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1 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2 评价方式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机制对课程改革的制约性便日益凸现出来。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课堂记录法。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作出评价并记录下来。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这种便利,设置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练习、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每课结束后,教师记录下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时间允许的话,应记录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
3)单元测验评分。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并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记录下来。
3 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故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故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上板城初中)
1 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2 评价方式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机制对课程改革的制约性便日益凸现出来。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课堂记录法。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作出评价并记录下来。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这种便利,设置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练习、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每课结束后,教师记录下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时间允许的话,应记录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
3)单元测验评分。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并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记录下来。
3 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故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故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上板城初中)