院校作为培养商务人才的基地,应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法通识教育是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法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和开设对商科学生形成的法律意识和找法用法的基本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是开设部门法律课程的基础性准备;法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在范围上区别于法学通论和法律基础,其知识建构包容法律方法。  关键词:法通识;部门法律;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这种购物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網络购物的虚拟性和复杂性,消费者购物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本文通过对某市某区基层人民法院有关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司法实践中厘清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类型、特点、成因等。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